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52

第52章 胡适:在劣势中寻找出路

不逞匹夫之勇

有的时候,只要我们肯努力,就能将自己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劣势更像是一座高山,横亘在人生路程之中,看起巍峨不可逾越,但只要肯尝试,征服它也许并没有那么难。当踩上这座高山的顶点时,我们就会发现前方更远的路和更美丽的风景。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崇尚无为的思想,他认为世上的事都是由天来做主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有不伤其手者矣。”

在此基础上,他还进而提出了“无为”的人生哲学,即:“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僳僳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飕贬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在老子看来,众人都无忧无虑,兴高采烈,只有他恬然淡泊而无动于衷,像一个还不会笑的淳朴婴儿;一般人是那么精明苛刻,唯有他淳厚质朴,糊里糊涂。他的胸怀广阔自由得如同疾风大海。别人都想要昭昭察察的知识,唯独老子想要昏昏闷闷的愚人之心,什么都不做,落得无忧无虑——这是老子哲学最核心的思想。

胡适也是“无为主义”的信徒,他最佩服蔡元培,他说蔡元培在掌管北大时的领导作风是“只谈政策,不管行政,最会用人,对人信任亦专”。在他做驻美大使时,时常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起“无为政治”,他说做长官的要尽量授权给下属去完成其职权内的事,自己才有时间专心他的“政策思考,结交朋友,选用人才”等属下不能帮他做的事情。可见虽然他奉行“无为主义”,但他所讲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有选择地做事、不乱做事。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名利盲目行事,什么事情都敢于往前冲,这其实是在逞匹夫之勇。

可悉陵是北魏皇族人,他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勇敢坚毅,又练得一身好武艺,很受皇室器重。

在可悉陵17岁的那年,一次,北魏皇帝拓跋焘带着他到山林里去打猎。他们一行人个个都善使弓箭,勇猛无比,没过多一会儿,便捕获了许多野兔、鹿、山鸡之类的野味。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大声地谈笑着,夸耀自己的成果。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察觉旁边的树在微微颤抖,传出一阵“沙沙”声,好像有什么动物在快速行走。犹疑间,丛林中突然窜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它大吼了一声,直吼得地动山摇。

人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听一个人大喊道:“保护皇上,看我的!”说话间,那个人已到了老虎跟前。大家定睛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可悉陵。

可悉陵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的尾巴用力一掀,眼看要扫到可悉陵身上,可悉陵灵巧地一闪,躲开了。大家回过神来以后,弯弓搭箭想要帮可悉陵的忙,可悉陵却喊道:“大家别插手,我可以应付!”大家只好看着可悉陵和老虎周旋,心里却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

可悉陵躲过了老虎凶猛的一扑、一掀、一剪,瞅准机会跳到老虎背上,揪着虎皮,死死按住虎头,然后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直到他没了力气,才发现老虎已经七窍流血,死了。于是,可悉陵把这只老虎献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没有过分称赞他,反而有些忧虑地说道:“我们本来很有机会逃走,不跟老虎纠缠。实在走不了,大家一起上,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置老虎于死地,你偏要徒手和老虎单打独斗。你的勇敢确实超人一等,但应该用来造福国家,而没必要浪费在这种搏斗上。万一为之所伤,岂不可惜?”

拓跋焘对可悉陵的评价朴实中肯,一针见血。

在胡适的观念中,真正的勇气是仁、智、勇的结合,是来自内心对真理的执著,来自追求自身更高的境界。大勇与匹夫之勇,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稳重,一条冲动;一条通向成功,一条通向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