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3916600000017

第17章 让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1)

1.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在与人交往处事中,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说明原因,表示歉意。另外,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对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答应;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也应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要知道,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的。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各行业的成功者50名,同时选出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用来调查家庭特别是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成功人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犯罪者多是因家庭教育不良因素或教育失误而造成的。其中一名犯人和一名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小时候留下深刻印象的妈妈分苹果的故事。

犯罪者讲述说:小时候,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一眼就看到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又把苹果放在桌上,然后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又红又大的那个,可是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慢慢地,为了得到我想要的东西,除撒谎外,又学会了打架、偷、抢等种种恶劣手段,直到如今被送到监狱。

孩子是否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打骂孩子。如果父母从小就注意

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养成诚信的习惯的。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教育孩子要诚信,父母自己首先要诚信。以诚信培养诚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如果在德国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阻止你,并给你灌输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做好榜样的理论。这种情景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

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许诺满足孩子某些要求,但是事后却没有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发现父母在欺??自己,他就会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反面经验,大人骗孩子,孩子也跟着大人学会了欺骗。德国有一句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我国也有句古话:“人无信不立。”古代思想家认为“不诚无物”,也就是说任何存在物,都是在“确实如此”的情况下,才可能是他自己,才能让别人(物)相信。

(2)以生活实例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好孩子,并没有绝对的坏孩子存在,孩子诚不诚实,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习惯培养。要教孩子诚信,就得听令人失望的真话,不能只爱听令人高兴的假话。比如有一位妈妈,当孩子花掉她给的钱又问她要时,她不给。孩子跑出去玩了一会儿,回来搂着

她的脖子说:“好妈妈我想您了。”她一高兴就给了孩子钱……诚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家庭教育中的诚信不是空泛的大话空话,应该贯穿在父母亲的一言一行中。

进行诚信品质教育需要父母借助实例、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可以在家里多讨论诚信的重要性,给孩子看一些强调诚信重要性的书籍,针对社会上种种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必将受到惩罚的。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眼前的区区小利,丢掉一生的诚信,那是多么的不值得呀!

(3)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现在,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两面行为,说的是一个样,做的是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是另一个样。家长对孩子的两面行为,既生气又着急,于是加大训斥、管教力度,结果有些孩子的两面行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巧妙”、更“高级”了。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两面行为,使孩子变得诚实起来呢?

首先分析孩子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不要完全以成人的想法去套孩子。当孩子讲出来之后,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哪些是以后可以满足的。按照商定的内容去做,无须说谎、造假,言行是诚实的。有的家长不善于判断孩子需要合理与否,建议去请教老师,或选读一些书籍、文章,避免盲目性。

应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当你要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而无法满足时,应慎重地向孩子说明或道歉。

(4)信任可以防止孩子说谎

柏林的教育家多罗特娅·克雷奇默说:“教育的方式越严,孩子越会采取遮遮掩掩的做法。”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小时候聪明好动。有一次,他为了试试自己的小斧头是否锋利,竟把父亲一棵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大发脾气:“这是谁干的?”乔治·华盛顿心里有些紧张,但他想了想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说:“孩子,承认把我喜欢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要挨打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诚恳地回答说:“可我告诉您的是事实啊。”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高兴地说:“小乔治,我很高兴你讲真话,我宁愿不要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听到你撒谎。”华盛顿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原谅和期望的目光,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华盛顿正是在这样的家教影响下,养成了诚实的品质。

孩子有时说谎是因为他们担心受到斥责,或是由于怕羞,不想辜负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一些孩子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说谎是为防止别人过多地干涉他们自己的事情。

因此,父母应当向子女说明并以行动表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他们是会给孩子以帮助的,并相信孩子会说真话,并改正错误,从而能杜绝孩子说谎的发生。父母应准备原谅他们的孩子并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即便是孩子伤了父母的心或是惹父母生气时也应该如此,要鼓励孩子说老实话。

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的,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有一诺千金、说话算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博得他人信任。而这种守信用的好习惯,是每个孩子从小就该养成的。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全无信用可言的人一定会为众人所不齿。因此,孩子从小就应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养成守信用的好习惯,做个让人尊重的好孩子。

2.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唯我是人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必须靠道德的约束力量才能加以调和。有些孩子喜欢帮助他人,有的人则事不关己、己不管事,这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一个自私的人的生活是毫无生趣的,因为他没有朋友、内心孤独……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孩子帮助他人的好习惯,鼓励、尊重孩子去帮助他人。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的帮助,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父母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品德的培养。首先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不要视若无睹,要毫不啬吝地贡献你的力量。平时要多体谅他人,多替别人着想。

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帮了别人无所求,得到帮助一定要知道感恩,启发孩子的觉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善行给人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在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斗争中反省自己并取得进步。

培养孩子互相帮助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

帮助别人是建立在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的基础之上的。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就像培养其他方面的习惯一样。不要强迫他去做,而是将工夫下在让他以此作为一种以助人为乐趣的习惯。让他从家庭中懂得仁爱、友情、亲情、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所带来的喜悦。

只有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他才会懂得礼貌让座、尊老爱幼、不欺小凌弱的道理,并付诸行动;他才会真诚地去帮助别人,且不图回报。家长要常向孩子灌输一些关于雷锋好善乐施、以诚待人的行为所受到世人的爱戴,焦裕禄扶贫济富、全心为民的情操被世人永记于心等事例。让他从中认识到尊重别人、以诚相待是受世人关注与爱戴的;让他明白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给予与付出对等、爱是双向的一种相互关系。

(2)培养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自私的人是从来不会去帮助别人的,即使做了可能也是另有图谋的。为此,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首先应该教他学会与人分享,让他明白与人分享的乐趣所在。

在一个下雨天,妈妈去接女儿,碰见一个小同学没打伞,在雨中淋着。于是妈妈对女儿说:“你看,这个同学没带伞,如果是你,此时你最希望怎样?”女儿想了想二话没说跑过去,和这个同学一起打伞往前走去。过了一会儿,这个同学的妈妈来接她。看到孩子没淋在雨中,非常感谢地和女孩打招呼:“你们是一个班的吗?”她的孩子带有感激地抢先对妈妈说:“不是,我们不认识。”她的妈妈对女孩说:“谢谢你!小朋友。”同时,对乐于助人的母女俩报以感激的一笑!回家后,妈妈问孩子:“今天做了件好事,感触怎样?”女儿用稚嫩的语言说:“我很幸福!我以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还要继续去做。”

孩子的年龄小,心地也很善良,想法也很单纯,鼓励孩子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使她对帮助别人产生兴趣、感到满足,时间长了,他们的这种美德意识就会生根发芽,逐渐在心中形成影响今后人生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