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3916600000018

第18章 让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2)

(3)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以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洗碗、洗小件衣物等,以增强孩子助人为乐的责任感;以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懂得,一个不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是很自私的,同时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因此,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是孩子迈出助人为乐第一步的关键。

有时当孩子准备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时,父母不要心疼孩子而阻止孩子的善行,应该给予鼓励、欣赏、赞扬,证实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此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由于一个人的品质和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养成的,也不是因为一次的教育而养成的,而是从小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努力、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然而在这期间,父母的引导与示范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时,父母应该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他人,这样的教育不需要语言的说教,而是一种环境的熏陶。

(4)鼓励孩子去寻求帮助

孩子在3岁左右就开始有了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尤其是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他们喜欢自己去做,但做不好也不求人援助,一件本可以通过他人的指点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却过不了自以为是的“自尊”这一关卡,于是他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围内。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寻求别人的帮助,当然父母不一定直截了当地让他向别人求助,而是通过讲一些关于“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的故事,使他明白向别人求助不是一件“掉面子”的事,是很正常的,让他自己打通“自尊”的关节去求助于别人。

3.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而往往在家庭的娇宠与溺爱下孩子变得不通情理、自私、孤僻、自傲、任性,他们只懂得一味索取,而不知道“爱”与“被爱”的关系是相互的。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好习惯,首先应从与家庭的合作开始,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鼓励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鼓励孩子多赞美他人,让他感受到团队中的那种组织、凝聚的合作关系,成为一个能够理解他人的好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较为完美的人,从而让孩子形成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家长培养孩子一些团结友爱的相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孩子的社交活动是从家庭开始的

孩子加入的第一个团体就是家庭。开展家庭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有助于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同时也为孩子学会社交技能铺平道路。“竞争”与“合作”是一种教育方式,是让孩子通过家庭内部的关系磨砺,而领悟大范围的相处技巧。

比如父母经常和孩子进行接触与沟通,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历程。家庭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与孩子步入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学会了与家庭成员沟通的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必定能很快地与他们沟通和合作。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与他们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每个人都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骄傲地认为自己永远正确而别人都是不对的,如果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自我之中,那么他就不可能去理解他人,不可能去发现别人的长处,那么与他人沟通就无从谈起。孩子长大成人后,还不能理解他人,不能与他人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那么即使他是一个本领很大的人,也会无形中增大来自各方面的社会阻力,不能顺利地做好每件事,所以我认为,能够理解他人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素质。只有知道与别人合作的观念和行为,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人。

孩子的社交活动是从家庭开始的。只有和周围的家人合作得不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才愿意与他人交往,而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过程。比如孩子体会到集体主义的意识,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

(2)让孩子在友爱中生活

“友爱”必须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儿而融入生活的那个大圈之中才能体会得到。孩子也亦然,只有加入小伙伴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健全地发育和成长。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封闭、父母的溺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唯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不能和别人分享快乐与忧伤,将自己禁锢在自我躯壳中。如果让孩子在与别人的分享中享受到快乐的话,那么“友爱”之心就会彼此产生共鸣。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之间的友谊与交往,要尽量支持孩子们共同玩耍,一起活动,相互关心。就连他们在玩耍过程中出现了争执或打架的时候,也不要过早干预,最好孩子之间的事让他们自己决定。从而使他们意识到互相之间应该忍让、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了使活动继续下去,他们之间的磨合很快就会自然形成,反而“经历风雨”后更加融洽。“友爱”能使孩子有一种归属感,孩子们会自觉接受这种爱。

(3)鼓励孩子赞美他人

真诚地去赞美他人,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宽容、平衡心态,也肯定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同学、朋友间的友谊。

父母不可能强迫孩子去赞美他人,但是当孩子自动去赞美他人时,父母应该为孩子鼓掌。同时父母要鼓励孩子真诚地去赞美他人。

李老师是小张的班主任,在一次省级作文比赛之前,李老师对小张说:“你的作文写得形散而神不散,突出主题,不错!在这些预备作文中,你认为还有谁的作文比较不错?”小张回答:“我认为汤文的写作风格不拘小节,但脉络清晰,可以说“粗中有细、散中有聚’,是篇比较有特色的文章。”李老师接着说:“嗯,评论得头头是道。可以将你对汤文的作文的看法告诉他。你可以这样说:我很高兴咱们班有你这样的写作能手,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李老师并没有要求小张赞美汤文,可是他的做法更高明!在作文比赛过后,小张非常有信心地对汤文说了那些话。这样不但没有因为小张赞美汤文而降低自己的写作地位,反而让许多同学敬佩小张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老师以赞美小张为开场白,老师以身作则,希望小张能够有学习榜样。同时在教育小张如何赞美他人时,说话技巧更是恰到好处。

通过孩子对他人真诚的赞美,可以看到孩子在建立自信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4)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

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多安排孩子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因为同龄人团队的一举一动是最能与孩子产生共鸣的。家长要利用这点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的童年从这些不同的团体中获益。

孩子身为团体的一分子,将面对团队精神的问题。比如认同团体的共同目标是取胜,但是对于他们而言,竞赛的终极在于培养他们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风度;让孩子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鼓励孩子对组织与凝聚团队内部的关系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与号召力。要想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团体的价值,最好的办法

便是带着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

(5)不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父母忙于赚钱持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这些原因,父母总感觉对孩子很歉疚,以为用金钱或娇宠可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与照顾,误以为只要孩子快乐就行。再加上,现在多以楼房居住,改变了平房的开放性,减少、约束了人们之间的走动交往等现象,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居。当把孩子放入一个团体中的时候,便出现了不能协调共事、缺少集体意识的孤独感。

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日里,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引导孩子与人共同分享的习惯,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爱心常在的优良品质等,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自我中心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4.孩子从小要自立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做事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性。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总想学好,可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制能力太差。还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干什么事都有依赖别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要能坚持就好了。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孩子操心,最后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最后就亲自替他整理了,对吗?”母亲说没错。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了去找工作,你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帮他。”这位母亲很惊愕,问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这位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会亲自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会给他准备好房子、车子和足够的钱送去。因此,我没办法帮你。”

其实,父母都知道孩子自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自立的培养往往却不能够引起重视。

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自立的人。

现今,我们的父母都在以自强自立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这种可贵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凡事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沓沓不见起色;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糊弄,甚至厌学、逃学……

其实,孩子不自强自立,不能怪孩子。我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没有走上理想的道路,或者缺乏自立自主的精神,父母都是难脱其咎的。还有一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自立精神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