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3916600000034

第34章 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4)

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尝试失败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上述定律,但是既经济又方便。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大胆想象的同时,我们还需小心求证。任何设想,无论初看起来多么伟大,多么令世人惊叹,都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也不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大胆想象之余,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要敢于求证、科学求证,要在严密推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结论。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大胆想象,但是不能任由孩子一味地空想,甚至妄想。要教给孩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挥想象的同时,考虑想象转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给孩子严密推理的习惯,从假设到推理再到结论,只有这样,我们的想象才有意义和根据,否则任何大胆的想象都是毫无意义的空中楼阁。

初中阶段,孩子们已经能够任用假设进行推理了,但是总的来看,初中阶段的孩子,逻辑推理还需要经验的支持,而且他们的推理主要以归纳推理为主。也就是说,他们更擅长从一些看似无规律的、零散的事物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原理来。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们的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抽象推理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归纳推理能力有了更大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孩子蓬勃发展起来的推理能力,是与孩子大脑发育的成熟紧密相连的,也与孩子不断增长的知识财富是分不开的。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抓住孩子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着重培养孩子的推理习惯,那对孩子以后思维的成熟,以及科学研究态度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习惯养成策略教孩子以理服人。

在中学阶段,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除了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想象之外,让他们采用严密的推理来验证自己的思考和假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东西,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都必须经历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只有那些正确的、可行的东西才有可能被大家接受。因此,我们还要养成孩子验证自己的思考或想象的习惯,教孩子以理服人。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推理和验证自己假设的能力。

(1)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是好奇的,对知识也是充满渴求的。这个阶段,要培养独立思考、严密推理的习惯,就要培养孩子科学的探索精神。什么是科学的探索精神?首先,教育孩子要有问题意识,遇事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培养孩子探索的欲望。就是说,遇到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而不要等着别人告诉他们,更不要别人说什么就认为一定是什么。有条件就一定要他们自己去发现,从实践中探索出真知。再次,就是要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一定要让孩子从客观事实出发,还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弄虚作假。最后,培养孩子严密的推理习惯。任何事物要想验证它们的真实性,都要靠严密的推理。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面往往渗透着非常浓厚的科学精神,值得孩子认真去学习和领悟。

(2)严密的推理能力

推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靠学校的学习就可以养成的。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很多因素都有很重要的联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推理的书籍,多做一些逻辑推理的算数题。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推理的习惯,比如给孩子讲一些生活的情境,让孩子推理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这种方式相对简单也好操作,孩子一般都能够接受,也会比较感兴趣,在推理能力培养的初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还包括给孩子一些零散的材料,或者看似没有联系的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从中总结出一些一般的规律来;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普遍的生活规律,让孩子用于不同的生活情境。比如,告诉孩子“独木难成林”这样的生活道理,让孩子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类似的生活现象,进行批判或事实验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思考、推理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孩子合作的生活意识。

(3)具有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是一脉相承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推理习惯,还要注意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也是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抓住一些生活细节进行培养,如让孩子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要孩子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事物进行归类,或者平时的时候多训练孩子言语的逻辑性等。

(4)增强自我批判能力

在教孩子严密推理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自我批评意识。虽然,我们说要学会质疑,要大胆想象,要对事物进行严密的推理,但是同时,也要对自己想象或者设想的东西有一定的自我批判能力。自我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原有的假设,或者颠覆自己以前相信的东西,而是为了更好地证实原有的假设和推理。只有先进行一定的自我批判,才有可能进行一步一步的严密推理。如果从刚开始就对一个结论深信不疑,那么就有可能在推理的过程中敷衍塞责,忽视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因此,自我批判也是为了更好地推理。

7.让孩子从小养成求异求新的习惯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求新能力包括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反应灵敏快捷。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产生新思想、新见解的能力,表现新奇、罕见和首创。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从多角度出发,突破原有心理定式的影响,产生新想法的过程。面对熟悉的事物,要想产生新的想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经常考考孩子茶杯除了喝茶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用途?报纸有没有其他的功能等,让孩子突破原有功能的限制,说出它们不同的用途来,说得越多越好。还可以启发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评价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说说博览群书的利弊等,让孩子习惯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看问题。

一家研究机构表明,当前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权威主义教育方法: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骂式教育;他们不经常鼓励孩子,也不经常和孩子交流,喜欢拿学业成绩来衡量孩子。一种是新式的创新教育方法:父母往往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对孩子的做法也比较宽容。

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父母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很多成年人没能完全逃离应试教育的窠臼,崇尚权威主义的教育,喜欢搞“一言堂”。因此,很多孩子的创新潜能成了休眠的火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中学阶段是孩子创新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在这个时期能配合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给予孩子创新的空间和动力,那么相信我们的孩子也能和上面案例中的中学生一样优秀。刨根究底创新是难得的品质。

青少年时期,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与成人相比他们较少有保守性。因此,我们会看到他们热衷于各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制作活动。

孩子的这种创新需求是孩子从权威中脱离出来,走向独特自我、独立个体的一个转折点。这种创新动力如果加以适当培养,不仅可以转变成孩子学???的动力,而且还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创造潜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孩子。习惯养成策略不要压抑孩子的“异想天开”。

虽然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父母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创新契机,有意识地加以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

在一些传统教育方法中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许孩子犯错,甚至还不给予孩子一丝赞赏。这和创造力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孩子自己独立思考,有不断犯错、不断改进的精神,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创意有十足的信心。试想,一个唯唯诺诺、缩手缩脚、没有自信心的人,怎么可能有创造性的成果产生?因此,我们对孩子要宽容,只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不妨多鼓励、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