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你可以把“原料”给孩子,让他自己去选择安排。如你告诉孩子:周六可以看卡通片,可以去公园,可以骑车、搭积木,去儿童乐园,只能选两项活动,而且自己安排好时间,自己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东西。看看孩子会怎样做·选择、安排本身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主体精神,要坚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和安排。
有一个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自己就可以安排最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时去玩,有时读自己喜爱的图书,有时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
(2)给孩子一块天空,让他自己去试飞
没有学步车的年代,婴儿必须为前方母亲的召唤、诱人的玩具而克服脚下的困难,蹒跚艰难地迈出第一步,可能会摔倒,但路还得自己走。而今有了学步车,那关键的第一步没有独立落脚的空间了,不是吗?
或者你可以叫孩子独立上下楼梯,你在其前或其后,但不要牵着他的手。或者你可以叫他自己到邻居家借点东西。有一天孩子迟到时,你可以让他自己独立走进教室,自己找座位,自己向老师解释。当你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叫孩子自己找衣服、帽子,自己整理书包。或者,你可以叫孩子到附近商店买点儿东西。
总之,让孩子在你的目光范围内,独立做些事情!
(3)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每一位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如何使孩子得到问题的答案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动脑筋想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面对孩子的问题你如何反应呢?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吗?那么孩子会形成一个不好的逻辑:不会的题问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你也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但你最好给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或者你与孩子一道解决,让孩子有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有一个家长说他成功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鼓励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仅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主性。
(4)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
这一观点我们反复提及过,但许多家长不免要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环境又这么顺利,哪有困难让孩子克服啊·”
如有位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叫孩子自己准备文具。上一年级时,铅笔削得象狗啃的一样,妈妈看着心里虽不是滋味,但为了孩子的责任心,母亲硬着心肠不替他削。
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要求,这样可以养成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能有什么困难·可就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出了两道难题: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走5站路。
你看了这些事例后有何启发?为了使孩子生活得更坚强些,你最好“狠心”一点儿。
(5)属于孩子的机遇,让他自己抓住
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包办过多”,往往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影响了他们学会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的能力。
小时候,穿什么衣服,由家长选择;上学了,参加什么兴趣小组由家长来选择;高考了,填写什么志愿由家长来选择。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危险来了让人抱着走”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不会抓住机遇。因为没有任何主动性,没有一点儿判断力的人,与机遇往往是无缘的。
家长该做点什么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其次,鼓励孩子自己去争取机会,如向老师表达心愿,在选拔中积极表现等。
再次,鼓励孩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挑战。要鼓励孩子去尝试未曾做过的事情,“做错了不要紧,只要去做!”
(6)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体验父母的辛苦
现在有许多孩子根本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不知道父母的工作辛苦,不知道钱是用劳动换来的。听说有一位家长告诉孩子,咱家现在没钱了,孩子反问:“没钱了不会买点儿钱吗?
”固然反映了孩子的天真,但也反映了孩子劳动观念的缺乏。
你不妨把你的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指出你上班的路线,你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回家后还需要做什么等告诉孩子。或者告诉孩子一个月来家里需要买什么东西。让孩子有劳动的观念,有节俭或有计划地花钱的意识。
你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做点家务事(尽管你并不真的需要),然后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欣慰。让孩子给你捶捶腿,倒杯茶,拿点儿东西,形成关心父母的好习惯。
8、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培养孩子主人翁精神
孩子们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当父母急于介入去指挥他们,特别是不了解孩子真实意图时,可能遇到敌对情绪和反抗。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的上司总是指手划脚地告诉你这样做那样做,而你早已掌握怎样做的技巧,你可能开始考虑辞掉这个工作。而当你的上司让你出主意、想办法搞好工作时,你知道他们对你是赏识的。
虽然我们知道指挥对孩子并不起什么好作用,但我们有时还会对孩子说:“把这收起来,把那放好。该洗澡了,赶快把牛奶喝完。”这样的语言说得多了,孩子会很烦我们,并且根本听不进去,甚至会反击的。他们并不按我们所说的那样去做,使我们感到恼火,无能为力。
有时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我们指定的任务,哪怕是一点点。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表现他们的自主性。
如果我们想鼓励孩子参与,我们最好说:“今晚,我的朋友来玩,但咱们的家庭活动室太乱。如果你们帮我收拾收拾,那真是帮了我大忙了。”结果会是大吃一惊,看看地板上的鞋子和袜子不见了,桌子上的玩具放回到该放的地方,屋里变得干净又整齐。孩子们很认真地忙活着,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指挥使孩子感到烦恼,家长越想指挥,孩子们变得越具有反抗性。
哈理的妈妈一边上班,一边读学位,她总是把丈夫和孩子该干的事情列出一张单子,贴在冰箱上。可她每天到家发现家人对她很冷淡,该干的活只干了一半,剩下的一半留在那里,该丈夫干的丈夫没有干完,该孩子做到的孩子也没有做到。妈妈总是不明白家人为什么要这样。他们明明知道哪些是他们该干的事,他们有能力去做。
偶尔有一次,她要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早晨她起晚了,赶着去上班,对孩子和丈夫说:“我最近实在太忙,顾不上收拾屋子,今晚有几个同学来,如果你们回来得早,请帮我一下,先谢谢你们了。”她没有写下指令,只留下一个请求。
她下班回到家一看,饭做好了,楼下的洗衣机在洗衣服,她丈夫在用吸尘器清扫地毯,哈理认真地收拾自己的房间。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丈夫--这个成年人。妈妈不禁纳闷,为什么他们今天表现这么好。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指挥和要求带来反抗和敌对情绪,而诚恳的请求带来了合作和奉献。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宝贵财富而不是一件物品,请求他们参与而不是指挥要求他们干这、干那,孩子们会感受到尊敬与信任。这样,帮忙做事将是发自内心,干完之后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就感。
三、化孩子的顽皮为创造力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顽皮的,但不能将此作为孩子作为的缺点,顽皮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如果每一位家长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那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顽皮之中激活的智慧,可能是孩子挖掘的第一桶成才之金。
--〔英〕赫·斯宾塞
顽皮的、出格的孩子招致了不少父母的抱怨:“他们跑来跑去,一刻也不得安宁”;他们调皮任性,整天和你对着干;他们胆大妄为,随时都会淘出个新花样……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样的孩子绝不是好孩子。其实,这绝对是一个错误观念。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聪明就是学习成绩好,听话守纪律,而忽略了孩子在创造力及其潜能的开发与培养。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是任何一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现象。顽皮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有个人主见,意志比较坚强,父母只要善加引导,顽皮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
1、没有不淘气的小孩:淘气顽皮是孩子的天性
没有一个小孩不淘气捣蛋的,只是程度不大相同而已。孩子的生活就是要搞一些顽皮的行径,跟环境产生一些冲撞,而后慢慢摸索着长大。这是天性使然。
“你真让我气疯了!”琼斯的妈妈走进琼斯的房间,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原来好好的房间,居然地板上和墙上都涂满了面霜。
琼斯赶忙抢白说:“我在制造一个冬天的景色。这样不好吗?”
显然,这种调皮、捣蛋的行为违反了妈妈“不能在室内乱涂乱画”的家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这个小家伙确实很有些与众不同的“大胆设想”.
但是,如果行为已经在挑战父母的权威,而且可能衍生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恶作剧过头了。譬如,明明跟孩子说,浴室的门不能扣上,否则锁死了不容易打开。但是,他却偏偏将之扣上,弄得必须找人来开锁才能“救”他出来。
没有一个孩子不淘气,只有程度不同;搞一些顽皮的行径,占去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看似挑战、不听话的举动常惹火家长,可是,有时候也会让大人打从内心赞叹:“这孩子真是天才!”
不过,调皮归调皮,毕竟不是恶劣的坏行为,只是有点不守规矩,不太正当罢了。只要不是经常地出自愤怒、残忍或怀有恶意的、会使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父母都应当大度一些、宽容一些。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淘气行为是天生的,它是孩子不断走向成熟的必要“演出”.
(1)下意识的淘气行为
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开始学习什么是淘气,什么是中规中矩的行为了。尽管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小的宝宝猛然将杯子打翻,或将餐桌上的东西丢到地上,但是,这不是他淘气。
在这一阶段,他当然分不出什么是“中规中矩”的好行为,什么是“顽皮”的不好行为。他根本还不知道有哪些“好”行为的规则·对一岁大的孩子,明亮的东西会吸引他去动,头发是可以拉的东西。
在这一阶段,父母最主要的工作是让孩子了解“不可以”的涵义,并能跟随你的指示听命行事。譬如,“小心!不要摸灯泡,那很烫。”
此时,孩子对自己的冲动仍不具有自主的控制能力。所以,父母所认为的“调皮捣蛋”的行为,可能是他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造成的。
因此,当父母发现调皮动作蓄势待发时,在不吓倒孩子的情况下,应该以坚定的口气说:“不可以。”并且拉开现场,以免过大的诱惑吸引他继续捣蛋。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开始学习基本的行为准则,譬如,教他不可以咬人,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抓人。所以,当他违反规则时,若是对着他吼,或惩罚他,只会让他哭得更伤心,让他感到害怕和一阵困惑而已。
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于先,将贵重的东西搬离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2)不讲“规则”的淘气行为
学步期的孩子已经多少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如果你不管他,他很可能会以“好奇心”为主导,而不是按“道德良心”行事。
此时,“道德良心”才刚刚萌芽,如果没有大人指导,好奇心大过道德约束时,很可能出现令人伤脑筋的结局。
真正的淘气行为,应该是说:“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他却不那么做。”
此时的孩子还无法从单一个案中举一反三,了解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在他出现调皮行为时,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重申你的期望是什么。
在解释哪些规定是必要的限制时,要以简单易懂的因果道理说明“不可以”的原委。譬如,他有“解剖”枕头的捣蛋行为时,你可以告诉他说:
“如果将枕头内的东西拿出来,你就再也无法垫着枕头睡觉了。”
先对宝宝说出你对他的“预期”,然后讲明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
(3)挑战成人权威的淘气行为
两岁半到四岁的孩子,会徘徊在遵守父母的规定,或依自己的想法挑战你这两种不同的情境中。
孩子开始会有一些想法,也有强烈的企图心,想以他的新点子、一些调皮捣蛋的做法,显示自己比“大人”强;尤其当父母不在身边时。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做出一大堆深入考察的活动。他可能将一个一个汽车模型用强力胶黏在一起,变成火车,也可能将你心爱的大衣和外套拿出来,架成一顶露营帐篷。
到了四五岁,孩子已经知道做错事会有什么后果了。他能将你订出的各种规范成为内化的价值。这意味着:就算你不在他身边,他依然能记住你的种种规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他已了然于胸。
不过,孩子终归是孩子,即使很注意听话的孩子,有时候也不见得每一句都听进去。所以,如果他做出捣蛋的行为,你能够“义正词婉”地规劝,一定可以强化他思考调皮行为会产生何种后果的因果关系。
所以,父母应试着尽可能在订下生活规约的同时,也将立下规定的原因对孩子作深入的解释。例如,为什么这样不可以,可能产生的后果如何·这种强化的工夫,会让孩子打算恶作剧时思考到可能的后果。
如果没有解释就对之加以严厉处罚,很可能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空间。
(4)恶作剧式的淘气行为
五到七岁的孩子开始了解到,他可以从一些捣蛋、恶作剧的行为中获得“整人”以取悦自己的乐趣,这是他最新发现的表现幽默的方式。譬如,有些孩子会拿死蟑螂放到妹妹或姐姐的桌上,吓得妹妹或姐姐哇哇叫,他则在旁乐不可支。
从这个阶段孩子花样翻新的“整人”功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智力增长极为神速。偶尔玩一些无伤大雅,不会造成伤害的恶作剧,有时会使整个家里的气氛变得更有活力,也带来欢笑。
但是,此时要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在恶作剧之前一定得先想一想,会不会对别人或宠物造成伤害。譬如,将蜡笔放进弟弟的鼻孔并不可笑,而且很可能伤害了他的鼻子;或是不要将小狗丢进大澡盆里,太滑了,它一直无法爬上来会很不快乐的。
在强调孩子要考虑一切恶作剧的后果时,务必教他如何“异地而处”,如何感同身受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这种事若回“整”到你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孩子的顽皮行为很可能是淘气地去触动你已宣布他不准动到的东西。如果父母保持镇定,不上他的当,他自然会了解父母要求的底线在哪里。
--[意]索菲娅·罗兰
2、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父母们要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孩子对父母的服从应当是一种理性的服从。“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过分听话往往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常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总是和人作对,令人很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