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教(精华读本)
3918100000021

第21章 培养孩子的动手技能(1)

孩子是成长中的独立个体,处于不断学习、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们是不断地通过尝试、游戏、探索、挫折、成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才逐渐学会各种本领,形成自我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

如果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事事由家长代替包办,不但孩子的自立能力得不到锻炼,还会使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

父母对待孩子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大胆放手,积极引导,让孩子勇于实践,让孩子学会自理。其实,只要放手让他们做,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动手技能。

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方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早点独立自主。

哈佛家教格言: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只有让孩子勤于动手,才能让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现代社会是个呼唤能力的社会,如果孩子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话,那么必定会被社会淘汰。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应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而应当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动手去处理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动手能力要从小培养,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那么学习再多,也将一事无成。

哈佛家教理念

1.勤动手能使孩子心灵手巧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孩子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手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肤觉和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人重要的认识器官。这种触觉加上视觉的参与,就能实现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这对孩子各种动作及整个心理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俗话所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从生理的角度说:运动肌反应能力的训练应该在大脑回路尚未形成,大脑犹如一张白纸的时候进行。年龄越大,障碍越多。

原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曾经承担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大型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学完了《自然》的全日制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完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初三以及高三学生,测试的主要内容是物理、化学、生物、小学自然各科的实验动手能力。结果令人十分尴尬:高中和初中学生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能力总成绩不及格,小学生自然实验成绩刚够及格线。

具体表现在:能简单操作,而不能细心操作;能模仿照做,而很少设计思路。

虽然这项调查是针对学校的实验教学进行的,却反映了孩子动手能力差这一根本性问题。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呼唤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就将会一事无成。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如果离开了实践能力,书本知识也只能使人获得暂时的小聪明,很难帮助人成就大事业。

也许,父母并不是不知道实践的重要性,而是由于有考试这把高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家长忽略了、放弃了、舍掉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有什么用?考试成绩过不了分数线,照样不能上大学!要实践,等大学毕业再实践也不晚!”“什么事情都不用你做,只要你把学习成绩搞好了,就是最大的成功,就是孝顺父母!”父母的用心实在良苦!没办法,因为“考试只动笔,不动手”。

只动笔不动手是过去。现在,社会各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社会学家们把当代社会称为“新型的自己动手掌握命运的时代”,孩子考试中也渐渐出现一些测试动手能力的试题,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就可能会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2.积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当今社会并不是一个安然纯净的童话世界,生存环境也不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与之相应的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开放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但事物的变化法则,永远是用进废退。

如果孩子缺乏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许船还没有到码头,就已经沉入了水底。更何况,桥头上的人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人生,如果不想被淘汰,多一点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就多一分能力把握更多的机会。

今天的孩子更加聪明,兴趣更广泛,个性更张扬,知识面更广,但他们的生存智慧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向往美好的生活,却只顾贪玩,不愿动手、动脑来创造。父母要针对现在孩子的特点,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他们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中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孩子天生是好动的,活动是孩子机体发育的需要。

孩子的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有人说“手是思维的老师”、“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就是指孩子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我们强调孩子要动手也是由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孩子的思维在动作中进行,没有具体的动作就没有思维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自觉行为思维。一个幼儿在玩布娃娃,但布娃娃被拿走了,他的游戏活动也就停止了,思维也就受到影响。一个皮球滚到桌子底下,你问孩子“怎样把它拿出来呢?”孩子不去回答你,自己钻到桌子下去拿皮球,因为他是做到哪儿想到哪儿,不像我们大人那样,想好了再去做。

对幼儿来说,手的动作具有特殊性,它实际上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他们将来一切重大发现和奇妙发明所依凭的智慧能力,正是从这里起步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思维进入了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以后又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动手能力一直是智力才能的强大刺激物,因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操作。

曾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来都是吃妈妈给他剥了壳的鸡蛋。有一次妈妈没给他剥鸡蛋,这就难住了这个孩子,鸡蛋没有缝怎么吃呢?只好回去问妈妈。

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呢?他为什么连动手剥鸡蛋的能力都没有?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剥鸡蛋这个动作,他就不会懂得这一起码的生活常识。

一个人动手能力差,能反映出他智能低下、知识结构欠缺的特点。动手能力差——这一大多数孩子“通病”的根源,来自于许许多多不让孩子自己动手的爸爸、妈妈们!“吃饭妈妈喂,走路爸爸背,长到18岁,干啥都不会”,多么生动地描写了那些被家长“抱大”的孩子的形象。

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用勺吃饭,每次都可能把饭菜撒得满桌、满身。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妈妈都会把碗抢过来喂他吃。妈妈会认为,这样孩子吃得多,吃得饱,又不会弄脏衣服。却不知道,这样却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在妈妈包办代替时,孩子智力的发展特别是手的技能发展受到了限制。

“手是思维的镜子”。你想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知识,变得聪明能干吗?那就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发现,去做吧!

精彩故事中的家教启迪

1.动手训练成就了一位科学家——卢瑟福父亲教儿子动手制作

【精彩小故事】

杰出科学家卢瑟福的人生成就与他从小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卢瑟福的父亲是一个聪明又肯动脑子的人,特别喜欢搞点“小发明”。在开办亚麻厂时,他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浸渍亚麻,制造水车,他还设计过其他一些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老卢瑟福经常让孩子帮忙。在父亲的指导下,卢瑟福也喜欢动手,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年龄越大越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创造天赋。

童年时代的卢瑟福曾发明了一种可以发射“远射程炮弹”

的玩具炮,还巧妙地设计出增加射程的方法。稍大一些,他修好了家里一个搁置了好多年的坏钟,这让全家人大吃一惊。不过,父亲却非常高兴。为了满足自己照相的欲望,卢瑟福用自制的材料和买来的透镜,制造出一部照相机。

卢瑟福这种自己动手制作和修理的本领,对他后来的科学生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别人无法做的实验,他总可以设法在自制的仪器上进行。

【对爸爸妈妈的启迪】

卢瑟福的父亲不仅自己是个爱动手的人,而且培养儿子也成了喜欢动手的科学家。这个故事启发给我们及早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对孩子成长意义非凡。

现代医学、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与双手的关系不仅仅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即大脑支配双手活动,反过来双手的活动同样也促进大脑的发展。正如人们所说:“手是大脑的老师。”可见,培养孩子多动手,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做事能力,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智慧。

父母要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爱干活、爱劳动的习惯,要让孩子生活的点滴中锻炼自己。

2.自己动手实践,乐趣无穷——戴维父亲鼓励儿子自己制作大白鲨

【精彩小故事】

科南特的儿子戴维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曾遇到过一次要求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老师要求他选一种海洋动物作为研究对象,阅读有关这种动物的书,然后写出一份报告,并制作出一件动物道具。戴维拿起图书馆的借阅证,急不可待地想马上就去查找资料。

戴维在图书馆中呆了一个多小时,面对众多海洋动物思考着自己的选择。陪儿子去图书馆的科南特看着儿子,瘦小的身影埋在图书馆厚厚的书本中安静而又一本正经地看着书,非常专心致志,他感到很自豪。

最后,戴维终于下定了决心,他选定大白鲨作为他的研究课题。当戴维起身到借阅处办理借书手续时,科南特本想帮助他收拾好他留在桌上的一大堆书,可是戴维那副镇静自若,自己动手的样子使科南特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随后的几周中,戴维成了大白鲨专家,一切有关大白鲨的趣闻琐事成了父子之间日常聊天的主要话题。“你知道大白鲨因为生性凶猛而被有些人称为‘海洋中的老虎’吗?”“你知道因为大白鲨体形庞大所以人难以和它搏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