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让孩子明确:明天的成功,来自今天的奋斗
成功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成功来自于不断的追求和奋斗之中;拥有明天的成功,必须要靠今天的奋斗。
大多厌学的孩子对学习的重要意识都比较模糊。他们缺乏对成功离不开学习这一重要前提的认识,因而学习上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严重的甚至还出现旷课、逃学的行为。为了改变厌学孩子的这一现象,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让他们认识到“明天的成功,必须要靠今天的奋斗”这一道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1)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
讨厌学习的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比如,喜欢棒球的男孩子会说:“我将来要做职业棒球队员,用不着学习。”女孩子则认为“研究”娱乐杂志才会实现她的“歌手梦”。
对于有着这样向往的孩子,只要家长引导有方,很容易就可以改变其厌学情绪。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想成为一流的棒球选手要求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现在的学习就是最好的锻炼大脑的方法”。那么,再结合孩子的实践加以印证,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要想获得良好的成功都需要学习。要启发孩子把自己的梦想具体化。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想,帮助孩子分析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才能向成功靠近。孩子的学习目标越明确,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就越高。
(2)让孩子讲讲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启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梦想,当然是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值得忧虑的是,现在的孩子,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但是高年级的学生是绝对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家长的。这是因为家长们平时总是督促孩子学习上进,孩子们对于家长的希望已经很了解了,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家长期待的是什么样的答案。因而,他们一方面竭力拒绝回答;另一方面早就为“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你有什么理想”这样的问题预备了标准答案,一俟风头不对,马上抛出,以逃避家长的“穷追不舍”。孩子们也已经开始懂得如何领会家长的“精神”了。
所以,这样的话题家长最好在孩子最放松的时候提出来。比如,晚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或者全家人一起去旅游的时候,都是合适的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学习”两个字,所以稍加诱导,就容易说出心里话。“对了,小×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这样不经意地一问,孩子就会把自己真正的梦想说出来。而孩子的这些真实想法往往是出乎家长意料之外的。
也许孩子的梦想大人们听起来很可笑,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但是家长都不应打击孩子的热情,而应该借着这个机会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要想长大后当××,不会天上掉馅饼,现在就要好好学习才可以。”使他们明白要想明天获得成功,就需要今天努力奋斗这一道理。比如,孩子说以后想当老师,那就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要成为老师必须进入哪些学校学习,要考进这样的学校必须参加什么样的考试,那么现在必须学习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了解到学习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缘于此,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3)让孩子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明星传记
最近,一位女明星的写真集颇受中小学的女生们欢迎。一般说来,男孩子比较喜欢女明星的写真集,而女孩子通常都买男明星的写真集。而这位女明星的写真集大受女孩子们欢迎的原因在哪里呢?女孩子们都说:“我也要成为像她那样优雅的女人。”这就是在心理学上所说的“投射”的一种。
如果只是写真集的话,看过了也就结束了。但是,如果去书店看看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明星的传记。选择几本这样的传记,给孩子讲一讲这些明星们的奋斗史,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当然,这些传记里不一定讲的都是关于学习的事情。但是,无论是什么明星都有过像“坚持每天练习四个小时舞蹈,脚都磨破了也不间断”的经历;还有棒球队员们每天艰苦训练的事迹。给孩子们讲这些事情,他们就会了解“原来那些明星们也都曾经这么努力奋斗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如此教育孩子,就可以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
孩子越是崇拜这些明星,明星们的奋斗史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就越大,渐渐地孩子在学习方面也会越来越用功。
2、让孩子扮演新的“角色”,促使其改变厌学的态度
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引导他们热爱学习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可以使孩子在信任和鼓励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通过让孩子扮演与平时不同的角色,使他了解这个角色的性质、所需要的能力,使孩子认识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就可以使孩子克服自己的厌学情绪。
比如,让一个高尔夫球打得很差的人去给另外一个球技更差的人做教练。他为了把教练当好,必然会去用心钻研高尔夫球技。
家长不妨将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应用到治疗孩子的厌学症方面,一定非常有效。让那些讨厌学习的孩子站在教授知识的立场上,他们的厌学情绪就有可能被改变,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面对学习。已经有很多讨厌学习的孩子通过这种方法完全改变了对待学习的态度。
教育专家认为,具体可采取如下方法:
(1)让孩子找出别人不喜欢学习的原因
通常在下象棋、围棋的时候,旁边观战的人比下棋的人更能够准确判断局面。由此而来的一句俗语就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要改变一下立场,就可以发现很多自己原来没有注意的问题。人们都经常会有类似的体会。
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改善厌学情绪。比如,可以问孩子:
“隔壁的小孩子为什么那么贪玩,不学习呢?是不是不喜欢学习呀?”这时,孩子就认为是别人的事情,会仔细地去想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个“为什么”也就是他自己讨厌学习的原因。
了解了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之后,家长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其实让孩子去思考别人讨厌学习的原因,就是让孩子朝着学习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2)让孩子充当弟弟、妹妹的“家庭教师”
在公司里面,如果提拔一个人做了部门经理,那么那个人上任之后就会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能力水平。被赋予了部门经理的责任之后,他本人就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觉得自己一定要做好。于是在工作上就真的表现得很好,渐渐地胜任这个职务。人们也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所以,在治疗孩子的厌学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提拔”的方法。如果这个孩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的话,就可以让他给弟妹们做“家庭教师”。“原来都是被爸爸、妈妈教训的,现在也可以教训别人了”,孩子一定很愿意去担当这个任务。而这也就引导他走上了治疗厌学症的道路。
自己不喜欢学习,当然不能够教育弟弟、妹妹们,所以首先自己要装出很热爱学习的样子。
而在装样子的过程中孩子就开始真正地对学习产生兴趣。至少为了教弟弟、妹妹们,自己一定要先会做。那么,孩子就不得不去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起色的。
(3)和孩子一起出考试题目
对于那些非常讨厌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可以尝试着让他来出考试题。这样,孩子就从以往被考核的角色转换成为出题者,去考核别人。“如果是那个老师出题的话,一定会出这道题。”“不对,他出题很偏的,也许出这道题。”这样本着游戏的心理去出考试题,孩子不但感到新鲜有趣,而且那些考试技巧也很自然地印在了脑海里。通过这种方法,孩子自己的考试成绩就会提高,以后也就不大需要家长在学习方面帮忙了。
(4)要让孩子担当新书“授课老师”
淀川长治先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小时候每次爷爷带着他去看电影,回来的时候,奶奶总要问他:“电影好不好看呢?都讲什么了?”因为每次看电影回来奶奶都要问,所以他在看电影的时候就会非常专心,一边看一边想回去怎么给奶奶讲。
同样的道理,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也可以改善孩子的学习状况,这是改善孩子厌学情绪的第一步。每次给孩子买漫画书或其他书的时候,不要买回来就结束了,而应该在把书交给孩子的时候加上一句,“看完后你就做授课的老师给妈妈讲一讲”。孩子担当起讲述内容的任务,既受到信任也受到鼓励,自然会在阅读的时候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并会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如何讲给妈妈听。这样,自然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方法正为许多家长所采用。
(5)家长询问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
人们平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打电话的时候,对方不在家而使用了录音电话,留言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自然。这大概是因为没有听众,说话的时候没有人点头表态。如果听众有一些反馈,讲话的人也会讲得很起劲儿。
家长询问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的时候,如果表现很感兴趣的样子,那么孩子也就更愿意把学校的事情告诉家长。如果家长在听了孩子的讲述之后表示钦佩:“是吗?已经做这么难的练习题了!”那么,孩子就会更加得意。或者家长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水平,如果孩子在上五年级就说:“那么难的习题要到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那么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6)让孩子编一个“讨厌学习的孩子”的故事
“精神净化法”是一个戏剧词语,本意是指通过看悲剧来排解平时的压力,放松精神。但是有一位作家把这个词写作“诉说解脱法”。这种写法确实很绝妙。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神净化法”就是通过诉说自己目前的苦恼来达到消除精神压力的效果,正是通过“诉说”的方式从心理困境当中“解脱”出来。
当家长面对孩子的厌学状况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妨尝试着使用一下这种“诉说解脱”心理治疗法。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个玩具娃娃,起个名字叫做“讨厌学习的孩子”,然后让孩子编一个关于这个孩子的故事。孩子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想法折射到娃娃身上,渐渐地就把自己对于学习的不满和怨言都说了出来。等孩子都讲完之后,以前压在孩子心上的沉重的包袱也就没有了。而那正是导致孩子厌学的元凶。孩子通过这种方法缓解了压力之后,那个“讨厌学习的孩子”也一定就随之消失了。
3、借力第三者:通过他人对孩子进行督促和鞭策
在心理学上,利用第三者的语言来说服对方的效果被称为“后光效果”。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引导孩子的学习中,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厌学的孩子也是如此。那么要改变孩子的厌学行为,就需要掌握孩子的一定心理,善于运用他人来对孩子进行督促和鞭策。这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多数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充满敌意,主要是由于父母总是用学习做理由命令他们。家长总是严厉地命令孩子去学习,即使还是小孩子,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这个时候,如果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插进来一个第三者,那么孩子对于家长这种强制学习的教育方法的抵触心理也就会降低。比如,奶奶对孩子说:“你妈妈说,如果你能再用功一些就好了。”这样的说法对于孩子的触动要比妈妈直接冲着孩子大声喊“快去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奶奶或者家里的亲戚做父母的替身,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很快对这个替身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其实奶奶只不过是替妈妈来催促自己学习的。而且,和孩子关系太亲近的人说话的说服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家长还需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下面用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这种方法的实际作用。
(1)让爷爷、奶奶谈谈当初是怎样让爸爸爱上学习的
对于孩子来说,爷爷、奶奶是亲戚当中和自己最亲近、最容易交流的。所以让他们来担当治疗孩子厌学症的“医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找一些合适的机会让爷爷、奶奶给孩子讲一讲,他们原来为了让爸爸喜欢学习付出了多少心血。因为不是在说自己,所以孩子在听这些话的时候不会有任何抵触或者戒备心理,而是饶有兴致地听关于爸爸小时候的事情。结果,爷爷、奶奶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客观地看待学习,反省自己。
而且,孩子们一旦发现平时非常严厉的爸爸、爱唠叨的妈妈原来也曾经和自己一样讨厌学习,他们心里就会感到非常平和。而这种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孩子独立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2)批评或表扬孩子注意区分场合
虽然说孩子都是在表扬和鼓励中成长的,但是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建议,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不过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也有“面子”,如果在别人面前教育孩子,他就会非常反感:“谁听你说呀!我才没那么做呢!”结果,不但家长的话一句都没听进去,孩子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了。
有一所小学,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学习如何在单杠上做逆向翻转。有一个学生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失败了那么多次,孩子已经完全没有自信了。于是,老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悄悄地对他说:“放学以后,老师和你一起练习。”然后,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这一堂课的学习情况的时候,特别表扬了这个孩子,不畏惧困难的拼搏精神。
那天放学以后,操场上只剩下老师和这个孩子。于是,老师把他存在的问题一一讲清楚。这个孩子眼里含着泪水,咬着牙坚持练习。之后的几天,孩子放学回家之后,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公园里面练习,每天都要到天黑了之后才回家,结果,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孩子就进入了全班单杠成绩最好的高级小组。
能够让一个完全丧失了自信的孩子坚持努力,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这些都归功于老师观察细致入微,能够体谅学生。指出孩子的不足、批评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而在别人面前一定要肯定他们勇于尝试、努力拼搏的态度。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场合,选择适当的时机,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3)把孩子的朋友叫到家里来学习,孩子也不得不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并且容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把孩子的朋友叫到家里来学习,对厌学的孩子会有很大的触动。他们不但学习会很开心,而且作业也很快就做好了。
从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关系方面,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孩子到朋友家里去住,家长就会担心,孩子平时在家里就不懂礼貌,在别人家里不知道又要闯什么祸。可是,之后打电话到对方家里致谢的时候,对方的家长虽然也会有些客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大都会是:
“真是个好孩子,非常懂事,又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