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叫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一起学习。平时非常淘气的孩子在别的家长面前也会神奇地变成“乖宝宝”。看到平日里淘气的伙伴变得这么认真,自己当然也不甘示弱,因此也认真地学习、写作业。
4、“我是大人”:让孩子从儿童的世界里走出来
不要让孩子蜷缩在儿童的世界里面,培养他们的成长需要,让他们从儿童的世界里面走出来,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为了改变孩子的厌学行为,唤起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家长应该合理地引导孩子。比如多给他们以信任,让他们使用大人的物品,从而使他们拥有长大成人的感受等。
如果总是让孩子使用儿童专用的东西,孩子就永远只能蜷缩在儿童的世界里面,不能长大。
为了让孩子从儿童世界里面走出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家长要给孩子“真的东西”。这样,孩子才会有真正的学习欲望。
其一,在给孩子新钢笔的时候,先让孩子用一下父母用过的东西。大人们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对于孩子希望快一点长大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进入中学以后,很多孩子都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学着抽烟、喝酒,这正是孩子们的这种心情的一种典型表现。他们觉得学着大人的样子就可以耀武扬威了。
在学习方面也是一样的。比如,既然要给孩子钢笔用,不妨就把家长们用过的“真东西”拿给他。孩子拿着这样的钢笔就会感到很庄严,学着大人的样子,想着自己也要像大人那样写一手漂亮的字。即使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孩子写字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那么,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专心。字写得好了,孩子自然很得意,那么以后也就更愿意坐到书桌前了。
特别是父亲用过的钢笔再给孩子用,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种“继承”,自己也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以后就会用一种严肃态度对待学习。
其二,即使很破旧了,也要给孩子专业的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成为专业人士的梦想。王先生说小的时候曾经向亲戚借了军用的望远镜,当时的兴奋心情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已经有了儿童用的望远镜、业余爱好用的望远镜等等。但是,真正的望远镜拿在手里的沉甸甸的感觉、略显沧桑的颜色都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到真正的军人就是拿着这个望远镜上战场的,自己就会非常得意,在小朋友们面前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拿到这样的“真东西”对于孩子来说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拿着那个望远镜就想到了在战场上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勇士们。那么拿着真正的乐器、真正的地球仪、真正的工具的时候,孩子们也会联想起那些专业人员,自己也为能够使用同样专业的工具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自豪之余,自然是竭力模仿。无形之中,专业人士的那份执着,就变成了孩子的执着。而这种执着在学习方面就是对学习的兴趣。而专业人士的兴趣是广泛的,所以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广泛的。通过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其三,给孩子买漫画书的时候,适当地夹一些历史故事或者名著的漫画在里面。
现在,在成年人当中流行看商务漫画书。平时看到就会头疼的公司法、财务报表等被画成漫画,读者很轻松地就看懂了,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当然,这种漫画书并不能把法律、会计等复杂的体系解释清楚,但它确实是很好的入门教材。
既然连成年人都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孩子们自然不例外。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平时在课堂上从来都不发言,情绪总是不稳定。后来,家长给他买来了历史故事的漫画书,结果他看得非常着迷,很快他就成为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学生。从那以后,他上课的时候也开始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很快其他课的成绩也提高了。漫画能否完全代替教科书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作为入门教材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孩子对于这种漫画书也有抵触情绪,不妨在给孩子买漫画书的时候夹上几本历史故事、名著的漫画,这也是一个方法。
其四,即使孩子看不懂,也可以利用图鉴、典籍等吸引孩子去学习。
一位住在东京的个体出租车司机曾经讲述过这样的一件事。他原来在北海道的煤矿工作。那时候很穷,每天都要在矿井底下工作,不能给儿子买玩具。没有办法,他就把原来自己买回来的百科字典给孩子,让他看里面的图画。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非常高兴,把那本字典当成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
渐渐地孩子开始不满足于只看图画,他会指着图画下面的字问爸爸“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爸爸告诉他,他就会记住,日子久了孩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把世界名著选五十卷全部读完了。后来,这个孩子进入东京第一流的中学学习,之后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东京大学理科三系,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医生。
成年人阅读的图鉴、字典等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效果反而更好。特别是图鉴、字典上面图画和照片比较多,即使孩子看不懂文字也是一种视觉享受,而且孩子会有一种站在了知识海洋的入口的感觉。虽然开始的时候孩子不明白书里面的内容,但是渐渐地孩子就会萌生这样的想法:“我以后也能看懂这么难的书吧”,“我也想看懂这样的书”,“我以后也要用这样的字典”。
5、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多和成绩优秀的同学交朋友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徘徊不前时,让他和这门学科最优秀的同学作朋友,多接触、多交往、多观察学习方法,时间长了,那些坏情绪和坏习惯都没有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如果长期受到对方的影响,肯定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感化作用。所以我国古代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孟母不惜三次搬家,而孟子后来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一代“亚圣”。
“我非常讨厌这一学科,但没有其他侥幸的逃避方法,一定要记住才行,却又打不起精神,无从学起。”这种事情孩子经常会遇到,那么,家长应如何去引导孩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们和这一学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交朋友。通过和其他学习好的同学多接触,多交往,从而学习良好的方法和思路,时间一长,自然会受其影响,进而逐渐摒弃对这门学科的厌恶情绪,不再惧怕它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如果这个同学恰巧是孩子喜欢的人,那就更好了,这将对他的影响更大,即使他还是不喜欢这一门学科,他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的。
小曼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儿,她多才多艺,语文、英语、唱歌样样都不错,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可惜就是对数学始终“不来电”,每次考试她都愁,老是这样,该如何是好呢?她的父母通过与老师沟通,最终想了个办法:把她和班上的数学课代表纹纹调到了同桌位置上。这下好了,以前和纹纹天各一方,小曼这下可有时间向她请教学习技巧了。好在,纹纹也是个热心肠,很乐于当个小老师。慢慢地,小曼对数学的感觉也不再那么恐惧,原来数学的转换公式也这么有趣。终于,一次数学测验,小曼得了个史无前例的87分。小曼在看到这个数字时禁不住抱着纹纹欢呼起来,“我终于战胜数学难题了。”从此,小曼和纹纹也由两个本无交往的同学变成了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人们也都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看自己,再比比人家,相信孩子一定会做得更好。小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纹纹这个数学课代表在一旁,她本身就有了一种压力感,所以就更要努力学习了,加上纹纹的帮助,她的成绩自然很快就上去了。
在学习成绩总不能提高的情况下,孩子往往会丧失自信,甚至自我封闭,这是很危险的。这时家长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比较优秀的同学,给孩子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通过接触,除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他自然会产生疑问,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人家能行,为什么别人就能充满信心?因此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这就好像病人看到健康的人一样,从中找到丧失自信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
6、让孩子学会崇拜:
“名人效应”会激发孩子的进取心
“名人效应”的力量是巨大的,让孩子学会崇拜伟人、名人,对于激励学习,塑造未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个人的性格,是在无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来的,一个人的学习榜样,肯定是他所崇拜和喜欢的人。而当一个人因偶然的某种因素喜欢上另一个人时,他会像干旱的土地吸收雨水一样,模仿这个人的一切。
让孩子学会崇拜,和杰出人物生活在一起,对于塑造一个孩子的未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崇拜伟人及科学家们的意志、性格、学识和才华,他们也很可能成为一个伟人。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使孩子崇拜那些真正值得崇拜的科学家、文学家等有成就的名人而不是歌星、影星等靠媒体炒作红起来的伪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