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03

第3章 宗教与养生

在当今的世界上,90%的战争和地区冲突和宗教有关,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感到十分震惊。宗教一方面让人向善,一方面又制造流血冲突。宗教对人类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只能用混乱来解释宗教对世界产生的作用。

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存在,但是没有因为宗教问题引发战争,各个宗教之间很和谐。许多的名山大川都是佛儒道三家宗教共同的聚居地。西方宗教的传播主要是靠战争来实现的,中国最大的宗教-佛教却是古人不畏艰辛、不远万里去取来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神话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艰辛过程,这部小说的知名度很高,深受人们的喜爱。《西游记》还被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搬上舞台,有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美猴王》,有老年人喜欢的戏剧《三打白骨精》,有年轻人喜欢的电视剧《西游记》。

古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去学习佛教,而不是其他宗教。这个问题在我练习一段时间养生气功后明白了,佛教是追求养生的宗教。佛教中的打坐方式和养生气功的一样,佛像的微笑是养生气功中的似笑非笑的最佳范例。我起初对养生气功中的下颚内收不理解,一个老师说,你见过仰脸的佛像吗?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在练养生气功遇到问题时去找佛教,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佛教、道教、儒教都有打坐的修炼方式,虽然细节上面有差别,但是基本要求是一样的。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杂念,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打坐让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心安定下来,气脉自然畅通,打坐还可以消除疲劳,增强记忆能力。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 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数据显示:只要静坐5~1 0 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 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 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而当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时,其记忆力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打坐的人记忆没有明显的饱和点。

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之间的差别很大,这是佛教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结果。藏传佛教也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藏传佛教有用人体器官做的法器,这方面的内容太敏感,不便多讲,可以在网上搜索,这在儒家文化看来是不能容忍的,不符合国人的养生思维。日本佛教允许和尚结婚生子,吃肉喝酒也是可以的,日本的佛教没有太多的戒律。印度的佛教寺院至今还有专门为出家人服务的女支女,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中国的主流佛教戒律很多,不能吃肉,不能和异性有亲密的接触,更不要说结婚生子了。

西方不同宗教、相同宗教的不同教派都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流血冲突和战争,这些情况在中国没有出现。佛、儒、道三个宗教之间很和谐,不仅没有冲突,甚至还在一起谈经论道。有一个很有名的画-----佛、儒、道三圣论道图,我们更关心的是佛、儒、道三圣在一起讨论什么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他们是在讨论养生之道,因为养生是这三个宗教共同的追求。在嵩山少林寺有这样一个碑刻《混元三教九流图》,里面的三圣图,左边看是老子像,右边看是孔子像,整体看是释迦牟尼像,用这幅图来代言中华文化最合适,包容和融合是中华文化的特点。这也证明了佛儒道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一直很和谐。

佛、儒、道三个宗教有大致相同的宗教礼仪,三个宗教礼仪的主题都是叩拜,叩拜的方式差别也不大,都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叩拜可以活动人体的多个关节,特别对脊椎的活动效果最明显,叩拜为什么养生这个话题我们在其他章节做详细的讨论。基督教的礼拜以唱赞美歌为主,没有叩拜的礼仪,也不烧香。

佛、儒、道三教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教礼仪----烧香,西方宗教没有烧香的礼仪。焚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古人在举行重要的仪式前会焚香、沐浴,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成语:红袖添香,这是古人心中理想的读书生活。中医运用植物熏蒸法治疗各种疾病,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斗百草的习俗,唐代还有品香、闻香、斗香的记载。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记载有熏香治病的方法,用中药植物的芳香气味治疗疾病是中医留下的宝贵财富。

焚香是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属于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原料药物的不同,制出的香有品性各异的功能。芳香疗法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治病、养生、美容的方式,利用从芬芳植物的根、茎、叶、种子或花朵中萃取出来的精化—--精油,通过按摩、薰蒸、喷雾等方法进入人体,利用精油的芳香来调理身体,达到美容养生的功效。芳香疗法和熏香相似,是熏香疗法的升级。

烧香不仅仅是宗教的礼仪,也是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人烧香和宗教无关,和养生有关。汉代有以香净化空气,消除瘟疫的记载,汉代盛行用熏炉来作卫生防疫,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专门用于烟熏防治病的成药,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在传染性疾病流行季节,如端午、重阳,采用中草药薰灸的方法,达到辟瘟驱毒,预防瘟病流行的作用,在瘟病流行时挽救了众多的生命,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3年春季暴发的非典型性肺炎,有专家建议用艾叶烟熏的方法来防治疫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香的用途。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避惊慌;薰衣草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的检验结果显示,空气中加入香气,可提高工作效率。佛、儒、道都选择烧香作用宗教礼仪,说明这三个宗教有共同的养生追求。

年轻人大多不了解基督教,却喜欢过圣诞节。圣诞节来临,各个商家服务员都戴圣诞老人帽子,门口挂圣诞树,商家打折促销,年轻人彻夜狂欢,大家都很高兴。很多数人不知道圣诞节的来历,连教堂都没有进过,更谈不上信仰基督教。过圣诞节是因为快乐,有可以快乐的机会人们是不会错过的。平安夜送苹果成为一种时尚,超市都把圣诞节前卖平安果当做一件大事,买平安果,图个吉利。只要是寓意吉利的东西很快就能风行,大家都喜欢图个吉利。

国人的宽容和善良是虔诚信仰某个宗教的宗教徒也达不到的,大多数中国人是多宗教信仰或者是不信仰宗教,不虔诚信仰某种宗教的国人反而更宽容和善良,这说明国人的信仰更高级。

外国人戏称来中国旅游是“白天进庙,晚上睡觉”,国人的旅游也大致是这个套路。很多人连寺、庙都分不清楚,佛教是寺,道教是庙,但这不影响人们参拜的热情,进庙烧香,见佛拜佛。寺庙内外都很热闹,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目的来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求子拜佛的、问事算卦的、算命抽签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很多寺庙都被修葺一新,成为地方的摇钱树,买票才能进去烧香拜佛,这依然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近代西方的心理学传入中国,一直行走在边缘地带,进入不了国人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宗教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喜欢有问题找神仙,到处烧香拜佛,相信总有一个神仙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佛教进入中国,融入了中华文化,做了符合国人养生思维的改革。基督教和佛教在唐朝进入中国,当时基督教的名字叫景教,后来慢慢没有了存在感。基督教最近几十年发展很快,很多村庄都建有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进入国人的主流文化。基督教的很多宗教符号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如果不作出符合国人养生思维的改革,也仍然不会被主流文化接受。基督教的教堂建筑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人们能花钱去寺庙参观,很少人去教堂参观,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佛像都是笑的,有的是大笑,更多的是似笑非笑,这是养生的大自在境界,看佛像就能养生。基督教的十字架上面的耶稣是被钉在上面的的,表情一定是痛苦的,看到这样的表情也会让观看者心情也不愉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生活当中,人们的情绪可以传染,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大部分的人在看到别人表达情感时,往往会激发自己产生出与别人相同的情感。

众多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们没有剃发,但是仍然按照寺院里面和尚的要求在家吃斋念佛。佛珠是佛教的宗教符号,道士也会戴珠子,很多戴佛珠的人却是为了美观和养生,捻佛珠可以让人排除杂念,念佛可以让人内心什么都不想,达到空的境界,念佛、向佛的人长寿。

基督教注重做礼拜,每个星期都要去教堂做礼拜,礼拜天就出自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更注重自身的修炼,不注重外在的形式,信佛的人可能一生没有进过几次寺院,但是这不代表他信佛不虔诚。许多人会在家请了一尊菩萨,经常烧香供奉,请个玉石菩萨吊坠,挂在身上保佑平安。玉石是国人情有独钟的爱好,玉石和佛教的结合是佛教和国人养生思维融合的结果。

佛教的思想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很难分清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清晰界限。台湾马英九先生办公室挂的一幅字:万事皆空善不空。这是儒家思想还是佛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不好说。

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用这句话来比喻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最为合适。国人对宗教不存在信与不信,有益于养生的就会接受,不利于养生的就不接受。

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国人的信仰是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