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68

第68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把孝当做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孝也是政治的主要内容,把国和家联系在一起,把政治和个人修养联系在一起,把工作和个人修养联系在一起。管理好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干好工作就要先搞好个人修养。孝和忠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做到孝的人才做到对国家、民族的忠。儒家的忠孝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战乱中不断统一、不断强大的文化基础。

不同的学生问孝,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去教育引导学生,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答案不一样。孔子对五个学生讲孝,内容不一样。对这五个学生的大致情况,能从孔子的回答中分析出一些。孔子讲的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初级是不能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担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对儿子,最担忧的是疾病和健康。

对孟武的记载不多,猜测孟武可能是身体不好,孔子才这样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算是对父母的孝。生命是父母给的,自己没有权力随意处置,讲孝道的人,不会做有损自己生命和健康的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小心的保护,死后还要一点不少的还给父母。古人很少自杀,不像日本人有自杀文化,喜欢动不动就剖腹自尽。

西方文化里面没有孝文化,西方人缺乏对生命的珍爱。翻开西方人的文化史,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名作家海明威、大画家梵高都是自杀死去的,西方多个文化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都是自杀死亡的,自杀的人精神是分裂的,是不健康的。

古人很少选择自杀去结束生命,文化精英阶层自杀的更少,这和儒家的孝道有很大关系。子女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担忧是不孝,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就是不孝,自杀的人首先是不孝。在中华文化里面自杀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统计显示,全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第五大死因,自杀的人主要是年龄在15--34岁的青壮年群体。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风华正茂的年纪为什么选择自杀?孝文化的缺失是主要的原因。自杀的人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什么样的痛苦。把儒家孝文化学习好,自杀的人将会大大的减少。

第二级的孝是对父母要敬。

子游问孝。子曰:尽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果讲的尽孝,只是供养父母,就连犬和马这样的动物,都能被人所养;如果对父母不敬,用什么来区别孝顺和供养呢?

孔子这句话说的也是相当的糙,但是话糙理不糙。没有对父母的敬,对待父母像养动物一样仅仅提供食物,父母吃的再好也心情不愉快。对父母的敬也是现代人最欠缺的。

陈毅元帅回家探望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示意旁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和母亲聊了一会儿后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陈毅把母亲的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陈毅元帅用洗衣服来表达对母亲的尊敬。

黄庭坚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为“宋四家”之一。宋元祐年间,他已官居太史,显贵闻名天下。黄庭坚家有老母,按理说,黄府侍婢众多,料理老母亲的生活自是不用他亲自动手。但是每天下朝后,黄庭坚都先探望母亲,亲自侍茶奉水。最难得的是每天他都要亲自为母亲刷洗便盆,从不假手他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身为高官,黄庭坚能亲自为母亲刷洗便盆,不嫌脏臭,这是很不容易的,黄庭坚是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第三级的孝是要对父母以礼相待。这个学生最特殊,不是他问孔子该怎么做才算孝,而是孔子主动给他说什么是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给孔子驾驭马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的时候,按照礼仪来服侍他们;死了以后,按照礼仪来安葬,安照礼仪来祭祀。

孔子因人施教,同样是讲孝,对不同的人讲的意思有差别。对父母以礼相待让父母心情愉快。

许世友是一员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许世友对母亲却非常的孝顺,流传有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许世友死后按照他的要求埋葬到母亲身边,成为高级干部里面的特例。许世友未到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用辛勤劳动养育着几个子女。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

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碰到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把年迈的母亲接到身边,当饱经风霜的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当着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许母在城里住不习惯,坚持回老家生活。许世友请假回家看望母亲。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去砍柴了,许世友才起身。

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以礼相待的人的不多,特别是那些有权、有钱的人。父母去世以后葬之以礼,祭奠父母也要按照礼,祭之以礼有很明显的养生目的,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从这些言论中推断出:孔子是个无神论者。一个无神论者让人去祭拜去世的先祖,只有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养生。

第四级的孝是孝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这个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是鲁国的三大家族之一,有权有势,孔子对他说的只有两个字,无违就是要顺。他这样的高官,对父母以礼相待都不是问题,难的是处处顺着父母,放下架子。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包公后来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不畏权贵,是正义的化身,被人们敬仰。包公首先是做到了对父母的孝,然后做到了忠。

现在一些人把对待其他人的习惯带回家,对父母说话和对其他人说话态度一样,经常让父母难堪。特别是当领导的人,在别人面前说话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到家对父母说话也是居高临下,这样即便是物质生活再好,也不能让父母感觉到快乐。

第五级的孝是让父母开心快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一直保持恭敬和喜悦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子弟们代父母效劳,遇到酒食,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孝了吗?

后人对“色难”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要对父母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重要,另一种解释是要让父母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最重要。这两种解释都对,两种解释加在一起更贴近孔子的原意。孝敬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好,更要让父母快乐,心情愉快,让父母高兴一会儿容易,要让父母每天都心情愉快就不容易了。短时间对父母和颜悦色容易,天天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也是不容易。

子夏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了子夏,子夏也是《论语》的主要编写者。从后来的情况看,子夏也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子夏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出了商鞅、吴起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商鞅和吴起都是悲剧式的人物,虽然都是改革家,但是都是最后被杀而死,和孔子的思想有一定的距离。

子夏是孔子要求做到最高孝道的学生,推测有两种原因:子夏是孔子心中的好学生,孔子对子夏是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子夏平时在生活中比较严肃不开朗,对事情比较执着,比较容易钻牛角尖,这个在《礼记》中可以找到证据。《礼记》中有这样一篇《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吊唁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要为它哭泣。”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仍掉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子夏因为孩子的去世而哭瞎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没有理解孔子思想里面最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养生。

让父母开心才能让父母更加健康长寿,《二十四孝》图中有一个老莱子,70多岁还扮成小孩子逗父母开心,成为千百年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孔子把让父母开心提高到孝的至高境界,现在人总结了微笑有以下七大养生功效:一:放松身体。当人微笑时,可以使全身的肌肉得到松弛。二:放松心理。三:缓解痛苦。四:出现灵感。一个微笑可以松弛思维畸形的紧张和僵化,使思维进入灵活状态。五:消除疲劳。六:缓解人际关系。七:微笑能够让人进入乐观的状态。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由家庭推及到全社会,是孝的升华。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情况,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增减之处可以知道。以后的人继承周代的礼仪制度,流传百世也不会改变。

这段话在《论语》中不引人注目,这段话包含着孔子对周礼的高度赞美,孔子认为周礼是完美的礼仪制度,周礼的养生效果是孔子赞美周礼的原因。孔子的人生目标是克己复礼,复礼就是要恢复周礼,周礼是养生的礼仪,养生也是孔子的人生目标。

这段话也包含着孔子对后世的预言:周礼是完美的礼仪制度,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丢失,但是会不断的有人出来恢复周礼,因为周礼是符合养生思维的。孔子对周礼很自信,自信源自周礼的完美养生效果。中国的文化史也可以解释为一方面周礼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周礼不断恢复的过程。

按二十年为一代,孔子说的百世以后正好在现在。人们丢失了大多数的周礼,当今社会也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恢复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