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81

第81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昌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学之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孔子作战的阵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生活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必须先保存自己,让自己的国家生存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卫灵公做的好像也没有错。非礼勿言,不符合礼仪的东西不说,不符合养生的东西不讲。打仗不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不去谈论,孔子离开卫国也没有什么错。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儒家思想,从谈话中看出来卫灵公不是他要找的人。孔子主张的是礼乐治国,让国内老百姓高兴,让国外的老百姓愿意来归附,而不是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让别人屈服。

卫国这样的小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不可能长期生存。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孔子没有给卫灵公说出自己的强国强军策略,不是孔子没有办法,孔子的方法是施行仁政。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说,殆不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宋国的阳门有个卫士死了,司空子罕进城为他哭悼得很悲哀。晋国派到宋国得侦探回去向晋侯报告说:“宋国阳门得一个卫士死了,而子罕却哭得很伤心,百姓因感动而兴奋,恐怕不适合去讨伐宋国吧!”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这个人真善于探察国情啊!《诗》中说:‘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然想攻打宋国得不止是晋国,但天下有哪个国家与宋国为敌呢?”

对老百姓讲仁政,老百姓就愿意为国家效力,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国家的强大不在于人口的多少,士兵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施行仁政。宋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却是天下无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战胜。圣人不喜欢生硬的告诉人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人们该怎么做,不失时机的引导人们去达到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孔子的人都饿坏了,大家都饿的爬不起来了。子路带着怨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贫困的时候仍然坚守仁德,在贫穷中仍然能保持快乐,小人遇到贫困就开始胡作非为了。

固穷被解释为安与贫困,这不能完整的表达孔子的意思。谁都不喜欢贫穷,孔子认为贫穷和富有都不重要,重要是的快乐。

孔子称赞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犹,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当时的社会里,生产力不发达,大多数人吃的都很简单,颜回吃的和大家都差不多,却能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孔子把始终保持快乐看的最重要。

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坚守仁德修炼,让自己快乐。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多方面学习并且把内容记下来的吗?答道: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道的思想把他们贯穿起来的。

孔子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的总结。孔子不是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的,而是用一个思想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孔子用什么思想把知识贯穿在一起?孔子认为的道是什么?是养生。养生是孔子贯穿知识的一条线,养生也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线。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这么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音乐则用《韶舞》。排斥郑国的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郑国的音乐淫,花言巧语的小人危险。

孔子治理国家注重的是历法、音乐、礼仪。历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农历可以指导农业生产,让老百姓都有饭吃,在孔子看来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内容。民以食为天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而已,任何一个政府都要把吃饭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殷代的车子比较简朴,符合孔子俭以养德的养生思想。周代的帽子代表周礼,普及周礼来治理国家是孔子毕生的追求。帽子也是重要的养生工具,古人把戴帽子和穿衣服看的同样重要,现在人戴帽子是为了装饰,很少人重视帽子的养生作用。

用音乐来治理国家,并且点名要有《韶舞》,后面又提示不要用郑声,可见孔子对用好的音乐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十分重视。

有的音乐只是为了迎合部分人的感官刺激,听了以后会疯狂,这些音乐就是淫乐。音乐也需要分级,一些音乐会对人产生危害,但是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你想不听都不行。

治理好国家,就是要让老百姓都养生。用养生思维来治理国家,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没有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也就很难理解孔子的治国思想。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这句话里面出现一个的词:近忧,孔子认为:仁者无忧。有仁德的人应该是没有忧虑的,忧虑不利于养生,孔子把无忧看的非常重要。

人要有长远的目标,要有长远的考虑,不仅仅是为了干事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有种鸟叫寒号鸟,在寒冬夜里冻得哆嗦,就想第二天起来搭建个温软的窝,可是第二天太阳出来后,天气暖和了,寒号鸟觉得没有建窝的必要了,又偷懒去玩;但到了夜晚又是冷得无法忍受,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建窝,可是早晨起来,在阳光下又忘记了昨晚的寒冷,把建窝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到了晚上又是挨冻,最后寒号鸟在一个更寒冷的夜晚冻死了。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se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喜好仁德修养就像喜好女色一样的人。

孔子说话很幽默,不喜欢板着脸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开玩笑。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哄堂大笑,大家都记住了这句话。如果把孔子的话按知名度排名的话,这句话一定是名列前茅。这个形容雅俗共赏。

孔子是一个风趣的人,是一个让人快乐的老头,读他的书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却不和别人争,和大家和谐团结却不结党营私。

君子能和别人争的东西只有在竞技场上,君子在名利面前不会争。君子不争名利是因为养生,争权夺利不利于养生,真正的君子不会争权夺利。

结党为了营私,为了少数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全体人谋利益。君子不会为了让少数人高兴而让大多数人都不愉快,君子追求的是让大家都愉快。君子会和大家和谐相处,让人感觉愉快,却让人感觉不到君子的存在。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是当代的博学鸿儒。电视剧《围城》热播后,人们追捧他的著作,形成了“钱学”热,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有人出钱邀请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喜欢钱吗?”一名读者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拒绝了各种各样的名利邀请,他说:名利和地位都不要去追求,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他把自己的稿费捐献给国家,在自己的书房安静的做学问,活了88岁。他的爱人杨绛女士和他一样淡薄名利,把自己的稿费1000多万都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是一个百岁老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可以终生遵照去做吗?孔子说:那就只有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段话的影响很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仁,通俗的说就是宽容。中国人能宽容对待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杀害几千万中国人,可以说是血海深仇,日本投降以后,老百姓不仅没有报复日本人,还收养了大量的日本战争孤儿,这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个别人的行为,是整体自觉,这也只能用民族性格来解释。

宽容别人不仅是仁德的表现,也是养生的需要。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流传至今的文明,仁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因素。历史上多少文明和中华文明碰撞,都是中华文明胜出,没有一次例外,多少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文明主动融入到中华文明中来。

只要接受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不看外貌和血统,这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强大的文化原因。在甘肃的永昌县,有一个罗马军团的后裔聚居地,吸引着遥远的欧洲人来这里旅游、寻亲。虽然他们都说着流利的汉语,但是他们的DNA基因却显示他们是罗马人。这些还要从2000多年前说起。

公元前53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带领七个军团的人马入侵安息(伊朗一带),在卡尔来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第一军团突围,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于公元前36年前后,相继从大月氏、匈奴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在现在的永昌县者来寨。汉称罗马为骊靬,设骊靬县,赐罗马人耕牧为生,化干戈为玉帛。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欧洲传统,他们使用汉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没有中国人会把他们当做外国人。西方人讲究血统论,会把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作为区分民族的依据。

宽容和大度是连在一起的,宽容别人是让自己少生气,让自己更加快乐;宽容别人是让别人少生怨气,让大家都快乐。每个人生活经历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对同一件事情想法、做法有差别是正常的,只有对别人和自己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快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效果不好,不如学习好。

都把这段话解释为孔子在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多学习。多思考也不能说没有好处,思考问题不能说无益,多思无益这样解释有点不符合常理。

按照养生思维来解释这段话就很合理: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对养生没有好处,不如学习有益于养生。思考问题就会伤神、忧虑,忧愁是养生的大敌。孔子说过仁者无忧,无忧也可以理解为少思考问题,学习比思考问题更利于养生。

在长寿的人群里,有一批学者格外醒目,他们家族没有长寿的基因,有的还不很喜欢锻炼身体,但是他们却比普通人长寿许多。例如赵朴初93岁,齐白石93岁,钱学森98岁,季羡林98岁,冰心99岁,巴金101岁,马寅初100岁......

有人问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长寿秘诀,他说: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科学也证实,多学习是延缓大脑衰老的有效途径。大师们没有退休的概念,甚至没有礼拜天的概念,每天忙于学习和研究,从来也没有考虑过享清闲,一个字……忙,忙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