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楚争雄
3949000000019

第19章 孙武奔吴

孙书,孙凭,孙武祖孙三人谈论了很久,孙书问孙武,“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孙武说道:“祖父,孙儿记得,您曾经说过我们的先祖陈完自打陈国来到齐国的故事。我想,如今孙儿面临的情形与当年先祖之情形颇为雷同。看来在齐国,孙儿我是不可能实现我的抱负了,所以我想要到外面去闯荡一番”。

听着孙武这番话,孙书和孙凭都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就听孙武接着,“可是,只因“父母在不远游”,故而孙儿我未敢向祖父和父亲禀明”。

孙书点了点头,说道:“嗯,此话不假,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事情是死的,人事活的。只怕你要是就呆在此地,将来会有大祸临头。你此番出游,也不全是为着自己,也是为孙氏门中的大业”。有了祖父孙书的支持,他们祖孙三人很快就统一了意见。再讨论了列国的形势之后,最终把目光定在了南方的吴国。

孙武在心中已经把吴国作为自己施展政治理想的地方。几天之后,孙武便坐上了远去吴国的商船,沿济水逆流而上。与孙武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鲍氏,和次子孙明,另外还有两个家丁和一个仆人。孙武他们随身携带的,出了些金银细软之物,都是各类兵书和他自著的兵法十三篇。

商船行至济南,孙武弃舟登岸,该走旱路。又过了一个多月,孙武他们才再历经颠簸劳顿之后,到达了新兴的吴国。

孙武他们到达吴国的这一年刚好是吴王僚九年,也就是公元前的518年。孙武一踏上吴国的土地,就被这里青山秀水的景色所吸引,心情也好起来了。他们在当时的吴国都城梅里先是找了个馆舍住下来。把家人安顿好,孙武便迫不及待地在梅里城的街市之上游逛,感受吴地的风情。不多时,孙氏在“乡导”的帮助下,也学会了吴地的方言。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还是初来乍到的国度。

在梅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孙武觉着还是得要找个好的地方,长久地居住下来。后来,孙武就选中了梅里西南的一座山,名曰穹窿山。

这穹窿山可说是吴地西部太湖东岸的群山之冠。站在穹窿山上放眼望去,便是泱泱太湖水,烟波浩渺;俯瞰近处,河网密织,船帆点点;山谷之下田陌纵横,稻浪飘香。这个地方真是一个绝好的地点。登临此山,便可将太湖水面和整个吴都都尽收眼底。

孙武在穹窿山游走,他就发现了一条深坞。这里的地势平缓而且十分宽阔。在这深坞之中,满是古树翠竹,遮天蔽日。山泉水叮叮咚咚,绵长悠远。此处山坞朝向阳面,气候可以说是冬暖夏凉的那种。孙武一发现了这个地方,就喜出望外。他认定这里就是他要寻找的隐居读书的好地方。再者,从这里往外走,不到几里地,就是太湖之滨。走出坞口,没有多少的路程就是吴都的宫苑。若能居住在这里,一可以躬耕田也,研习兵法,二可以时刻观察吴国的动向,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孙武选定了这个地方,就马上带着妻儿来到了这里。附近地乡民见他们是十分和气的外乡人,都前来帮忙。很快,他们就盖起了几间茅舍,四周围上筚篱。孙武一家人就在这里栖居下来。后来这个地方,还被叫做了“茅蓬坞”。

孙武在此处精研兵法,并且把新观察和了解到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说吴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充实到他的兵法十三篇当中去。这就使得兵法十三篇更加符合了吴国的国情,更加迎合了吴王的趣向。因为孙武一直相信,并且此时更加坚信,吴国就是他要建立功勋的地方。

可以说说孙武其实是和当年,也就是四年前(公元前522年),初来吴国的伍子胥一样,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吴王的身上,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吴王的忠勇,好施展自己平生所学。一来帮助吴王创立千秋伟业,二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说这孙武和伍子胥的相识还是多亏了那位死去的专诸。因为专诸是在长街之上贩卖猪肉,所以来来往往的人都见过他。而英雄相见自然就会结识了。伍子胥一次来访专诸,正巧碰到了也在专诸家的孙武。二人见面叙谈,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个既是同病相怜,又有着相同的理想是目标。一来二去,他们便成了莫逆之交。

现在当吴王阖闾问伍子胥谁可以做吴国伐楚的大将军时,伍子胥自然就想到了这位孙武。他便不失时机地向阖闾举荐了孙武,可是阖闾似乎并不是很感兴趣。伍子胥就先不再提及此人此事了。

伍子胥虽然不提,可是他心里清楚此时吴王阖闾要进攻楚国的心思日重。根本都不用自己提,阖闾就得主动又来问自己伐楚之事。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楚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楚平王死了。这个消息传来,阖闾大喜。认为着,现在可以趁着楚国朝局不稳,新君年幼之际,来讨伐楚国。阖闾马上找来了伍子胥,说道:“卿家想必也知道那楚平王已死了吧”。可是没想到,伍子胥听罢,不仅毫无悦色,反而叹息起来。阖闾不解,问道:“怎么,先生好像有不悦之色呀”。伍子胥道:“千岁,微臣确实是难过哪”。

阖闾的脸一下就板起来了,说道:“先生为平王难过吗?”。伍子胥马上答道:“非也,千岁,微臣我难过的是,我不能亲手杀了平王,为我的父兄报仇了”。说完此话,伍子胥擦擦眼角。“哦”,阖闾听罢,倒是也颇为感慨。阖闾不失时机地说道:“先生,平王既死,你何不趁此机会攻入楚国?便是平王本人死了,他亦有家下人等”。

伍子胥抬起头来,郑重其事地对阖闾说道:“千岁,微臣不是不愿出战,而是微臣实在是不堪此重任哪”。阖闾有点不高兴,说道:“那何人堪此重任啊?”。伍子胥道:“千岁,微臣前番已向千岁提起,只有那孙武孙长卿堪此重任”。阖闾沉思了一阵子,说道:“先生与孤说起孙武,孤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他乃是一个外人,是从齐国逃难到我吴国的。自来到我国,他寸功未立,我怎么能就直接启用于他呀“。

伍子胥道:“千岁,只要千岁给孙武立功的机会,大功不愁。我吴国此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方能平定四方。千岁怎可以出身来论之呢”。“饿”,阖闾发出了一种不愿意再听伍子胥讲下去的声音。伍子胥也听明白,他便又住了口。心里讲话,如果千岁不用孙武,恐大事难成。他一日不用孙武,我也一日不会答应千岁出兵。君臣别话几句,伍子胥告辞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