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3990900000054

第54章 耀华餐厅的光耀

在春熙路西段22-24号地址处,如今的过往行人根本不会想到,这里曾经不但是有着中华老字号声誉的耀华餐厅,而且还是成都第一家西餐厅。20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时餐厅被拆除,现在,这里一部分成了高楼大厦,一部分成了绿化用地。2001年,耀华餐厅被有港资背景的公司收购。2002年在道路改造拆迁过程中,耀华餐厅就逐渐淡出了成都人的视野。

耀华餐厅由民族企业家、重庆人赵志成创办于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赵志成经营的耀华食品厂是当时成都最大的食品企业,他以厂为基础,以厂名命名餐厅,给成都食客提供了一间品尝法式菜品和西式点心的西餐馆。当时叫“耀华茶点室”,

是集西菜、冷饮、糖果和早点的综合餐厅。创办初期,经营西洋茶点和西菜遭遇挫折后,转营豆沙包、叉烧包、鸡肉大包、鸡丝面、鲜笋肉片的口菜面、咖喱牛肉面等面食一举成名。此后,以每天三菜一汤、三天一换的形式经营西菜、面点。民国三十六年(1947)后,开办耀华食品作坊、精制白糖作坊、中式糕点作坊、软硬糖果作坊,生产的奶油蛋糕、夹心蛋糕、方块白糖、红白芙蓉糕、海参酥、凤尾酥、奶油花生、奶油球糖等糕点糖果供不应求,成为川西主要的生产厂家。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指定耀华餐厅为苏联专家制作西点、西菜,受到苏联专家的交口称赞。这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殊荣,更加巩固了耀华餐厅的名店地位。当年,政府拨专款8000万元(旧币)扶持其扩大经营。

在成都人的心目中,“上河帮”川菜才是他们的最爱,他们如何看待西餐呢?赵志成请来制作西餐的师傅,但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因为吃西餐太过“洋盘”,成都人玩不来这个刀刀叉叉的“格”。顾客一般是外籍人员和少数喝过洋墨水的上层人士。看到市民不大买账,赵志成又请了一位专做俄式西餐的徐桂芳师傅主厨,口味尽量迎合四川人的喜好,就餐也不那么讲究规矩了,你用筷子吃都可以,土洋结合,西餐具有了“成都方式”,生意就逐渐好转。

《成都故事》里说,当时有爱慕虚荣的成都人就羡慕耀华餐厅里的“西式生活”,专门去租了一套西装穿在身上,脚上穿着擦得油亮的甩尖子皮鞋,他走进餐厅前,还前后左右地看一番,意思是告诉别人我要到这里进餐了。这种人进去后并不点菜,跷起二郎腿坐上好一会儿就出来了,出来的时候还在嘴角叼一根牙签,好像是在告诉别人:我已经吃过了,其实他的肚子里面正在“闹革命”。在我看来,这个细节也深刻阐释了本土社会底层人士爱慕虚荣的根性,在耀华餐厅上演的这类滑稽剧,如今在春熙路也还看得到。

耀华餐厅曾多次更名,先后有耀华食品有限公司、耀华大众食堂等。20世纪50年代,更名为耀华餐厅,1950年增加了川菜业务。1958年后,餐厅更名为耀华西餐部,又恢复开业时以西菜、西点为主的经营格局。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曾来餐厅用餐,品尝了回锅肉、宫保鸡丁等川味名菜后大加赞扬,并摄影留念。毛泽东的就餐室被长期保留以作纪念,耀华餐厅因此名声大振。1983年,餐厅分成两部分,西餐厅迁到东大街,取名耀华咖啡厅,后更名为耀华西餐厅,中餐厅仍在原址。

罗邦本先生曾对我讲,20世纪80年代,成都人只有在“耀华”才能品尝到冰激凌。他以前喜欢在耀华餐厅读报休息。虽说餐厅处在闹市,但一门之内,却一点听不到嘈杂的市声。一楼的快餐厅和西点厅简单大方,二楼的西餐厅温馨舒适,约朋友到这儿谈天论地,在大红烛光下享受晚餐,很有点“梦回唐朝”的出尘之感。

1988年成都市饮食公司新建耀华,选址在城守东大街55号,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您想吃甜咸皆备,中西结合的美味吗?那不能不去位于春熙路西段的耀华西餐厅。家具精致、盘盏考究,在清雅舒适的环境里,捧一杯热气腾腾的浓咖啡,真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成都掌故》一书关于耀华西餐厅的介绍,说明了耀华餐厅几十年来在成都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颗光耀四射的明珠。它的经典菜肴俄式牛尾汤、耀华沙拉、大虾布郎酒、法式牛排、红酒猪扒、水果布丁等,成为成都人怀旧的不朽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