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
当家长将教育孩子的希望,过度地投放于学校方面的时候,无疑意味着对孩子的放任自流。
所谓的放任自流,指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成长不加关心,对其行为不负责任,任由其自然发展。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就如同小树,树大自然直,这是自然规律。于是,按照这样的观念,当孩子步入较大的年龄段后,许多家长便对孩子的教育有所放松,希望依靠学校的力量,来完成对孩子的继续教育。
然而,举凡具有这种观念的家长,无不忘记了一点——想要让小树长得符合标准,最终成材,就必须每时每刻对其进行规范,做好修枝整干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
同样的,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我们的家长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地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指导,消除各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
然而,当家长过分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教、不加约束、不给予正面引导的时候,无疑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其后果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这一后果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的孩子极有可能在品德的发展上,出现难以弥补的缺陷。
毫无疑问的是,尽管当孩子步入中学阶段之后,其性格已经初步定型,然而和成年人相比,由于孩子们的阅历不深,对行为的判别能力比较差,又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正因为如此,当家长对孩子过于放任、放弃掉自己教育子女的权力和责任时,无疑意味着任由孩子为所欲为,而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方式便很容易让各种坏习气趁机而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父母有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义务,当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以及不良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时候,无疑意味着一种另类的袒护行为。
当孩子长时间接受不良习气的诱导和影响时,这些缺乏足够辨别能力的孩子,便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带来的不仅是个人前途的毁灭,而且会为家庭增添灾难,为社会增添不安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