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孩子具备有用的能力,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爱德华兹
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面临“将来做什么”这种大事时,家长作出的处理决定,往往与孩子自己作出的决定相左。
一般来说,家长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普遍会将自己的经验、经历和社会体会融入思考当中,再得出一个相对合适的结论。
比如:家长自己在仕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便会自然而然地决定孩子重蹈旧路;家长在商业有所成就,就会希望孩子继承衣钵;家长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下意识觉得孩子可以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扬光大。
家长们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作出了规划,期待孩子一步步成才。但家长们忘记了一点,他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家长们替孩子作出的规划,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一个人的梦想形成复杂而且充满了偶然性,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渴望成为某一类人,他的梦想才开始出现。
这个梦想,对孩子来讲,是最为珍贵的。因为这是他自发思考的结果,也是他创造力的表现。这说明孩子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孩子成熟的表现。
在这种时候,家长要做的,是要对孩子的梦想进行肯定,再陪伴他一步一步研究梦想的可行性。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毕竟流于幼稚天真,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客观的引导。帮助孩子分析,从时间、过程、知识量上给孩子展现他梦想的可实施阶段,然后再由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大部分的梦想,开始一定充满梦幻色彩,甚至显得荒唐。但古往今来,所有巨大成就的前身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梦想。它的实现与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时,最好由家长呵护。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期盼与孩子的梦想互相矛盾后,从失落到干扰孩子的决定,无疑是把孩子无限的可能性武断地切断。这对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如果家长信任孩子,相信孩子作出的选择,那么家长从根本上才真正脱离“孩子还小,我们需要为他做决定”的误区。在家长决定放手的那一刻,孩子的梦想就真正张开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