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4056200000066

第66章 针对天赋的正确开发

教育人就是要针对人的天赋,形成人的性格。

——欧文

如果说,家长将孩子当成实现未竟理想的工具,将会为孩子心灵带来极大的损害,那么当家长任由孩子发展,对其未来定位缺乏明确的方向时,其损害也同样令我们担忧。

在1800年7月的一天,德国诞生了一个名叫威特的小孩。小威特比一般婴儿的智力要低很多,被认为是先天白痴。

小威特的母亲已经绝望,但作为牧师的父亲卡尔·威特却坚持要引导孩子成功,哪怕他是个白痴。

于是,奇迹在小威特身上发生了。

威特在8岁时,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威特9岁时,考上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在其16岁的时候,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的时候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威特一生讲学,享年83岁,度过了幸福、快乐和有价值的一生。

透过这段传奇般的经历,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从小在某方面表现出的天分,唱歌、跳舞、绘画、发明等等,在欣喜之余告诉自己:我的孩子有天赋,他自己知道该做什么。

这个理念像一颗定心丸将家长的心永远定在平和等待中。

关于未来,家长觉得已不用继续操心,孩子的天赋自然会引导他走向成功。

如果经过相同的启蒙与天赋开发,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发展,那么他们的命运的确取决于天赋多少。但如果天赋开发这个过程并没有为家长所重视,那么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天赋就将不再成为竞争的重量级砝码。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家长应当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孩子拥有多少天赋,跟将来他是否取得成就无法挂钩。挂钩的,是天赋的引导开发。而这个引导开发的过程,其责任势必应当由家长来承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们已经表现出了某方面的才华,那么家长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任其自由发展。此时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帮他在未来之路上寻找一个捷径。

如果孩子暂时还弄不清楚自己的所要,也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那这时候,家长的担子就更重一些。因为这就得由家长来帮助孩子找出梦想。对于梦想,有时候寻找比实践更费力费时,因为孩子会喜欢什么很难确定,家长自己也不能硬塞梦想给孩子,只有遵守这样的原则,才意味着对孩子天赋的正确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