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孩子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孩子而言,在心理上与成年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的表现,就在于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对于脱离了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拥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因此,在许多时候,孩子会要求独立活动,不愿意再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
与此同时,孩子的一大天性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明显的新鲜感,只要有机会,就想要亲自动手尝试一下。
孩子心理的另一特点,来自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
我们都知道的是,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心智远未健全,因此也就不可能拥有同成年人一样的认识能力,这使得他们对孰是孰非的判断能力很差。因此,在他们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任性而为,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作为做事的指导,因此也就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性心理,才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变数——假如家长能够对孩子教育得法,孩子这种独立活动的要求,就能够成为上进的动力,反过来,假如家长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或是对孩子放任自流,那么就很容易令孩子误入歧途。
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束与孩子的独立发展,在这里构成了强烈的冲突。
而这两者之所以构成冲突,又是因为孩子强烈的独立意识,与他们较弱的认知能力构成了冲突。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讲,孩子对于成长目标的认识是极为模糊的,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必须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也不知道这种成长必须经历怎样的过程。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适时适度地给予指点和帮助,那么将孩子强烈的进取心与这种正确的方向结合起来,无疑意味着更好、更快地成长。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才使得孩子天然地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而无法胜任自我教育的主体这一职责。
因此,家长必须深入地介入到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来,对于孩子在道德领域所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这在客观上就必然地形成了对孩子的钳制行为。
家庭教育的目标,要求家长必须要承担教育主体的职责,但是这一职责对于孩子的自我发展是有压抑作用的,所以,家长与孩子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端。如果家长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那么孩子的行为就必然会遭到压制,相反,如果一味任孩子自由成长,又极可能会对其良好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伤害。
这样一来,如何在孩子道德教育中把握分寸,完成角色的准确定位,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