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通过以上的“消费误区”可以看出,身处商品社会、消费世界的孩子们,还很难谈得上“会消费”、“懂理财”,他们急需有关消费知识和消费观念的教育。这是提升孩子财商、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必然要求;而同时消费绝不仅仅意味着钱怎么省,怎么花,它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是涉及以后怎样立身、行事、做人的大问题。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家长,都不能对孩子的消费教育问题熟视无睹或掉以轻心。
然而,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针对孩子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观的教育却难尽人意。
(1)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方针一直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生产者、劳动者、建设者,而对培养健康合格的消费者、享用者则很少提及。中国学校的普遍现象,许多年以来,很多学校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升学率,而对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对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涉及有关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知识,但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和活动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虽然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课程中也开设了简单的理财教育课,全国这类学校所占比例在全国来讲仍是一个尴尬的数字。
(2)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节约教育
有些学校尝试进行的“消费教育”,多停留在节约教育阶段。常听有的老师这样举例: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每人每节约1分钱,一天就是一千多万元,用这些钱可以做多少事情。账倒是算得不错,也很有说服力,可就是没告诉学生节约下来的这些钱通过什么渠道才能用于国家建设。我国目前的消费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都要求学生不花钱或少花钱,这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也不利于国家建设。当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应理直气壮地坚持进行。但消费教育不应仅着眼于让学生少花钱,而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同时消费教育还应包括消费生活常识、消费技能、商品知识、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3)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花钱教育
从表现上看,消费的确与花钱分不开,但消费绝不仅仅意味着花钱。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应属于人的思想品德的一部分,消费教育要切忌就事论事,否则很难产生持续的效果,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钱是自己的,怎么花最终还是学生本人说了算。要通过消费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培养懂消费、会消费、利国利民的消费者。
(4)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由于消费教育没有列入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本身也没有“对口”专业;所以学校中消费和理财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或者教师自身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目前,我国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因此,面对青少年不正当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如何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教育,仍然是值得认真探讨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问题。
然而,我国的消费教育开展情况在地区之间很不平衡,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消费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因而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消费教育具体的方式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应该考虑时代变化的特点以及由此带给孩子的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与时俱进”地对孩子开展消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