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4056200000095

第95章 后期的家庭性教育

只有在儿童已经养成对人们私生活应有的态度,只有在儿童对若干事物已经习惯于保持处女般的缄默,也就是说,只有在儿童年龄日渐长大的时候,才可以和他们谈性生活。

——佚名

当孩子步入了小学之后,就意味着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家庭性教育,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与手段。

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与异性的交往是最简单,也是最方便的,与此同时,随着前期家庭性教育的实施,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类似“我从哪里来”,“男孩女孩为什么不一样”等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答。

就另一方面而言,由于中国独特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使得繁重的课业任务占据了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从而分散了这一阶段孩子的大部分精力,而这就使得相对于其他阶段而言,这一年龄段孩子对于性的困惑较少,更多地专注于学习的任务中。

然而,这种外部因素上的变化,却并不意味着家长的压力因此有所减轻。事实上,当我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庭性教育的第二个关键期就会到来,正因为如此,家长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措施,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新一轮家庭性教育任务的到来。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其给家庭性教育带来的压力无疑是沉重的。

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性发育比十几年前大为提前,从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孩子甚至在10到11岁的时候,就已经有发育情况出现了。

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因为发育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产生较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关注自己的容貌、衣着、发型,也会关注品牌,有些早熟的孩子会直接关注异性的眼光,渴望着与异性进行直接的交流,甚至渴望发生身体上的接触。

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由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大层面上的日趋丰富,现代社会中开放的性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渠道,对孩子们的性冲动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外部环境上对性渴求起到了强化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婚姻生活也随之开始,当青少年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冲动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婚姻生活得到满足。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产的复杂化,高技术化,使得我们的孩子不得不延长受教育的年限,人要恋爱、结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心理条件要比过去来的更高,而实现这些条件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变化,才使得我们的家长在进行这一阶段的性教育时,务必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来为孩子排除困扰,解决生理、心理层面上出现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父母应当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性冲动是基于身体性成熟后的表现,然而,性冲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享受性生活,因为这个问题要涉及抚养下一代、家庭责任等许多问题。

进一步来讲,家长要让孩子们知道,在这个年龄段,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和健康的成长。要让他们知道这方面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既可以通过自然交流来完成教育工作,也可以通过共同讨论一个社会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了解孩子的想法。唯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千万不要采取批评的态度,而是要以巧妙的态度,让孩子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这个危险的时期,假如能够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与启发,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和异性的交往过程中,便可以更好地把握住分寸,减少那些让自己后悔、烦恼的事情发生的几率,从而保证孩子们更平稳地向人生中的下一个阶段过渡。

本章后记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性教育堪称是一个千古谜题,一个令无数家长、老师陷入尴尬境地的谜案。

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郑重提出,应当在男孩子首次遗精之前,在女孩子来初潮之前,将性的知识教给他们。然而,就这样一个科学的建议,却在半个世纪过去之后,仍然未在中国成为现实。

诚如我们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静待家长观念的变迁,然而孩子的成长却是无法等待的。

孩子成长的加快,外界不良刺激的增多,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已经使得我们民族的性教育,到了一个极其紧迫的关头。

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尽管在性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但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这股春风已经吹拂到了校园之中。与此同时,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社会环境也开始逐渐重视这一问题。然而,对于性教育这样一个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来说,势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的职责也同样不可轻视。

性教育如此,我们曾经探寻过的任何问题也是如此,家庭之于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更大地发挥其优势,让我们的教育呈现出三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态势。

附录:家长应该知道的7种教育方法

在一部名为《罗拉快跑》的法国电影中,女主人公罗拉接到男友的一个电话,要她在20分钟内筹到一大笔钱,并且给他送过去。否则,男友就会送命。罗拉来不及思考,摔下电话就往男友的方向跑去,一边跑一边想该怎么办。

罗拉该怎么办?电影分别演示了三种假设。在每种假设里,罗拉都弄到了钱,但是因为方法不同,故事的结果大不相同:两种假设里罗拉或者其男友死去,还有一种是皆大欢喜。

罗拉在奔跑中经常撞到一些人。但是每次假设中,因为罗拉在时间和动作上的细微差别,那些人被撞到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或者被撞到的时间不同,或者在有的假设里没有被撞到。

有趣的是,那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这细微的差别,带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同一个人,也许因此撞了好运,也许变得很倒霉。

这话题转回到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由不得半点马虎的话题。然而,教育也是有特殊性的。就教育的目的来看,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不同的。尽管家长们都会说:“希望孩子有出息!”可是,“出息”的标准是什么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生长的环境、遭遇的事情、父母的关系、学校的教育、相貌和体态……世界在复杂的联系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塑造着他。每一个孩子都是罗拉,或是被罗拉撞到的人。世界就是如此神奇和充满玄机。

对于为了孩子日夜操劳的父母们来说,往往会带有一种希望,就是在某本书、某个事例中找到教育孩子的金钥匙。这把钥匙真的存在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正在被塑造的人。世界是如此复杂多变,父母的小宝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说到底是: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告诉家长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多变的世界中健康成长。

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们毕其一生探寻的真理。本章我们试图将几种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教育方法做一简单的回顾。这些教育方法,都经过了时间的历练,可谓教育园地的奇葩,但限于篇幅,我们也只能是摘其精要而已。

我们仍然要强调的是,在这些看似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下,不要忘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需要走自己的路。

家长们尤其不要忘了自己的影响力。正是家长的影响力,决定了孩子睁眼看世界的眼光。家长们是守候孩子的天使,家长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插上的隐形翅膀,或强有力,或软弱,或色彩缤纷,或色调单一。家长将引领孩子在如罗拉般紧急关口,作出怎样的选择,以及带有何种心态。

这把金钥匙正在家长们的手中。在家长们“特立独行”的实践之外,教育家的建议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