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德国乡村牧师卡尔·威特有了一个儿子——小卡尔·威特。然而,小卡尔·威特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父亲悲伤地说:“这是造的什么罪孽呀!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可是,卡尔·威特有儿子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从此,周围人们就多了一桩事,那就是议论小威特的成长。
原来,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的卡尔·威特曾经立下誓言,要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位非凡之人,以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那么,他的见解跟当时的教育思想有什么冲突呢?
当时的人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始于七八岁。而卡尔·威特却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
尽管儿子不尽如人意,卡尔·威特还是踏踏实实地实行自己的计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教育下,小威特四五岁的时候,各方面的能力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的孩子。7岁的时候,小卡尔·威特已经远近闻名了。全国各地精英带着怀疑的态度来考他,无一不是吐着舌头回去的。9岁的时候,小威特在国王的特批下进入大学学习,那个时候,他已经可以熟练的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对于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精通。14岁的时候,小威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还在汉诺威做了不用底稿的数学演讲。等到小卡尔·威特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柏林大学的一名教授了。
卡尔·威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虽然孩子的天赋千差万别,但是在适当的教育下,禀赋低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有可能超过禀赋高却没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他们用橡树做例子说: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一颗橡树可以长成30米高,但是要真长到30米高是很困难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14米左右。倘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米-9米。但是如果好好侍弄,橡树或许可以长到18米甚至25米。同样的道理,即使生长下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充其量只能成为20度或30度的成人。但如果教育的好,就可能达到具备60度甚至90度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甚至九成。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
卡尔·威特还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不断递减的。一个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的话,即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度能力的成人;倘若到10岁的时候,至多也只能具备60度能力了。卡尔·威特主张从孩子出生起就进行教育。他认为,孩子出生到3岁之前,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通过观察,将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大脑中,这段婴儿时期的“模式教育”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卡尔·威特对儿子的教育是严格的,但是他并不是把教育建立在儿子的痛苦之上,相反,他很注意培养小威特的兴趣,从不用填鸭式的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对孩子进行讲解。跟别的孩子不同的是,小威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玩耍和运动上,然而却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在父亲的帮助下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尽管小威特一鸣惊人,但卡尔·威特并不想将儿子培养成只有专业知识的学者。他说:“我只是……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我喜欢身体和精神都全面发展的人。以我儿子为例,每当我看到儿子只热衷于希腊语、拉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刻想办法纠正他这种倾向。人们以为我只是热衷于发展儿子的大脑,这是错误的……所谓学者……那些具备常识和爱好广泛的青年为凡夫俗子,贬低那些善交际、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么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学者呢?”
为此,卡尔·威特非常注意培养儿子的爱好。在他们的住宅里,绝不放任何没有情趣或不相协调的东西,住宅的周围也栽着一年四季常青的花卉。他也很注意陶冶儿子的情操。只要小威尔做了好事,就马上表扬:“做得好!”他还为小威特做了一个“行为录”,将他做的好事记到上面作为永久纪念。在他的鼓励下,儿子成为一个精神饱满、健康活泼的少年。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和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教授斯特娜夫人。他们在研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1918年出版)后深有感悟,开始借助书中的方法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训练孩子。结果,小塞德兹11岁就考入哈佛大学,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夫雷特3岁就会写诗歌和散文,5岁就已经在报刊登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