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一天,罗马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测试。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测试题目是专为正常儿童准备的,而考生中却有一部分是低能儿童。然而,结果更加出人意料,那些低能儿童全部通过了测试,而且成绩并不比正常儿童差。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当时的意大利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成绩来源于蒙台梭利对自己观点的实践: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
面对这些成绩蒙台梭利并没有满足,反而进行了更深的思考:为什么正常儿童的成绩并不比低能儿童优异?如果低能儿童能达到这个成绩,那么正常儿童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蒙台梭利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是被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延误了。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未来寄希望于大多数的正常儿童,对他们的教育是不能忽略的大事。为此,她从校长的高位离开,回到罗马重新注册做学生,开始研究针对正常儿童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7年以后,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正式成立,它成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为此,蒙台梭利说:“7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预感,那些成功运用在智障儿身上的教育方法,其原理必然也能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效果一定更好。”那么,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儿童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在蒙台梭利的词汇中,“工作”一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她所谓的“工作”,泛指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她认为,工作是人类的本性和人性特征,“儿童的‘工作欲’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在顺利的环境下,工作的这种本能会自然地从内在冲动中流露出来。”因此,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蒙台梭利更喜欢称之为“工作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们很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获得满足与乐趣。在蒙台梭利的教具中,教具取代了玩具,成为重要的辅助者。蒙台梭利根据人的感官,设计了各种独特的教具,例如由10块粉红色的木头组成的粉红塔,就是为了训练孩子的触觉和视觉。
儿童的“内在需要”人类成才的规律是什么呢?正如孩子生下来会慢慢变高。蒙台梭利认为,生命是自然发展的,从受精的那一时刻起,生命就遵循了自然法则,按照大自然预定的计划开始自我活动。而推动发展的正是“内在需要”。
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会自己去寻找奶香。人类就是在“内在需要”的推动下,去寻找所需的东西,实现成才目标。儿童也是一样。因此,独立不仅是儿童成长的目的,也是成长的条件。如果大人一味地代替儿童选择,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容器,他成长的天然秩序就会被打乱。另一方面,失去了主动性的儿童,也会排斥被动的安排,对那些自己并不是喜欢也不需要的东西失去探索的兴趣,学习的意愿也就无从谈起了。
大人应该尊重儿童的“内在需要”。在放手之外,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譬如,“内在需要”使儿童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大人可以为之打造一座桥梁,使适应的过程更顺畅。蒙台梭利将之称为“有准备的环境”,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就是一个范本。
教育的黄金时期蒙台梭利认为,生命的开始自受孕的那天,教育也应该从那天开始,而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借助“吸收心智”的内在助力,会无意识地进行外界印象的大量、完整的吸取,以完成从无到有的积累。这时他的大脑会快速发展,年龄越大,启发、培养就会越费力。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蒙台梭利的观点。
蒙台梭利还非常注意对儿童的感官训练。她提出“敏感期”的观点,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器官都有一定的敏感期,如果这时期他的需求得到满足,官能就会事半功倍地迅速发展。她甚至打破常规,将写字的练习放到阅读之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由和秩序“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则,但这种自由是以秩序为前提的。蒙台梭利允许儿童遵循“内在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和操作教具,但是在玩下一样时,必须把前一样东西收拾好。她不赞成用体罚或奖励来诱迫孩子遵守纪律和学习,认为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