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4113300000068

第68章 大言赋

宋玉

《古文苑》卷二收有”宋玉赋六首“,其中便包括《大言赋》及下篇《小言赋》。因为《古文苑》成书年代的疑问,其所收宋玉赋也一直受到前人的质疑。不过,《大言赋》与《小言赋》并见于唐代的文献资料,《艺文类聚》卷一九并引二赋,题为”楚宋玉“作。此外,《北堂书钞》卷三〇、卷一〇二引到《小言赋》;《初学记》卷一、卷五、卷一〇引用《大言赋》,卷一〇又引用《小言赋》;《文选》李善注也引到《大言赋》;唐余知古《渚宫旧事》卷三亦全录二赋。今人汤漳平、谭家健、李学勤、郑良树、朱碧莲、高秋凤、刘刚等进一步考定其为宋玉所作。我们认为,在无充分的反证情况下,此二赋之作者当定为宋玉。

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1]。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2]。“王因唏曰[3]:”操是太阿剥一世[4],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5]。“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6],北斗戾兮太山夷[7]。“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8],大笑至兮摧覆思[9],锯牙云晞甚大[10],吐舌万里唾一世[11]。“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12],长剑耿耿倚天外[13]。“王曰:”未也。“玉曰:”并吞四夷[14],饮枯河海[15],跋越九州[16],无所容止[17];身大四塞,愁不可长[18],据地天[19],迫不得仰[20]。“

(《古文苑》卷二,商务印书馆,1937年)

[1]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楚怀王之子,名熊横,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298-前263)在位。唐勒、景差:都是当时的辞赋家,与宋玉同时,而年岁较宋玉稍大。唐勒见前《远游》之作者简介。景差:楚大夫,《汉书·古今人表》做”景瑳“。”差“为”瑳“之省借。阳云之台:即云梦泽中的高唐台,楚王游猎之地。《古文苑》章樵注:”言其高出云之阳也“。

[2]大言:即”言大“、”语大“,夸说大的事物。《古文苑》章樵注:”按文,‘大言’字上合有‘赋’字。“可参。

[3]因:就。唏(xī):本意为叹息,此处引申为感叹、慨叹。一说为”笑“,《说文·口部》:”唏,笑也。“亦通。

[4]是:这,此。太阿:亦作泰阿,古宝剑名。剥:一作”戮“(《古文苑》章樵注),斩,杀。一世:全世界,此指世人。

[5]这一句是说:车子也无法涉过血水,形容血流成河。厉:涉过,越过。《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厉“指连衣涉水,”揭“是提起衣裳涉水。

[6]绝:断。天维:系天的绳子。

[7]北斗:北斗星。戾(liè):通”捩“,扭转。太山:即泰山。夷:平。

[8]校士:斗士。皋(gāo)陶(yáo):也作”咎(gāo)繇(yáo)“,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曾被舜任为掌刑法的官。嘻:叹词,表示惊惧。

[9]覆思:《古文苑》章樵注说:”端门之观阙也。一作‘罘(fú)罳(sī)’。“古代设在宫门外或城墙四角上的屏,上有孔,形似网,用以守望和防御,这里指宫阙。

[10]此句疑有阙文,其意不可确知,今以字面意暂解之。锯牙云:牙齿锋利如锯子,其大如云。晞:通”唏“。即上文”王因唏曰“之”唏“。”唏甚大“是指感叹声很大。此则与上下句意义相贯。旧说通”豨“,指野猪,不妥。

[11]唾一世:吐一口唾沫可以淹死全天下的人。

[12]方地为车:以地为车。车:一作”舆“(《古文苑》章樵注)。圆天为盖:以天为车盖。古人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故称”方地圆天“。

[13]耿耿:微明貌,指长剑发出微弱的亮光。耿耿,一作”耿介“(《古文苑》章樵注)。倚:斜靠着。天外:一作”天之外“(《古文苑》章樵注)。

[14]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此处泛指各少数民族。

[15]河海:黄河、东海。

[16]跋越:跨越,走过。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后多用以指全中国。

[17]无所容止: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停留。

[18]身大四塞:身躯庞大,塞满四方。长(zhǎng):指身躯长粗长高。

[19]据地(fēn)天:意思是顶天立地。据:占据,依托。:《古文苑》章樵注:”蹴也。“踢。

[20]迫不得仰:空间狭小,不能抬头。迫,狭窄,狭小。得:一作”能“(《古文苑》章樵注)。

《大言赋》与《小言赋》都是游戏之作,是比赛说大话、吹牛皮的诙谐娱乐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南宋章樵《古文苑》注:”楚之诸臣,当君危国削之际,不知戒惧,方且虚词以相角,诙谐以希赏,亦可悲矣。“虽为苛责,却也看到了赋作的根本性质。明胡应麟《诗薮》亦评其为”辞气滑稽,或当时一时戏笔“。今人或以之为另有寓意,极力发掘其讽谏意味,则不免求之过深矣。

”大言“就是”言大“,本赋就是比赛说”大“话,其内容自然荒诞不经。不过其中的想象与夸饰却是天马行空、饶有趣味,其辞藻也颇具气势。唐勒”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二句,沉雄壮阔;而宋玉”长剑耿耿倚天外“的想象,灵动飞扬。后者也成为后世常用的典故。李白便有”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大猎赋》)与”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之句,毛泽东也有”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念奴娇·昆仑》)的化用。至于金庸笔下的”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则将其幻化为武林中至上的”倚天剑“(《倚天屠龙记》),更是”江湖之中“的”江湖“了。

(马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