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要自我设定天花板
人在单位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好位置都被别人占了,要往上升遥遥无期,与其被这张无形的天花板压着,不如试试别的环境。
事实上,升迁的机会常常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业务扩张、人事变动、机构调整等,许许多多的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
跳槽之后人们常常会发现,离开之后,原来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居然“爬到了”很高的位置,原来以为要等上十年才能当上的科主任,居然让小师弟不到五年就当上了,自己要是不离开,这些位置哪里轮得上他?
是的,如果老冼不离开,医院的高管层很可能也有他的一席之地,也很有可能用不了他想象的漫长时间。遗憾的是,他早早给自己设了一个天花板,以为那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人生界线。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你想找人参谋,最好不要找同事,身处同一个小圈子的人常常是越聊越悲观,越谈越灰心。原因很简单,他和你的角度、高度一样,给不了你建设性的分析,只会与你在同一个频道上共鸣,增加你误判的概率。
4. 不要以为对岸的草更绿
人的心理总是倾向于“别人的老婆更美,对岸的草更绿”。等到趟过河才发现,原来这边的草地也有碎石蝗虫,也有斑斑驳驳,回头看去,似乎还是原来的草地更有春意。
每一个单位都有问题,每一处环境都有缺陷,以为跳槽之后就能找到完美的去处,那叫天真。有许多人跳槽其实是情绪化的行为,被领导批评了一句、和其他部门对接不畅争吵了两次、被提拔的是身边的同事而不是自己、年底没有加成薪,甚至是失恋,都会让他心生去意,以为换个环境就能换个好心情。坦率地说,这叫自欺欺人。如果总是把问题归咎于环境,总以为换个地方就能天高气爽,那你很可能陷入“年年跳槽,年年失意”的怪圈。
跳槽不是换发型,不是剪剪就能出效果的。
5. 成功是熬出来的
伟大是熬出来的,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咱是凡人,不说伟大,就俗一点,说成功吧,道理一样,成功也是要熬一熬的。
老冼显然是一个不愿意熬的人,在他看来,要熬成一个老医生才能让患者信任,不值得。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没有捷径可走。走捷径往往会让人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两位伙伴同在工厂做车工,一个人觉得这个工种太辛苦没前途,于是跳槽去学管理,做生意,另一个人老老实实坚持在车间。十年之后,离开车间的那个人还在东游西走寻找人生的坐标,坚持做工人的这个人成了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老板年年给他加薪,虽然职位不高,但薪资不亚于公司副总。
像这样的案例在真实的职场中比比皆是,你不得不承认,熬一熬,可能比跳一跳更明智。
看懂成功:可以为名利奋斗一生,不能为名利牺牲一切
经济学家认为,权利可以分为职位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比如,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但如果你是一个局长,就会有人早早替你安排好软席;如果你腰缠万贯,只要愿意花钱,也一样可以睡到软卧包厢;假设你的职位足够大,便可开通专列;假设你的钱足够多,也可以买个私人飞机潇洒飞行。总之,职位与财产可以给人带来权力,不必像“蚁民”那样可怜巴巴地挤在售票窗口通宵排队。
同样,人们追求的另一种感觉——被尊重的感觉——也可以分为职位性尊重和财产性尊重。官场也罢,职场也罢,古今中外都是讲究尊卑秩序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绝非虚言。在无数场合,你都能看到下属在上司面前毕恭毕敬,转过头在又在他的下级面前尊荣备至。在唯上的体制之下,上级决定着下级的前途,职位性尊重,也是对权力的尊重。
钱也可以买到被尊重的感觉。不管是迪拜七星还是天上人间,那种君王感受怎一个“爽”字了得!现在这个时代,一定意义上,金钱便是成功,富者即是英雄。纵然他有千万个不是,但只要他拥有可观的财产,他就会被众多人环绕左右,就会成为一个圈子中的核心人物。而且,这个圈子的大小往往和资产的规模是成正比的,资产越大,得到的尊重就越多。
所以,权与利会成为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金钱与声望是正当的欲望,不过,我们可以为名利奋斗一生,但不能为名利牺牲一切,下面这段文字是因一个逝者而写,也许能够表达一点有关职场终极意义的思考。
张生之死
远方的朋友在QQ里留言:张生走了。
我看着屏幕里这行黑色的字,默默地想:死,对他或许是解脱。
几个月之前,在检察院和纪委的轮番看守下,张生在那栋曾经见证他的辉煌的大楼里写交代材料。据说张生不断喝水,然后频繁上厕所,最后乘看守人不备,纵身从卫生间的窗口跃下。那一刻,张生下定了去死的决心。
但他没有死。在无数人的惊愕中,他躺到了病床上,脊椎断裂,胸部以下全无知觉。更多的人轮番看护他,包括哭得死去活来的家人。张生似乎后悔过,向组织表示自己一时糊涂,愧对领导和亲人,接下来一定会配合调查,如实交代云云。接下来的几个月,只剩下头脑可以活动的张生,挨过了残酷人生的最后时光。死,大概的确是他最好的解脱。
无论如何,张生罪不至死,他只是那个腐败国企班子中的一个,虽然位居财务老总的位置,但应该只是从犯而已。同样被调查的人当中,大有坦然面对、起居如常的从容者,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最不可思议、最惨烈的道路。
我总觉得,把他推向那窗口的,终究是他的性格。对他来说,失去了地位、金钱便失去了尊严,人生也便失去了意义。
七八年前,张生从审计员升任财务处长,再荣任集团财务老总,犹如火箭升空。他总是感慨地说提拔太快,心有不安。听众自然免不了恭维张总才华出众,脱颖而出理所当然,指望日后多多提携云云。应该说,张生是在努力克制喜悦的,只不过升迁来得猛烈,想隐藏荣耀也变得困难。慢慢地,人们觉得张总越来越有老总的样子了,原先一起打牌的兄弟去签字,张总也不苟言笑,审账时神情严肃,抬眼看人的次数不多,并且眼神空凌。人们偶尔发发感叹,又觉得世间诸事原本如此,身份不同自然气场不同,张生不过是诸多有身份并且有身份感的人中的一员而已。
事实上,我和张生接触的两三年里,对他的感受也仅限于此。他追求成功,自尊而且敏感,在会议上遭遇不同意见会涨红了脸申辩,甚至拍案离席;讲究待遇,在意办公室、电脑、用车的标准;羡慕其他成功者的生活,不甘人后地到大都市置房迁户。这些都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尽管人们在背后会议论他“得志虚荣”,但终究这些就是成功的标志和象征。然而,可能正是“成功”让张生走上了不归路。人这一生,起伏浮沉,总归难免,可以追求的成功应该远不止名与利。张生离世时不过四十出头,即使坐几年的班房,亦不过是一段人生插曲而已,何至以死相抵?他是太看重这些了。
人在世上,除了努力奋斗,恐怕还得多一份从容之心。晋升也罢,降职也罢,荣辱其实是别人给的评价。若是你心中自有定数,又何苦为他人的看法奔波?人人都在抱怨压力太大,那是因为你站在别人的评判之下,活着是给别人看。何不去身离席,站在一旁笑看天高云淡,即使身不由己,内心也该有一方恬淡。
荣也罢,辱也罢,不过几十年光阴。《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早已唱尽了人生浮华,若心有所得,又何必得意时飘飘然,失意时戚戚然;又何必高处时看人低,低处时看人高。
逝者已逝。若命有轮回,张生再生时,祝愿看淡一点,看轻一点,再超脱一点。是为哀其亡灵,亦为生者寄言。
看懂公司:公司是不是我的家
大约在2004年春天,国内某著名IT公司经历了一次大裁员,一位被裁的经理以“北京农民”的网名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不是我的家》,他说:“被裁的员工事先完全不知情……当他们知道消息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我想,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做家。”这篇文章一时间被广为转载,原因之一是这家公司的江湖地位举足轻重,原因之二是它强烈冲击了“以厂为家”的传统观念。
当时我在一家大型国企担任宣传部长,在考虑是否要在企业内刊里引用评述这篇文章时颇为纠结。我很担心这会伤害员工的感情,也担心领导会不喜欢这种“涣散军心”的言论,但我最终决定引用的理由是:第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对于许多当代青年来说,空洞地宣传“以厂为家”已经显得十分苍白,没有充分的论证无法让新一代的员工信服。既然有人提出这个问题,那就索性以此为契机,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第二,在当时的这家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企业是我家”常常会被理解成“既然企业是我家,那它就要把我管到底”,甚至出现过员工因为下岗而提着菜刀找老总说理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公司是我家”的内涵。
果然,我以“公司是不是我的家”为主题展开的讨论在企业内部引发了争议,许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标题,我觉得必须给出一个回答,自己打的结要自己来解。所幸,接下来的一篇文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无论领导还是员工似乎都可以接受我提出的观点,那就是:公司是婆家,婆家也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