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
4282800000029

第29章 勤劳的人受上帝庇佑(3)

园艺家洛顿也是个非常热爱工作并且工作能力出众的人。他出生于爱丁堡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热爱劳动,并且在制定计划和描摹景物方面有非凡的天赋,所以他父亲有意识地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园艺家。在做学徒时,他常常每周有两个晚上是通宵达旦地学习。白天干活比谁都卖力,晚上自学法语。他还不满十八岁,就为某百科全书翻译了《阿贝尔德的一生》。他有很强的上进心,在英格兰当园艺师时年仅二十岁。这时,他已在笔记本中写道:“我已经二十岁了,也许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为自己的同胞做了什么有益的事呢?”这就是一个年仅20岁却非同一般的年轻人。从法国回来以后,他又开始学习德语,很快就达到精通的程度。他租了一个大农场,从苏格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久,他赚了一笔钱。当时正是战争之后,有大片荒芜的田地,为了从别国学习到园艺和农艺生产,他亲自两次出国考察学习,并且将考察结果在一本大百科全书上一一刊登,这成为同类著作中最突出的作品。由于其中含有大量实用信息,被许多实业界人士和劳工收藏,实属罕见。

和我们前面提到的相比,萨缪尔·德鲁的职业生涯毫不逊色,并且同样精彩非凡。他的父亲在康瓦尔的圣·奥斯特靠卖苦力养活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还是尽力把两个小孩都送到了附近的学校读书。老大杰伯兹学习勤奋,进步很大。而年幼的萨缪尔却捣蛋调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没办法,他到了八岁左右,家里就让他去干体力活,他便在一个锡矿厂淘矿,每天挣不到4便士。十多岁时,他又开始学修鞋,这也让他尝尽了苦头,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活就像犁地下的癞蛤蟆。”他想逃避痛苦的生活,去当海盗或者其他的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变得越来越鲁莽。他往往是打家劫舍的头目,还喜欢参加偷猎或走私。修鞋的学徒期还未满,17岁左右的他就不辞而别。他跑到军队,在野外的干草堆里露宿,但又无法忍受天气的寒冷,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去重操旧业。

不久,他又到普里茅斯经营制鞋生意,随后在卡莎德他循云德获得了一笔棍棒比赛奖金,在比赛中,他倒像是一位高手。不过,在他眼里每周8先令的收入实在是太少了,他想挣大钱,加上天性喜欢冒险,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走私,那次差点要了他的小命。据说一天晚上,走私船快到岸了,要装运货物,这一消息传遍了卡拉福特。那个地方的成年男性几乎都是搞走私的,他们已经把货物准备好了,只等船的到来。船一到,有一部分人留在岸上放哨并装运货物,另一部分人在海上操纵船只,萨缪尔就属于后者。那天晚上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刚开始装货,突然吹起狂风,卷起巨浪。但船上的人决定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这时有几条船来回跑了几趟,正靠近岸边。但萨缪尔所在的那条船上有个船员的帽子被风吹走,大伙为他抓帽子时,船翻了,所有的人都跌落海里。其中有三个人顷刻之间就被海浪卷走,其余的人则抓住船打算喘口气,却发现船正在向大海深处飘去。大伙只得弃船逃命。这时他们离岸边还有两英里,因为天黑,辨不清方向,萨缪尔和其他两、三个人经过三个小时的苦苦挣扎,才终于摸到了岸边的礁石。在那儿,他浑身冰冷麻木,直到天亮有人发现并把他们带走。幸存下来的人只是少数。有人从货船上搬下一桶白兰地,用斧头打开桶盖,给幸存者每人倒了满满一碗。喝完酒,休息了一会儿,萨缪尔才恢复点气力,在齐膝深的雪中步行了两英里,回到自己的住处。

萨缪尔的人生刚开始没有任何希望可言,他到处游荡,在果园里偷盗,修理破鞋,舞棒弄棍,甚至还参与走私。然而,成年后的萨缪尔却成为传播福音的牧师,并写下了许多优秀之作。幸运的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他决定洗心革面,把自己旺盛的精力用到正途。父亲带他回到圣·奥斯特,并给他找了份制鞋的工作,每日领取薪金。也许经过了上一次的死里逃生,他开始认真地对待生活。不久,他被爱姆·克拉克博士那充满说服力的布教给深深地迷住了。此时他惟一的兄长也离开人世,这更使他伤心不已。他决心开始学习,可是连怎么读写他都早已忘了。经过几年的苦练,一位朋友还是开玩笑地说,萨缪尔的字就像是掉到墨水瓶里的蜘蛛在纸上爬过一样——可以想象他的字写得有多难看。后来,萨缪尔深有感触地说:“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觉得自己无知,就越想读书,我把所有闲暇都用在了读书上。为了做好工作,我可以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但总是有办法的。我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读书,一顿饭吃完,能看5到6页。读完洛克的《论知识》后,我豁然开朗,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悟和超脱,从此,我决心彻底抛开过去那种沾沾自喜的许多卑微的想法,我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

萨缪尔开始自己做生意,但手头的资本只有几先令,他只有去借贷。附近的一位磨房老板见他意志坚决,就借给他一笔贷款。萨缪尔将这笔款子投入生意,并用心经营,真是天道酬勤,年底他就把贷款还清了。萨缪尔决定从此不再欠任何人东西,他非常节制,不在生活用品上多花一分钱,为了不欠债,他常常饿着肚子就上床睡觉。他发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自立,不再依赖任何人。这些他都慢慢地做到了。此外,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萨缪尔也努力使自己的头脑充实起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宇宙学、历史学和形而上学。他后来从事布道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需要的书要少一些。“当然了,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但我一旦下定决心,就绝不回头。”他说。

在从事制鞋和研究形而上学之余,萨缪尔还是当地的一位传道者。他非常热衷于政治,他的小店就成了当地政客的聚会场所,如果他们不来,萨缪尔就自己去找他们商讨公共事务。这肯定要占去他的许多宝贵时间。为了弥补,他又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的政治热情成了村民谈论的话题。由此还闹出了一个笑话,一天深夜,他正在店里敲敲打打,一个小孩看见店里有灯光,就扯着嗓子冲着锁孔尖叫道:“制鞋工,制鞋工,白天瞎逛,晚上补工。”萨缪尔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那位朋友问道:“你怎么不抓住那小子?”“没必要,没必要,现在就是天塌下来我也不会惊慌,我那时把手头的活停下来,对自己说:‘没错,没错,他的话有道理,可是我绝不会让他再那么说我一次。’对我而言,那小孩的尖叫就像是圣言,一辈子都会响在我心里。那件事告诉我,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到明天,更不能在工作时间瞎转悠。”此后,萨缪尔扔掉了一切政治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再也不让政治打扰自己,有了闲暇时间就学习、研究。为了学习,他不得不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但从不因此而耽搁工作。他深知要生存,就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婚成家后,萨缪尔移居美国,在那儿他还是从不间断学习。他最初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从今天保存的部分作品看,他对人类那些珍贵不朽的精神作了深刻的思考,使得诗歌洋溢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昂然气息。厨房就是他的书房,妻子的一台管风琴风箱则成了他的书桌。在孩子的吵吵闹闹中,他开始奋笔疾书。那时,潘恩的《理性时代》已经出版,并激发了许多人的兴趣。萨缪尔写了一本小册子来反驳潘恩的观点。后来他常说,正是《理性时代》促使他认真思考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创作出了几本小册子。但他仍然是边制鞋,边写作。几年后,他的成名作《论人类灵魂的不朽》出版发行,并给他带来了20英镑的财富,在当时这已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后来该书又出版了几次,受到广泛的赞誉。

同许多年轻作家一样,萨缪尔也因为巨大的成功而一度丧失前进的动力。后来,人们经常见到他在门前清扫大街,或在寒冬里帮徒弟搬煤。他不再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谋生的职业。他最关心的是依靠自己的经营过一种踏实的生活,而文学上的成功对他来说只不过是闲暇时撞上了大运而已。不过,他后来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卫理公会的文学事业中,卫理公会发行了好几种有关宗教教义的杂志,萨缪尔负责监督和管理工作,他经常在《折衷主义论坛》上发表文章,还编辑出版了几本关于他的家乡——科恩威尔地区的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在事业行将结束之际,萨缪尔感慨万千地说:“我出生在社会的最底层,对于下层人的苦难有深深的体会,我靠自己的勤劳、节俭和高尚的道德,尽最大的努力使我的家庭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苍天有眼,我的辛苦没有白费,我成功了。”

尽管约瑟夫·休谟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同,但同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他资质平平,但异常勤奋、诚实。他的人生格言是“不屈不挠”,并且终身付诸实践。休谟的父亲早逝,母亲在蒙特罗斯开了个小店,把他们含辛茹苦地养大。后来,休谟被母亲送到一位外科医生那儿学习医术。毕业后,他以外科大夫的身份乘轮船去过几次印度,还在东印度公司获得从业资格。由于休谟工作最为勤奋,脾气也最好,因而获得了上司的赏识。上司认为他适合担当重任,所以不断提拔他。1803年马哈特战争爆发,休谟随鲍威尔将军出征。在战斗中翻译人员牺牲了,由于休谟学习并掌握了当地语言,他被任命到翻译的工作岗位上。后来他又当了医疗队长。不过,似乎这些工作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又兼职出纳员、投递员。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休谟都干得称心如意。此外,他还负责提供军需品,这一差事对他和军队都有很多好处。十年后,休谟带着一笔财富回到了英国,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援家乡的贫困者。

可是,约瑟夫·休谟并非那种喜欢坐享其成、贪图安逸的人。对他来说,工作和劳动才能带来快乐和幸福。为了掌握国家和同胞的实际状况,他的足迹遍及了英国的每一个城镇。此时英国的制造业已享有盛名。同时,为了多了解国外的情况,他多次出国游历,开阔了视野。1812年回到英国后,他进入国会,当上议员。除短期中断外,他连任了34年。据史料记载,他的第一篇演说是关于公共教育问题。在这漫长而又令人尊重的职业生涯中,休谟一直十分关注公众教育及其他社会问题,比如改善犯人条件的刑法改革、银行储蓄、自由贸易、经济发展与艰苦奋斗、扩大民权等等。对于这些公共事业,他投入了全部身心,到处奔走呼吁。无论做什么事,他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他不善演说,然而他说的每句话坦率、单纯、真诚,让人信赖。沙佛兹伯里曾说,“嘲笑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这用来衡量约瑟夫·休谟真是无比合适。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受到过来自各方面的嘲笑,但他对此充耳不闻,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常常受到各派的打击,人们有时并没有感觉到他的力量和作用,但是他会冒着被选民攻击的危险去推动金融改革。他的工作量大得超乎人们的想象。早上6点起床,处理完来信后,他就要准备提交给议会的报告;早餐后开始接待来访,有时一上午要接待20人之多,他很少缺席议会会议,有时候会议延迟到下午2、3点,但他从不早退。几十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无数次以压倒票当选,又不断遭受打击、排斥,甚至冷言恶语的讽刺。许多时候他感到孤立无援,可是面对挫折、失意,他仍然谦虚刚毅,坚韧顽强,从不气馁,从不言输。而每当自己的重大举措冲破重重阻挠被接纳时,他却老泪纵横。正如休谟传记所描写的那样,他是人类坚韧不拔品质的最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