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168

第168章 辛亥年 (73)

陈宗权与陆珊瑚离开了济南城,南下往故乡淮安而去……

坎坷旅途之上、漫天霜风之中,辛亥年九月二十六日(1911年11月16日)的深夜,陈宗权与陆珊瑚的第二个孩子提前出生了!

那天傍晚、暮色才落、天穹已黑的时候,他们夫妇搭乘的一辆马车正在路上飞驰,突然,陆珊瑚那一直似乎很平静的脸色显示出了不可抑制的痛苦之状,她的嘴唇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全身登时冷汗直流……她握住陈宗权的手,悄声说道:"阵痛……阵痛起来了……"

陈宗权竭力保持镇静,他吻了陆珊瑚一下,向她悄声说道:"再坚持一下!我立刻就想办法!"然后,他就向车把式说道:"大哥,我媳妇突然要生了,帮忙将车停在路边最近的人家!"

马车在一个小村落边的一处低矮房舍前停住了,陈宗权先跳下车去,然后将陆珊瑚从车上抱了下来。车把式也跳下车来,将马在一棵大树的树干上拴住,然后,他就急忙去敲那房舍的大门……陈宗权抱着陆珊瑚,站在大门外,一边隔着门缝向里面张望着,一边高声向里面恳求道:"有人吗?我媳妇突然要生孩子了,请好心人借点地方,让我们暂停一下,叨扰之处,一定重谢!"

大门开了,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从里面走了出来,那农夫向陈宗权说道:"快进来吧!"那农妇则一边伸出双手,一边慌张地看着陈宗权,似乎在问:"我得怎么帮忙?"

陈宗权向正狠狠地咬着嘴唇、大睁着眼睛、死命地忍耐着那惨酷的阵痛的陆珊瑚说道:"可有救了!"

陆珊瑚不由自主地阖上双目,在陈宗权的怀抱中昏迷过去了……

四个小时之后,在这处房舍那简陋的里屋内,一灯如豆,为深夜留住了些许光明与希望!陆珊瑚盖着一条旧棉被,躺在一张铺着稻草、烧得很热的土炕上,无力地、又有些痴痴地睁眼望着……陈宗权轻柔地、仔细地抱着一个已经洗弄过、用襁褓裹好的早产女婴,站在土炕前。这个女婴是陈宗权亲自接生的,他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把锋利的军用匕首在热酒中蘸过、在烈火中烤过之后,割断了婴儿的脐带……

"总算你们都平安!"陈宗权一边微笑着向陆珊瑚说道,一边将怀里的婴儿抱得离陆珊瑚更近一些,让她仔细看看。

陆珊瑚也微笑了……

这一刻,是陈宗权与陆珊瑚曾经经历过的最幸福的一刻!

第二天--九月二十七日(1911年11月17日)早晨,天大亮之后,陈宗权、陆珊瑚就带着这个婴儿一起乘着马车、颠簸而去……他们夫妇向那对农民夫妇告辞之时,除了送给他们二十块银圆之外,还赠给他们一枚金戒指--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救命大恩、留作友谊信物!若没有他们那慷慨的帮助,也许陆珊瑚与这个婴儿就都死在寒冷深夜中的荒郊野外了!

为什么幸福总是那样短暂,而悲哀总是漫长至永恒?这个早产的女婴在父母的怀抱中只活了才两天多,就在九月二十九日(1911年11月19日)的黎明永远地停止了她那微弱的呼吸,这时,陈宗权与陆珊瑚已经带着她走到距离淮安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了!陆珊瑚哭都哭不出声来了,只是不停地亲吻着这个夭折的女婴,让自己的眼泪反复冲刷着她的小脸……陈宗权则欲哭却无声也无泪……

陆珊瑚抱着这个死婴,与陈宗权在九月二十九日(1911年11月19日)上午回到了陈家老宅所在的淮安城。这时,血腥的气氛正弥漫在淮安这座古城……

早在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夜晚清朝陆军第十三混成协的一些哗变官兵第一次攻打清朝江北提督衙门所在地--清江浦城垣的时候,距离清江浦仅三十里远的清朝淮安知府与山阳知县驻地所在的淮安城就闹得人心惶惶!因为此时淮安城中并无可恃之兵力、防守空虚,却偏偏住着许多富户豪绅,正是容易得手的抢劫目标。九月十六日(1911年11月6日),第十三混成协的一大群哗变官兵在那各自手执白旗的清江浦官、绅、商、学、军各界三百多人的欢迎之下开进了清江浦城垣,他们先在浦垣内、又四散冲出浦垣大肆抢劫的事件发生之后,不远处淮安城内的人们就更惊慌了!恰在此时,清朝淮安知府刘名誉得知了清朝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已于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光复、原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出任了新职江苏都督的消息,于是,刘名誉就盗开了淮安府库、将大堆的银子尽量一劫,然后,他就带着自己的家眷悄悄逃出了淮安城,他逃的时候,因为嫌知府官印对于他已成无用累赘之物,干脆就扔在了衙门内没有带走。在此前后,原来外出在上海、南京等地读书的一些参加了革命活动的学生周实(实丹)、周伟仁(人菊)等人陆续回到了淮安。周实、周伟仁都是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员。周实先于周伟仁回到淮安,他一回来就与他的同学、与他共创了革命文学团体淮南社的阮式(梦桃)共谋光复淮安之举。望着淮安知府衙门前那仍在飞舞的龙旗,周实、阮式根据现有条件,采用了一些紧急对策。此时,淮安士绅为了治安防守之用,病急乱投医,就在城中漕运总督衙门西偏设立了团练局--大局,至于维持这大局的费用,则由县衙门拨款与士绅捐助共同承担,大局内部机构颇全,什么总务、文书、会计、庶务各股都是有的,领钱吃饭的职员多达三十余人,在四个城门附近还各自设了一个分局,分局内也有门董执事之类,至于那百余名乡勇,则是由现从街上招来的地痞无赖来充当的,那些东西看这差事又能每天混来有荤有素的三顿饭,又能荷枪实弹、扛刀挥锄地在街上耍威风,倒都乐意来跟着咋呼,可是,那些东西不但维持不了治安、反而时时扰民。在此形势下,周实、阮式召集了原在上海、南京读书现已回到淮安的学生还有那些就在淮安城内读书的中、小学生总共八、九十人,组成了一个巡逻队。在周实、阮式的率领下,巡逻队在城中日夜巡逻,查处坏人,他们完全是志愿者,不仅不取报酬,连一日三餐都是自备的,在他们的努力下,城中秩序逐渐恢复了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