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175

第175章 辛亥年 (80)

大家一起匆匆吃过一顿简单的午饭之后,陆崇寿就告辞而去,带着随从冯六一起急急忙忙地出城回楚甸去了。

陆珊瑚曾经经历过与陈宗权的多次别离,可是,以前哪一次别离,她都不像这次别离一样,想陈宗权想得这样厉害……以前,不过是生离之苦,这次,很可能就是死别之痛!精神痛苦给她的折磨,远甚于身体疾病。

女儿的小棺材一直停在大厅上,陆珊瑚每天都守在那具小棺材旁坐很久、很久,手中紧握着陈宗权为她接生时曾用来割断脐带的那把军用匕首。她无数次地想到,若是陈宗权在攻打南京时战死了,她就用那把军用匕首自杀……许多个深夜里,她痴痴地、茫然地走出大厅,蹒跚地、无力地在大厅前的中庭内独自徘徊,说也奇怪,冰天冻地,处处都冷,可是,她只感觉到月光之寒,也许,就因为她觉得这月光似乎在预兆着死亡?

辛亥年过得快不剩什么了,可是,多少大事小事更加汹涌而来……

清朝廷中央机构所在地--北京那边,袁世凯这个"内阁总理大臣"在九月二十六日(1911年11月16日)公布了一份他拟订的"责任内阁"成员名单:梁敦彦为外务大臣,胡惟德副之;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乌珍副之;严修为度支大臣,陈锦涛副之;唐景崇为学务大臣,杨度副之;王士珍为陆军大臣,田文烈副之;萨镇冰为海军大臣,谭学衡副之;沈家本为司法大臣,梁启超副之;张謇为农工商大臣,熙彦副之;杨士琦(杨士骐)为邮传大臣,梁如浩副之;达寿为理藩大臣,荣勋副之。

袁世凯这矮肥子当然将他的心腹亲信赵秉钧、王士珍、杨士琦等人安插到了握有实权的关键位置上,这些人一到位,不用说,自然是他想怎么支使就怎么支使、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的。至于其他位置上的人选,他就不能不考虑的多一些、装模作样地将公众的眼睛迷一迷,然而,那些人选中的许多人对于这份名单的反应很是令他恼怒。例如:袁世凯在知道"海军反正"的消息的同时,也知道了萨镇冰"下落不明"的情报,由于他还想利用萨镇冰在中国海军界的巨大威望来替他收拢海军将士,于是,他就以提名萨镇冰为海军大臣为诱饵,意图促使萨镇冰在此刻重回政坛,不过,萨镇冰对于他这所谓的巨名大利毫无回应,仍旧保持"下落不明"状态。再如:袁世凯这在戊戌政变中助"老慈"(慈禧太后)为大恶的"到处骗"提名戊戌政变后的著名政治流亡者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的消息才一公布,一直在日本密切关注着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此时已经是三十八岁的中年人的梁启超当然立刻就知道了,可是,梁启超却仍然保持着流亡日本、观望时政的状态,对于司法副大臣一职显示出了非常不屑一顾的态度。又如:袁世凯提名"甲午状元"张謇为农工商大臣的时候,本以为张謇一听到消息立刻就会颠颠儿地跑到北京来奉承上任的,好歹张謇也曾带他读过几天书、算是有点子师尊之份、不至于驳学生的老面子才是,谁承想,那老东西明明待在上海、立刻就可北上赴京,却偏偏不理他的茬儿,只管留在上海与南方实力派众人打得火热,并打算在南方自立全国性质的政府与议会。为此,袁世凯气得连天大骂张謇"鬼鬼祟祟,又鬼祟到我这里来了"……

监国摄政王"五窝囊"载沣对于袁世凯所提出的这份"责任内阁"成员名单当然不敢提出什么异议,唯有叹着气揩着鼻涕钤上他那监国大印的份儿,就在同一天,他还诏准于式枚、宝熙充修律大臣,绍昌、林绍年、陈邦瑞、王垿、吴郁生、恩顺俱充弼德院顾问大臣。咳,甭管再多些什么啰唆,他也一样得按照袁世凯的意思诏准钤印!

三天之后--九月二十九日(1911年11月19日),袁世凯正式出任清朝廷内阁总理大臣一职,接掌了这注定将在短期之内被掐断命脉的残破朝廷的中央大权。

原清朝江苏巡抚驻地--苏州那边,十月初一日(1911年11月21日),原清朝江苏咨议局改为江苏省临时议会,就在这一天,江苏省临时议会开会,将原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的张謇仍旧推举为议长。召集临时议会的通告说,咨议局章程"已不适用共和国省议会之用",可是,咨议局议员却"自足以代表全省人民之意思",因此,召集旧议员另开新议会,也就是说,原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均为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