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028

第28章 戊戌年 (13)

光绪皇帝答道:"是。"他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显得比刚才更加紧张,因为,多年以来的宫廷生活经历警告他,在慈禧太后的所有表情中,和颜悦色往往是最为可怕的!

光绪皇帝离开乐寿堂之后,立刻谕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书,并速呈慈禧太后审阅。

第二天--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1898年6月10日)早晨,翁同龢将他所拟的那道宣布变法的国是诏呈递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看过之后,觉得这道诏书拟得很好,然后,他立刻将这道诏书呈递给慈禧太后,请她审阅。

慈禧太后看过这道诏书之后,不禁稍微撇了撇嘴,说道:"哟,我当你们成天吵吵变法、吵吵新政的,能吵吵出什么了不得的主意呢!现在看来,你们的胆子也忒小了点儿!依我的意思,你们既然想闹什么变法、想闹什么新政,就干脆放开了胆子,大大方方地告诉咱们大清朝的所有子民,大清朝现在应该'专讲西学',这不更合了你们的意、趁了你们的愿了吗?"

慈禧太后的这番话让光绪皇帝感到愕然、更感到恐慌,因为,这番话似乎显得很激进,其实却布满了慈禧太后悄悄设计的阴谋和陷阱。于是,光绪皇帝低着头,嗫嚅着说道:"儿臣……儿臣明白皇阿玛的意思……皇阿玛为变法……为变法想得很彻底……可是……可是儿臣一直谨记皇阿玛的教导……圣贤义理……圣贤义理永远是……永远是咱们大清朝的根本……西学……西学到底只是外人一时的东西……将那些东西……将那些东西弄得够用就行了……再没有……再没有为了外人的东西就毁了……就毁了咱们的东西的道理……"

慈禧太后看了看光绪皇帝,说道:"你到底比以前历练得多了,多少也知道该怎么掌握分寸了。行了,就按翁同龢拟的稿子颁诏吧。不过,你可得记住你六叔(奕訢)临死前嘱咐你的话,'不可轻信小人'!"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清朝廷举行了隆重盛大的颁诏仪,将翁同龢所拟的《明定国是诏》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向中外颁布。

这一天早晨,紫禁城皇宫内的太和殿前,陈列着皇帝的卤簿,伞盖、麾氅、幡幢、节钺、弓矢、刀、戟、殳、枪、扇、炉、瓶、盂、杌、椅、星拂、御杖、棕荐、静鞭、旗瓜、吾杖……俱是全的!丹墀内摆放着黄盖、云盘,殿东设置着诏案,丹陛中设置着黄案。午门外,备着龙亭、香亭。天安门楼雉口中摆放着也为实用、也为装饰的朵云、金凤,其东筑有宣诏台。王公百官们各自全副朝服打扮,集合在午门。

光绪皇帝来到太和殿,慢慢地走到宝座前,端端正正地落了座,他的心情其实很激动,可是,他尽量克制着,绝对不让自己显现出一点急促的样子来!光绪皇帝接受了王公大臣们的朝拜,他的样子显得前所未有的严肃、前所未有的威风!可是,十一年之前--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1887年2月7日),清朝廷为他举行"亲政"典礼的情景却一幕又一幕地、不停地闪跃在他的眼前、他的心底……那时,他才十六岁!那时的所有记忆中,他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他坐在这同一个宝座上接受王公大臣们的朝拜时的感觉:他只觉得心中空空的、整个人茫茫然就像悬坠在险崖与深渊之间的黑色夜空中一般……此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他已经"亲政"十一年了!此时,他的心中终于略微踏实了一些、有了一种他将成为一个"真皇帝"的感觉了!……

朝拜结束之后,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的状元、此时以吏部汉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捧着那道已经在乾清门"用宝讫"的《明定国是诏》,送到太和殿的檐下,授给礼部的两个尚书:满尚书怀塔布和汉尚书许应骙。怀塔布和许应骙这两个从来都以反对变法、反对新政而大出其名的家伙此刻都满脸恭顺地按照礼仪跪着接过了那道他们在心中痛恨已极的《明定国是诏》,然后,他们将此诏书陈列在丹陛中所设置的黄案之上。王公大臣们朝着此诏书行礼完毕之后,怀塔布和许应骙一起将此诏书捧至丹墀内,搁在其中所摆放着的云盘之中,并用黄盖覆于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