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4344800000139

第139章 玉门油田今与昔(2)

当时,玉门油田虽然位居全国各油田产量之首,但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强石油地质勘探,增加石油地质储量,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国务院除在基本建设经费和物资设备之首先满足玉门油田发展生产的需要外,又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民主德国请来了大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地震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我国油田开发史上,第一次使用原子能同位素测井,第一次实行油层压裂技术,第一次实施油田注水方案,按科学程序进行油田开发。这一时期,由于广泛采用了快速钻井新技术,并在玉门地区钻成了第一口双筒井,第一口定向井,第一口多底井,钻井速度大幅度提高,每部钻机日钻井进尺由当初的几十米提高到372米。1956年,3203钻井队突破万米大关,创造了钻井年进尺全国新纪录。这一纪录达到了当时世界石油钻井的先进水平。被誉为“冬青树”的全国劳动模范郭孟和领导的钻井队打破常规,在海拔2500米的高寒山区进行冬季钻井作业,获得成功,从而加速了勘探步伐。从1953年起,用现代化设备组建的6个地质勘探队,冒着戈壁沙滩的严寒酷暑,餐风露宿,忘我地工作,活跃在酒泉、潮水、民乐、吐鲁番盆地,经过地质工作者和钻井工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先后找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等油田,从而石油地质储量增加2400万吨,开采面积增加了6倍。到1957年底,共钻井674口,原油年产量达到75.54万吨,占全国当年天然石油产量的87.78%;炼油装置由当初的4套增加了两倍,原油加工量提高了数倍,石油产品由当初11种增加到50多种,职工总人数由当初的4千多人增加到4万多人。1953年一1957年,经过5年的勘探、开发和建设,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科研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个油田不但工种齐全,技术雄厚,设备先进,还有一支觉悟高、思想好、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可以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材、设备和技术;它生产的原油除供应本油田炼油厂加工外,还源源东运兰州、上海、大连,支援全国。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玉门油田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朱德、叶剑英、邓小平、陈云、彭德怀、王震、习仲勋等领导同志,都曾先后莅临玉门油田视察,他们题词赋诗赞扬玉门石油工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朱德同志词日:“玉门新建石油城,全国示范作典型,六万人民齐跃进,力争上游比光荣。”叶剑英同志视察玉门油田后,欣然命笔赋诗。其一:“戈壁滩头建厂房,最新人物最新装,业将同位诸元素,用于和平建设场。”其二:“引得春风渡玉关,并非杨柳是青年,英雄一代千秋业,敢说前贤愧后生。”

玉门的石油工人把建设石油基地作为起飞的第一步。从1958年起,玉门油田的生产建设又得到持续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地区相继发现新的油田后,玉门油田从人员、技术和设备等各方面,对这些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进行了无私援助,充分发挥了石油基地的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玉门油田开发工作向科学化、正规化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地质勘探取得了可喜成绩,由一个油田增加到4个油田,使原油产量年递增达30%以上。1958年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1959年生产原油140.6万吨,创造了玉门油田历史上最好成绩,占当年天然石油产量的50%以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工农业建设,奠定了玉门油田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从6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石油工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玉门油田进一步发挥了石油基地的作用。玉门油田职工从全国’一盘棋”出发,提出了“一援、二让、三上”②的口号,抽调最好的工人最好的设备,支援兄弟油田建设。到1985年底,玉门油田先后共抽调7.2万名职工和2000多台各类设备,有效地支援了兄弟油田的建设。从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滨,从松辽平原到巴山蜀水,凡是有石油的地方,都有玉门人的足迹。著名诗人李季用十分形象的语言概括了玉门油田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无私地支援兄弟油田,在困难中努力发展生产,发扬“穷捣咕”精神,“找米下锅”精神,“小厂办大事”精神,不断地发挥石油基地的作用,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1972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把玉门油田的这种风格,誉为“玉门风格”。在调整中继续前进

1960年一1964年油层压力下降,高渗透层、区不断被水淹,加上地质勘探力量东移,石油后备储量出现空白,原油产量急剧下降。自此,玉门油田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

玉门油田职工根据实际,群策群力,克服困难,进行油田综合治理。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深入调查油田地下情况,发动群众建立油井注、采、修综合分析档案,科学管理油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油田开发综合调整方针,使油层压力逐步回升,达到均衡生产的目标;在抓原油生产的同时,不断提高石油加工和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设计和制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第一套催化提升管炼油装置,机械厂生产的抽油机、抽油泵、抽油杆向多型号发展,扩大市场,增加经济效益;1970年以后,加强了地质勘探工作,逐步增加了石油接替储量。由于措施得力,在全局职工共同努力下,迅速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原油产量稳中有升。1970年—1979年,取得了原油产量连续10年稳产60万吨以上的好成绩。1980年—1990年,又取得了原油产量连续10年稳产在50万吨以上的好成绩。

玉门油田,是我国第一个经历了初期建产,中期稳产,后期开发的老油田。油田进入后期开发后,面临着递减率急骤下降的困难,由开发中期的10%加大到15%以上,努力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减缓油田递减率,成为全局职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半个世纪的生产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后期开发的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网点进行“第三次采油试验”,“调整注水方式”,“改造油层压裂”等,基本上控制住了油田压力下降,递减率上升的局面。1985年原油产量达到58万吨,比1983年增长了10%。经过艰苦努力,玉门油田采出程度达到很高水平,可与世界技术发达国家相媲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油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油田党委提出了以提高采收率为中心的四大奋斗目标,积极引进国外新技术,开展技术攻关,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地震仪探矿,地震资料全部实现了电算化,进一步拓宽了地质勘探地域,在吐哈盆地找到十分可观的石油地质储量,近几年已探明相当可观的接替资源,前景极为乐观。油田开发、原油加工、机械制造诸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进步。炼油厂经过改建挖潜,加工能力扩大了一倍,达到100万吨。机械厂生产的抽油机、抽油泵、抽油杆产量、产值成倍增长,抽油杆获美国石油协会API生产许可证,为原油和机械产品扩大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两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油田后期开发水平显著提高,其中3次采油驱油体系相行为及抽油杆断落及挤压工艺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正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老油田焕发了青春,生产形势十分喜人。玉门油田“东山再起,再现青春”的战略口号,正逐渐变为现实。

今日的玉门油田

1989年8月,玉门油田迎来了油田开发50周年的大喜日子。目前,玉门油田下设30多个生产单位和后勤部门,4个农副业生产基地,拥有3万名职工,已成为生产设施齐全、产供销三位一体的石油综合企业。50年来,这个油田的石油地质储量比解放前增加了8倍,油田开发面积是解放前的7倍,由当初的一个油田发展到6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近2200多万吨,是解放前原油总产量的46倍;累计生产各种石油制品1400多万吨,全局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25亿元。产品中有40多种分别获省、部、国家优质奖、银质奖、金质奖。由于这个油田在改革中不断改造挖潜、锐意进取,成绩显著,被甘肃省、石油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六好企业”和先进单位,正式被国家列入全国500个大企业之一。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玉门油田职工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建职工住宅20多万平方米,数千名职工喜搬新居。与此同时,改善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设施。戈壁滩上,井架林立;石油河畔,楼房高耸;油城公园,万紫千红。它以自己的丰姿昭告天下:玉门油田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987年,玉门石油管理局为了实现“东山再起”、“再现青春”的宏伟愿望,组织精兵强将二上吐鲁番一哈密盆地,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探勘获重大突破。现已查明,该探区石油储量十分丰富,找到鄯善、丘陵、依拉湖、温克桑等油田。这是继塔里木探区之后在西部发现的又一个大油田。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保证了国家1O年规划中“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石油资源战略目标。1991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决定成立吐鲁番——哈密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组织全国的勘探队伍来此会战,以玉门为主体力量,在“保证前线,巩固后方”的总体规划下,拓宽勘探领域,用先进技术开发新探区,加快步伐形成年产数百万吨石油的生产基地,继续发挥玉门老基地的作用。

注释:

①“三大”:全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场所;“四出”:出经验、出技术、出人材、出产品。

②“一援、二让、三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支援兄弟油田建设放在第一位;兄弟油田需要的人材和物资,尽管自己也十分需要和短缺,首先满足兄弟油田的需要;在支援兄弟油田的同时,不忘发展自己的生产,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大干快上。

(玉门 张静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