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04

第4章 引导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入市场

——陇西县的典型调查

(一九九三年三月)

帮助农民走向市场

根据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出发,定西地委、行署认真总结了这些年发展农业的历史经验,确立了“一手抓粮,一手抓钱,以钱为主,抓钱促粮,全面发展”的农业指导方针,将全面放开种植,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把农业逐步推向市场。

当前,正值春耕大忙,“二十字方针”传达后,广大农民在想些什么,农村干部有何打算,有哪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于1993年3月4日一7日,到陇西县的三台、碧岩、种和等乡,深入村、社、农户进行了调查,得益匪浅,颇受启发。

“二十字方针”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

定西地委、行署确定的新的农业生产方针,彻底打破了“以粮为主,就粮抓粮,单一种植”的传统格局,是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的一次大的转折。对此,陇西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方针的贯彻,作为县三级干部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县“三干”会议后,各乡又分别召开了乡、村、社三级干部会议,进一步宣传和发动,从本乡本村的实际出发,制定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具体规划和措施。种和乡过去基本是单一种粮的一个乡,根据“二十字方针”,他们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与村社干部反复研究,制订了调整结构的方案。全乡计划把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7:1.3调整为7:3,在保证3万亩口粮田的基础上,把经济作物扩大到1.12万亩,户均达到1亩药材、1亩林果园,人均半亩蚕豆或胡麻。目前,这个乡备耕扎实,墒情好,干部群众情绪高涨。家家户户正在准备栽种党参苗子,积极联系购买哈白种兔,决心在抓钱上大干一场。

我们在碧岩乡访问了一些农户,他们对抓钱促粮打心眼里欢迎。魏家嘴农民杨海鹏说:“前几年只种粮食单打一,吃了亏。今年县上宣传要以钱为主,抓钱促粮,和我们想到一起了。庄稼向的是富汉,早就该这样做了。”他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今年他的种植账。他家一共有8亩承包地,5亩种粮,3亩种经济作物,其中1亩药材、1亩胡麻、1亩大豆。三台乡八盘村立体农业研究会会长、农民蒲继宗深有体会地说:“靠科技一手抓粮,看市场一手抓钱。科技无边无际,越学越觉得不够。只要市场行情好,什么划算种什么,什么效益好种什么。‘二十字方针’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实际上我们这几年已开始这样做了,效果很好。”1992年,他的5亩果园,梨、苹果、葡萄、草莓、西红柿、辣子、菜花,上上下下,高中低搭配,早中晚结合,一茬接一茬,收入8000元,人均1150元。全村像他这样规模的已有30户,占全村的10%。按照他这样开始调整的农户已有80%。这个村已经初步走了上“两高一优”农业的路子,一个抓钱促粮、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民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

历史上曾是“陇西八景”之一——桃花晚照的三台乡乔门村三社,有578人,耕地725亩,其中水地324亩。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粮食面积占85%以上,经济作物面积很小,主要是种一些大麻。这种以粮为主,单打一的做法,不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反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吃半年挨半年”。90%的农户吃粮靠返销,种田靠贷款。1984年以来,由社长聂建基带头,从本地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调整结构。他们首先压缩粮田面积,发展林果、瓜菜,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立体种植的经验,在全村“开花结果”,形成了梨、苹果、葡萄、育苗、草莓和蔬菜多层次布置的立体种植的格局,取得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示范效应。目前,全村已有粗具规模的果园300多亩。粮经作物结构比由1983年的8:2调整到6:4,粮食单产由82公斤增加到320多公斤,加上粮林间作地膜玉米,总产由4.96万公斤增加到17.5万多公斤,农民从经济作物中得到的人均收入由70元增加到500多元。聂建基全家5口人,承包地9亩,其中山旱地5.5亩,从1984年起,采取桃、苹果、葡萄间栽,树下育苗,间套复种蔬菜,连续8年亩收入3000元以上,1992年亩收入达到6000元。1992年,在遭受到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1500公斤。剔除成本,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乔门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就粮抓粮,不仅粮食上不去,也没钱花。只要合理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发展林果。有了钱,就可以增加对粮田的投入,提高单产,不仅粮食增加了,林牧副、种养加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乔门三社的经验很快在三台乡得到了推广,并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他们把它简练地概括为“三园一圈”(即瓜园、果园、菜园加猪圈),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199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58元,成为全县科技示范乡。三台村养猪研究会会长、农民黄生荣应用科学,实行规模养殖,为全乡发展养猪业带了头。1992年他养猪120头,出栏46头,毛收入2万多元,纯收入1万元,人均现金收入1500元以上。他准备还要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乡上也打算把饲料工业搞上去,把黄生荣的经验再加以推广,力争两三年内,全乡达到1人1口猪。

乔门三社以及三台乡的实践,证明了定西地委、行署的农业指导方针是符合定西实际的。一些地方的农民正是从“抓钱促粮”中尝到了甜头;农民最现实,他们最讲实惠。我们相信,任何东西只要农民欢迎、拥护,就会有生命力,就会“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面临着新的考验

调查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使他们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把农业推向市场,也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诸如种难、卖难和干部催收、产品结构被动调整等问题。然而,农业要进入市场并非易事,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场革命。在这场变革中,我们面临着新的考验,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一是农业实行“四放开”,是对过去单纯的计划经济指导下出现“一刀切”、绝对化、形式主义的否定,目的是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自主种植,但是绝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政府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的担子和责任比过去更重了,工作更细致了,需要做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而在这一点上,有的干部却没有认识到或认识不足。二是放开以后,一些农民感到无所适从。过去上面号召种啥就种啥,种多少就种多少。特别是对种粮很自然,很习惯。现在提出要扩大经济作物,一些农民一时觉得束手无策,没有门路。不知该种啥,种多少合适,急盼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加强服务。三是根据新的农业生产方针。农业结构要有一个大的调整,农民对所需的种子、苗木、物资、资金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而在这些方面,有关部门缺乏准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四是过去不论农业科技部门也好,基层干部也好,还是农民也好,对种粮食的一套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发展经济作物,如药材、林果、瓜菜等种植技术缺乏经验,上下都需要更新知识,学习技术,提高技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上述这些问题,急需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以便帮助农民走向市场。我们怎么办?

很显然,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各级干部和农业有关部门,肩负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重了:工作内容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服务范围不是小了,而是广了。这就需要我们尽快转变观念,改变陈旧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由行政型领导转变为市场型领导,从学习研究市场人手,从解决农民种什么做起,逐步学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指导农业,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变化来组织生产,全心全意帮助农民走向市场。

1.信息服务要超前。市场说到底就是信息。信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信息不灵,信息不准,都会造成生产上的失误。而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这对多年来习惯于按上面计划种植的农民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基层干部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考验。农民由于分散个体经营,缺乏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把信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信息网络、信息窗口,拓宽信息渠道,开发信息资源,及时向农民发布信息,宣传、引导、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安排生产。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我们做好思想教育和发动工作。只要认准了的,就要挨家挨户抓落实,绝不能把自主种植看成是自由种植。

2.物资服务要及时。农业结构的变化必将带来物资供应结构的变化。种子能不能保证,苗木够不够供应,化肥、农药是不是对路,资金有没有着落,一连串的物资服务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有效地提供物资服务,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供农民之所需。不断研究农民的需求,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为“二十字方针”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3.技术服务要做细。农村进行结构调整,粮食面积要压下来,粮食单产、总产要搞上去,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抓钱促粮。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靠什么?实践证明,还是要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靠科技,就要抓好科技服务,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前,在这方面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1)把农村已经建立起来的县、乡、村、社四级科技网络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做到名副其实。要把立足点放到农户,为千家万户的科学种植提供指导和帮助。(2)通过短期培训、示范点等多种形式,培训一批多种经营的适用人才。(3)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要下工夫研究和推广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

4.流通服务要完善。农业走向市场,并不意味着千家万户都上市场,跑市场,更不是家家生产、户户经营的“小而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单门独户的“提篮小卖”是很难进入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农业要走向市场,必须建立起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的新型产销经济实体,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因此,各级干部都要及早考虑,根据本地经济作物的数量,及早和有关部门联系,签订产销合同,避免出现卖难,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流通服务,有关部门也会增大经济实力。

调整产业结构,把农业推向市场,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川水区条件好的地方要抓好养殖、经济林、大棚菜等综合型的庭院经济,发展立体农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南部二阴区要有计划地扩大蚕豆、药材面积,积蓄后劲,用种养带动加工:北部干旱地带要提高豆类生产水平,试验、示范药材种植,组织好劳务输出。

总之,实施“二十字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对于各级农村干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课题。我们都要深入下去,多调查、多研究,帮助农民解决走向市场的各种问题,力争这一带有历史性的转变。

(原载《定西报》,1993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