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为“经济危机与亚洲:挑战与展望”的2009年博鳌论坛上,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危机对我们有很多挑战,但是也有很好的机会,我们应该把握住。”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在论坛上表示:“我很有信心,今年我们自己的品牌业务是能够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的。”
2008年10月,以欧洲、北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团位于东莞的两家工厂倒闭,6500名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这是自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继而席卷全球以来,中国受其影响后首个倒闭的实体企业。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领域影响到了实体经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剧,并呈现出由特定行业到所有行业渗透的趋势。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想办法,解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建设金融新秩序。2009年4月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就是为世界经济强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促进经济复苏所召开的高层金融峰会。胡锦涛主席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的访问及主旨演讲向世界展现了坚定的“中国信心”,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在中国经济领域占据半壁江山、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民营企业始终站在市场的潮头感受着世界经济的脉动,对于市场的微妙变化,他们自然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放弃低价策略、提升产品层级、扩充人才储备则是中国民营汽车业的代表性人物李书福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李书福认为,提升产业的整体架构,从单纯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转为以技术为先的发展战略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收获冬天里的阳光。事实上,作为中国汽车产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吉利已然显示出与国际汽车巨头一较高下的实力。
如果我们以“老、中、青”来划分企业家的时代背景的话,戴志康明显属于“新生代”。较之于柳传志的慎重稳健和李书福的果敢坚毅,戴志康表现出更为轻松闲适的状态。戴志康以其特有的行事风格在赢利模式上为企业安然过冬找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而“救命稻草”代表着戴志康对于所处行业前景的良好预期。
很显然,戴志康的机会同样属于所有中国企业的领导者,这种机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扩大国内需求、稳定消费信心、保证金融安全为目的的4万亿救市计划。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危机的到来都意味着行业内部的重新洗牌及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谁能在第一时间把握这个机会,适应市场变化,加速企业变革,谁就能在下一波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宝钢、万向、万丰为首的制造企业,以东软、用友为首的高新科技企业,首先发力,改进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以客户的需求为第一主旨,充分利用自身的企业平台,渐进式地化解由于海外市场的疲软带来的出口下降、利润缩水等棘手问题,加快现金流入,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
以万科、万达为首的中国房地产业集体上演了“船大依然能掉头”的好戏,充分借力政府调控手段,改变以往大而全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以小户型、低密度和适当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而始终走低调路线的朱孟依则在同行压缩阵线的时候,反其道行之,以做大盘、融巨资的形式“跑马圈地”,形成低价优势,这让大家瞪大了眼睛:房地产竟然还能这么做!
对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苏宁、俏江南等互联网、家电连锁和餐饮服务企业来说,创新商务模式、帮助客户成长、锁定目标消费群、延展品牌优势是这些企业从险境中突围的“必杀技”。当然,所谓的必杀技绝对不是这些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在这些企业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设定,而这种战略设定才是企业缔造百年基业的根本所在。
纵观上述企业的应对之道,我们勾勒出这样一条路径:依托政府调控的外部环境,着力于企业内部变革,从发展方向、创新机制、人才储备、企业结构、产业布局、管理模式上突破原有桎梏,以新思维应对新时代。
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经济趋于下滑的时刻,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继而以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提升,这也是中国企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9年4月的伦敦G20峰会表明了世界各国携手同心、重振经济的决心,在随后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温家宝总理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开始回暖。这些信息为中国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本书将与您一起探讨中国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寒冬的良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从突围举措、行业结构、企业后劲等方面详细解读了50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人重装突围的应对之道,其中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更不乏实际应对的改革措施,希望对目前遭遇困难的企业和所有有志于做中国最好企业的创业者有所借鉴、有所启发。要通过危机看到机遇,让企业平稳“过冬”并发展得更为顺畅、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