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法总比问题多
4410600000044

第44章 交际场上:马到成功(1)

1、处于尴尬境地时:找借口

点子缘起

李某准备借助于好友张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张某的第二天,张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张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案例中的李某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类似的尴尬的处境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处理不好就可能把朋友间的关系搞僵,或者把事情弄得更复杂。其实,要摆脱这种尴尬境地我们可以巧妙地采用找借口的方法。且来看一则情景案例。

情景案例

李老师,脑筋很灵光,工作中很讲究策略,“找借口”能力令人佩服。他的班上有一个姓胡的同学,人很聪明,升初中的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一名。可仅过半年,期末考试却落到班级第26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他退步的原因。后来,他了解到,这孩子有尿床的毛病。被褥尿湿了,家长很恼火,这”丢脸”的事使他自惭形秽。原来是精神上的负担,影响了学习成绩。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办呢?

在一天放学后,办公室人都走光了,李老师找胡同学谈心。扯了一些班里的事以后,李老师问他:”听说你会尿床,是不是?"他一听,脸唰地一下红了,头也垂得低低的。李老师把他朝自己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老师研究过,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他一声不吭。李老师继续说:"老师我也尿过床。""真的?"他惊奇地问道。"怎么不是,而且一直到我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哎呀,我也是这样。"他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接着,他们便你一句我一句地扯开了,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好像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

“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他突然问。“我啊,到了十五岁就自然不尿床了。”李老师装着在回忆的样子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他掰着手指算着:"我今年十三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那当然!”。李老师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发育的年龄,就自然好了,你用不着烦恼。"当他们走出办公室时候,胡同学精神轻松多了。后来,由于家庭、老师的默契配合,那位学生终于摆脱了困境,学习大有长进。”

点子支招

人们做事情总是要名正言顺,要讨个说法,仿佛有了理一切便有了着落。有时人们迷恋理由甚至到了掩耳盗铃的程度。?所谓借口,其实是"没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时你要把脸绷紧,一副"理直才气壮"的样子,方能“得逞”,而时机未到便慌慌张张地辩解,只会勾起人们的怀疑和警惕。比如案例中的李老师就把借口编得天衣无缝?。所以要摆脱尴尬的境地,你可以先替对方准备好借口,使对方减少内疚意识,你们的交谈自然就会进展得很顺利。任何找借口呢?你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一、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这是找借口时重要的技巧。难堪的事经由"我听人说"一打扮,就变得不再尴尬;有风险的话,通过别人传过去,便有了进退的余地;不想或不便直接面对的人,也可经第三者从中周旋,穿针引线,化解矛盾。?这种假借他人之口的表达方式,常常是从侧面切入,暗中点明自己要说的最主要的意思。

二、让对方主动说出口。有时尴尬是相对的,而不是相互的。同一句话,己方难以说出口,由对方先开口,却可以自然而然说出来。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你可以先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推,引导对方去权衡利弊;也可以把利弊摆出来,让对方自己做出选择。

三、借个"羊"替罪?。比如你要反驳对方,就可以第三者的口气来说。一般,一个人是否有接受批评或反驳的雅量,主要取决于反驳或否定的方式。而否定或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就站在眼前,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反过来说,即使是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只要借社会大众或不在场的第三者的口气来表达,多半不会引起直接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夫妇都惯用"都怪他不好"来找借口,而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乐做替罪羊,别人也多半会看到争吵而原谅了他们的过失。例如,赴宴迟到,夫妇彼此可以互相责备:她换件衣服换那么久,或者他找地图、找路,找得太久。

2、对方很难接近时:迂回“套近乎”

点子缘起

在生活中我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的打交道,有的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还得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王顾左右而言它"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可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碰倒南墙不回头",十头公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应该学点迂回术,学学如何与人套近乎,特别是与难接近的人相处时,更应该如此。

情景案例

在朱熔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告诉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得到朱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为难:我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

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朱总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敬一丹感觉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很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

于是,敬一丹走到朱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婉转,然后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接过纸和笔,欣然命笔,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总理写完,全场响起一片掌声,热烈的气氛进入了高潮。

点子支招

上例中的敬一丹的绕圈子的确运用恰当,可圈可点。请求题词,先把在外“四处奔波”、“非常辛苦”的记者抬出来,在感情、道义上绕好了一个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的“套子”,另外语气曲折委婉,表述又贴切诚恳,终于如愿以偿。

中国人一般都是这样,求人办事很少像洋鬼子"那样直截了,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冒昧了。所以中国人讲究在话里“套近乎”。先谈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皆属于此类。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致于遭到抗拒。

其次是叙往事、追旧谊。可以谈谈大家去过的胡同,游玩过的北戴河,也可以说说大家认识的某个名人,这一段做得好,可以拉近两者的距离。

此外也可谈谈时事、发发感慨。最后客气地起立,拿起帽子,然后说道:现在有一小事要麻烦您……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这时候说话要自然随意,不要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要利用前面的铺垫,陡然收笔,总结这次的谈话。

如果对方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你办事不顺之时,可以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动动他孩子的脑筋,打一打老人家的主意,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建立关系的绝妙点子。因为中国人有敬老、尊老、孝老的传统。假如老人心情愉悦,全家也会变得快乐起来。中国人又十分看重传宗接代,视小孩为家庭的未来,祖辈如此,父辈更甚。况且现代家庭的小孩多是独生子女,家里人都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如果能和小孩玩到一块,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3、与同事产生隔阂时:以和为贵

点子缘起

在职场交际中,人们都希望通过上好的交际表现赢得和谐的工作环境。然而,无论是初涉职场的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避免不遂人愿的人际隔阂。人际隔阂妨碍了人们正常的交往与合作,轻者影响工作心情,重者危及事业前程。那么,职场中人应当如何化解不期而至的人际隔阂呢?

朋友关系可以选择,同事关系往往不能选择。而且同事作为你工作中的伙伴,难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当我们在职场遭遇不期而遇的人际隔阂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正确地应对隔阂,采用适当的方法化解隔阂。并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和解。?毕竟你和你的同事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另外,与同事和睦相处,在上司眼中,你的分量将会又上一个台阶,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 那么如何来消除隔阂,我们先来看一则情景案例。

情景案例

肖梦是个漂亮的女孩,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儿都倍受大家的关注。她到编辑部上班的第一天,同事们就在背后窃窃私语:“面试那天,我就猜她会被录取,美丽是多大的本钱啊!”肖梦人美又爱打扮,衣着款式新潮,穿戴的又都是名牌。刚开始同事们围着她问价格,她也没在意,如实地把价格报出来,那时总会换来一阵惊叹。再加上肖梦文字功底扎实,文笔优美,写稿子的速度也快,深得主编的赏识,每次有重要采访时,主编都会点她的将。于是肖梦在编辑部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宠。这样一来,编辑部里很多人都感到不是滋味,就连资深的老记者们也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一次,肖梦邀同事一起逛街购物,同事怪怪地说:“对不起,肖小姐,我们的消费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又一天,肖梦听到隔壁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在议论她:“我看哪,以后咱们部里有肖梦一个人就行啦,美丽又妖艳,你说她要是没人顶腰,她凭什么迟到早退都没人管?这次重要的专访领导又让她一个人去做,可是派谁去不比她强啊!”“算啦,别说啦。知道她是红人,还说什么呢!”肖梦感到部里不少人都在妒忌排斥她,感到与同事们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肖梦发现自己与同事产生了隔阂后,便把前前后后的问题梳理了一遍。原来是她高傲张扬的个性和刚参加工作希望表现一番的做派,给同事们带来了压力,并使他们产生了不满和妒忌。为了排除同事们的猜忌,肖梦一改平时率性张扬的个性,按时上下班。即使有时赶稿到深夜,第二天,她依然做到准点去,按时走。有采访任务了,她笑着给每位同事招呼一声,才离开;遇上专访的大活了,她不再一马当先,而是谦让给资深记者;朋友从加拿大给她带来一件几百美元的裘皮大衣,女同事问起价格时,她含糊地说,朋友送的,不清楚。

肖梦收敛自己的个性,低调处世,谦逊待人,慢慢适应了编辑部的人际环境,人缘关系也渐渐好起来了。那些曾经猜忌过她的同事现在也愿意接近她,和她交往了。

点子支招

上例中的肖梦显然很聪明,当她觉察到同事们猜忌她的原因后,她以同事为敌,而是从改变自己做起,自律克己,重塑自我,刻意适应工作环境,有针对地排除引发猜忌的诱因,成功地化解了人际隔阂。

所以碰到类似的情况,你首先要查找产生隔阂的原因,看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同事方面的原因。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时,你始终要确立一个观念:和为贵。要做到以和为贵,你必须学会尊重同事。你若想获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你必须首先尊重他人。 因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受尊敬的欲望,爱面子也是人们的一大共性。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小心,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使同事在心里上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后,对方也许就会因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一些在某方面不如你的人,很可能因为自卑而表现出极强的自尊,那么他仅有的一点儿颜面是需要你细心呵护的,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就会觉得受到你的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因此,要谨记,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

4、想卖出大单时:运用好口才

点子缘起

成功的人永远心怀梦想,每一个梦想就是一个目标。作为业务员,漂亮地做成一个大单子是他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种追求突破的企图心是必要的,一切受你的想法支配。想的小,买卖就小,想得大,买卖就大。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在大海行舟无罗盘。"弱者向后看,强者往前看",推销也是一样,要警惕自我满足,惟有抓稳方向,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天空,而抓稳这个方向要靠口才,拿大单是离不开好口才的。我们先来看一则情景案例。

情景案例

一天,一寿险业务员与一大客户会谈。这个客户是一个大公司的总裁,他们的会谈时间安排在下午3点。

“张总裁,您好。”

“你好,请坐。但你来是浪费时间,因为我早已把我的人寿保险方面的计划给了我的一个表弟,他掌管的那个公司可是全省最大的保险公司。”

“毫无疑问那是个大公司。”

“如果你的方案好,价格又低,你就能拿到那个订单。我现在是42岁,你做一个200万元的方案送给我。但我还是倾向我的表弟的,这是人之常情。”

“张总裁,您想听真话吗?”

“谁不愿听真话呢?你想说什么?”

“您制定方案有什么用呢?那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

“您想想,研究那些方案需要很长的时间吧,您现在选择的虽然是一个最好的、价格又低的保险公司,可过几年就可能变了。我现在的工作是帮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因此我想问您一些问题。”

“请便。”

“要是您出了什么意外,您公司会信任他吗?”

“这很难说。”

“您不用去浪费时间了,今天早上我已和一位名医约好了下午3点半体检,他那里有先进的仪器,其所出的体检结果这里的保险公司都承认。”

“其他保险代理也可这样做啊。”

“下午就不行了,你要和其他代理联系,他又得去找其他医生,你想想这中间需要多少时间,您为什么要拖延时间呢?要是您突然得了感冒,那您又得等病好了再去体检,这就意味着您还得拖下去。”

“这倒也是。”

“好了,时间快到了,我们动身吧。您现在看上去气色很好,体检会很顺利的。这样您买的保险48小时后就可生效。”

“好吧。”

最后,这个业务员拿到了一个200万元的大单。

点子支招

正如例子中所描述的,运用好口才,你才能在大客户面前应对自如,才有横扫千军的勇气和气势,赢取大单。当然如何运用好口才,这其中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1、声东击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