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4477800000012

第12章 步步高升(2)

这里是昼夜温差相当的大,主要是云雾天气多,日照较少,雨量相当的丰富,湿度很大,春、夏多雨水,夏天更是反复无常,时而洪水泛滥,时而天干成灾。合州地形相当的复杂,有丘陵地区,也有山地,歧路难行,而且海拔高度差距也很大,高的地方爬不上去,低的地方爬不上来,更呈现出峡谷地形。这里的平均气温基本上保持在十八度左右,一年当中,以一月份是最冷的,只有气度左右。

于成龙任合州知州那年距现在有三百多年了,今天的合川区变化很大,各方面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不会改变的。

今天的合川区虽然很繁华,但是在三百多年以前的清朝初期,局势就不一样了,这里遭受多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生产、生活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跟当年的罗城一样,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在人员锐减的合州,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空城,于成龙虽然是知州,但是下面可以管理的子民并不多。可能是因为人员过少的原因,朝廷也并没有在合州的三个属县:铜梁、大足、武胜设置知县,将治理权全部划到于成龙身上,一人统一管理,他是既做知州,又做知县。

据说,当年登记在册的老百姓姓名只有百余人,每年上缴的正赋纹银十五两,这正是当时合州的实际情况。于成龙也只好认栽,要是弃官而逃,那便是死罪。于成龙到合州上任以后,没来得及休息,见此现状以后,便迅速开展各项工作。首当其冲的便是,复祀典、正朝仪。

按照朝廷的规定,祭祀是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之一。祭祀的所有经费均由朝廷的正赋中支出,每年春、秋两季的“丁日”,祭祀至圣先师孔夫子、孔夫子的父亲启圣公、梓潼帝君,目的是“崇文教”;“戊日”,祭祀社稷、山川、风云雷电、城隍、土地诸神,目的是“敦祈报”;三月一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祭祀孤魂野鬼,目的是“恤幽魂”。要知道古代社会是很传统、迷信的,当然也不能够说这是一种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这是当年于公给朝廷上的《请复祀典详》一文:“简而不数,丰而不俭,是诚圣天子百神来享之盛典也。”

祭祀应该简洁,而不是复杂,应该以招抚百姓为主。由于遭受战乱,多年来祭祀活动不能如期、正常的举行,而且举行以后,地方上级官府也不给予包销。但是,祭祀还是要如期、照常举行,这笔经费有时候就是老百姓捐的,有时候更是地方官员自己掏腰包祭祀。

于公认为,如此一来,并没有体现祭祀的意义,没有将皇帝的隆恩赐给鬼神,鬼神便不会来享受其供品,因此便不能赐福于百姓。于公给上级以及朝廷的建议是,尽可能的满足地方官府祭祀的经费问题,向朝廷申请恢复祭祀典礼,这笔经费由朝廷正赋当中拨出。至于说,这祭祀的繁简、奢侈程度可根据当年的收成以及朝廷的赋税收入情况而定。这份提议,主要有基层思想:一是希望祭祀能给百姓带来福祉;二是超度因战乱无辜死去的亡魂,希望他们不再留恋、作祟人间;三是祭祀的开支由朝廷拨出,这样可减少当地百姓和士绅的压力。对于合州属县铜梁,于成龙根据铜梁现状,也拟定了自己独到的方案。

这是于公当年治理铜梁所拟定的《规划铜梁条例》:

一是招抚流民。由于战争的缘故,铜梁县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人口锐减,生产滞后,导致很多家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家乡遭到战乱,生态受到破坏,生存环境相当恶劣,老百姓为了要生存只能是被迫逃到外地。这些流浪在外的父老乡亲,为了回到家乡探听风声,但一旦被官府逮到,便强行纳入户籍,征收赋税;那些仍然流浪在外的老百姓,也被官府尽数登记在册,并定下赋税,老百姓生存都成问题,哪个还敢再回来。鉴于这种情况,于成龙的应对政策是:官府在全州范围内,四处张罗消息、张贴告示,宣传朝廷对招抚流民的优待政策,并允许老百姓回到家乡以后,投靠亲友,将投奔者户籍归属到该亲友的户籍下。待三年以后,生活、生产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然后,再对其进行合理收税。这样一来,也就引来了很多流浪在外的老百姓回到家乡生产、经营。这方面,于成龙的政绩还是相当突出的,在他的治理下,合州不到一年的时间,户口便猛增一千户以上。

二是保护流寓。流寓,也就是指从外地逃亡合州生活的人口,对应的正是“土著”居民。朝廷是有政策的,允许流民去外地生活,合州如有空房、荒地,他们也可任由开垦和居住。只要插上户口标签,官府都是承认的。但是,本地人因为不满外地人来自己地面上生产,常常为难和欺负外地人,当这些外地人垦荒、建房时,当地人不做声,待外地人将房屋建好、土地开垦完了以后,当地人才说那是他们的家产或者是他们家某位亲戚的土地。长期处于纷争状态,搞的那些外地人不敢在本地居住,毕竟有句话叫做强龙难压地头蛇。于成龙苦想的应对政策是:严格执行朝廷的相关规定,保护这些外来人口有房居住,不让他们的生活受到干扰,保护他们在合州所得的产业,并严令本地人不能抢夺。

三是:奖励垦荒。铜梁县的编户一直是二十六里,赋税二万二千余两。现在只有三十九户,赋税只有三两一钱左右。由于人口锐减,经过战争之后的铜梁生灵涂炭,很有动植物相继灭绝,土地也随着变成了荒园。老百姓开垦荒地的意识性较差,导致农业生产严重滞后,老百姓没有了口粮,纷纷乞讨为生。于成龙的应对策略是:鼓励和支持老百姓垦荒,经常差人明察暗访农民,奖励那些勤于耕种的家庭,对于那些懒惰,好吃懒做的人要给予惩罚。很快老百姓的生产便恢复到正常的轨迹,农业经济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老百姓这下不愁吃穿了。

四是:加强教化。铜梁县自古以来就是人文礼仪之邦,由于此地受战乱影响,很多老百姓是从外地逃回来的流民,大多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很多人都养成了一种蛮夷之气,这可能是长期性的流浪和漂泊在外所造成。这些人回到故土以后,是桀骜不驯,只要不触犯刑法,官府也不能将他们惩治,最多也只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道德上的败坏。于成龙的提议的是,各乡设置“乡约”一名,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就向老百姓宣读朝廷的《上谕十六条》,教化他们如何效奉圣人,尊师重教,以其伦理纲常约束、教化他们,劝老百姓要如何做到忠、孝、仁、义。对君主要忠,对父母要孝顺,对子女和亲戚朋友要以诚相待,不可六亲不认。凡是不听“乡约”教化的,可作报官处理。清代皇帝的《上谕十六条》基本如下:1.敦孝弟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睦;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惜财用;6.隆学校以端士习;7.黜异端以崇正学;8.讲法律以儆愚顽;9.明礼让以厚风俗;10.务本业以定民志;11.训子弟以禁非为;12.息诬告以全善良;13.诫匿逃以免株连;14.完钱粮以省催科;15.联保甲以弭盗贼;16.解仇忿以重身命。

五是:裁撤驻防。由于是清代初期,遭受改朝换代之苦的铜梁县,县城是有兵丁把守的,这些兵丁常常趁乱私下骚扰百姓,成为地方隐患。待天下大定后,铜梁也逐渐趋于和平,城上也只是派了三十几名官兵把守,但是,由于铜梁县的人口确实太少了,朝廷最终被迫裁撤知县一职,铜梁由知州一手抓。但是,兵丁仍然留在铜梁,铜梁没有知县,以致于他们自我约束力较差,纪律涣散,经常性的私闯民宅。老百姓们怨声载道,有苦难言,有冤无处诉,要告状只能是去州衙门找知州大人,无奈路途遥远,只好作罢。于成龙的得力措施是:县城只有八九户居民,完全用不着要三十几名兵丁把守,由于居民较少,而且居住较远、较散,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没有财主在此地,因此,也不会存在强盗偷东西。于成龙提议裁撤这些驻防军队,但是,出于地方安全的考虑,驻扎在合州州城的五百名官兵并没有裁撤,于成龙考虑的还是相当周全的。

六是:保护孤儿寡母。由于战争,很多家庭的青壮年被抓去充当了兵丁,也就是充军。后来,因为命丧他乡,这些青壮年也无法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很多女子便失去了丈夫,很多孩子也随着失去了父亲,家中没有了劳力,也没有了顶梁柱,因此,很多孤儿寡母常常受到民间一些不法之徒、登徒浪子的肆意骚扰。而且古代的女子都是相当传统的,一般丈夫死去以后,便选择终身不再嫁,但是官府是不支持她们这种做法的,如果终身不嫁,这也许值得尊敬,但是,毕竟这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孤儿寡母在家中,很容易受到一些地方恶霸、豪强的侵害。

于公的措施是:支持寡妇守节,但也容忍她们再行出嫁。作为父母官,于成龙只是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考虑,是将心比心,尽可能保护她们的利益。于成龙的意思,如果是有婆家主婚的,官府可以让寡妇再行出嫁,如家中只有寡妇一人,便征求寡妇自己的意见。外人是不能替寡妇们做主的。

康熙七年(1668),这一年,朝廷决定维修紫禁城,身为合州知州的于成龙接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去开采楠木。楠木是古代建筑的优质木材,然而,四川生长的楠木较为繁茂。四川开采工程由四川巡抚张德地全权负责,可能是因为金光祖的推荐,这个任务最终是落在了于成龙的肩上。

于成龙是在康熙七年(166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接到朝廷的新任务的,当时于公只是草草的带了几个,便冒着严寒赶往林区。

在开采过程中,还给巡抚上书了一份《查采楠木详》,这份折子上,于成龙明确提出,冬天严寒,而且开采楠木维修皇宫,这是皇家的事情,不是国家大事,不宜骚扰百姓,胡乱征调普通老百姓。

由于于成龙官卑职小,而且开采工作又是在外地进行,于成龙并没有权力调动和指挥地方官员,所以,开采进度是相当困难的,可以说是遇到了阻碍。他建议巡抚直接下达命令,派遣兵丁上山开发木材。

这一年开采楠木不巧,正好赶在严冬腊月,于成龙的新年还是在彭水县林区的一座破庙里面度过的,直到来年春,于成龙开采楠木的工期共花了一百多天时间。

当时开采楠木是为了要维修皇宫,并非是普通建筑的用材,所以,朝廷对楠木的质量要求是相当高的,必须要是上好的楠木材质。于成龙好不容易找到了楠木,但是经过上级部门的检验后,发现不合格,于成龙无奈,只得再次进行寻找。

巡抚张德地还不断的鼓励他,只要找到维修皇宫的上好楠木,他许诺一定向皇帝保举、推荐于成龙。由于在长期处于山中的日子相当的幸苦,新年也得被迫寄身在破庙,于成龙此时突然有了感想,觉得官场就是一个苦海,当一名好官并不是来享福的,而是遭罪的。

他始终记得当年离开家乡去往罗城时,母亲对他说的话,时时刻刻不要忘记百姓,处处为百姓、为国计民生着想,更不能欺压善良百姓,于成龙对母亲的嘱咐更是铭记于心,所以,这次开采任务,他没有去调用一个百姓。

就在他感叹无奈之时,写下了这首诗:

驱驰王事入彭川,旅舍神宫辞旧年。

七载罗阳梅弄影,三冬蜀道柳含烟。

石龟负气星文粲,林鸟声催草木鲜。

忽忆家乡思对镜,明晨霜鬓独凄然。

好在,这次开采任务,于成龙也完成的很成功。巡抚张德地也开始重视起于成龙来,他虽然只是一个知州,但是,他的能力远远不止才做一个知州。张德地不得不对于成龙刮目相看,于成龙的确如金光祖说的那样好,他的能力再一次被四川巡抚张德地认可。

于成龙的名字也再一次在康熙耳边响起,康熙皇帝也开始对于成龙这个人慢慢地熟悉起来。于成龙在合州做知州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在他的治理下,合州人口剧增,经历战乱早已荒废的土地、田园,在于成龙的鼓励开垦下很快就都恢复到昔日的正常生产轨迹。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政绩突出,于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被擢升为黄州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