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势造英雄
他乃百官之楷模,他就是被清圣祖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代官员于成龙。他的廉洁之名堪比包公、海瑞,然而,却很少有人记得他。于成龙自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为官二十余载,小至七品县令,大到封疆大吏、大学士、赠“太子太保”。仕途顺畅,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实乃古今罕见,他在仕途上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全凭“清廉”二字。
除此之外,与天时、地利、人和密不可分。所谓天时者,大明王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延袭国祚276年。尽管如此,实际上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开始明王朝就已经慢慢走向衰落,国力也大不如从前,尤其是随着明熹宗朱由校的继位,也就正式步入了天启年间。朱由校在位时,宦官魏忠贤专权欺压黎民,皇权旁落,朝政荒废,百姓民不聊生,天启帝朱由校在位的短短七年间,各地起义频繁爆发,但都未能成气候,最终被压下去。直到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时期,大明王朝气数将尽,已慢慢的从衰败走向灭亡。加之吴三桂叛国,闯王李自成等人造反起义,最终彻底颠覆了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在吴三桂的里应外合之下,满清(女真)顺利入关,顺天应民替代了明王朝的统治。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堪背负着亡国的罪名,在紫禁城外的煤山上吊自杀。于成龙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副员,本来有机会效忠皇帝,为百姓做事,不巧的是明朝却在这个时候灭亡了。他报效朝廷的心愿也就这样破灭了,更就甭谈当官了。殊不知,早已腐朽不堪的明王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就算明朝现在不亡,只怕也撑不了多久,早已衰败的明朝朝廷还能满足那些有心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吗?这样也好,明朝虽然亡了,但是,紧接着会迎来一个全盛的时期。清朝皇族身为满族,也算是少数民族的一支,纵然再怎么强大,要想真正入主中原还是少不了汉人的支持,否则也不会太长久。入主中原不光是要靠武力来征服来讨伐,更离不开人心的安抚。清朝虽然入关,却仍然有一小部分余孽和前朝遗臣拼死顽抗,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当中。江山初定,百废待兴,清朝正处于用人之际,但是满清入关不久,科举未开,朝廷尚未来得及选拔人才,只能被迫启用明朝有功名在身的人为官,正好于成龙也在其中,这样也就顺应了天时。
所谓地利者,每一次改朝换代,生灵涂炭是在所难免的。崇祯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军阀混战,人人都想取代大明王朝改朝自立,实现自己当皇帝的梦想。由此一来,城池被破,烽烟四起,昏天暗地,百姓更是民不聊生。经历一场人为的祸患以后,全国各州县均被洗劫、焚毁一空,加之各地自然灾害不断,百姓生活异常艰难,城池从此失去防御能力,也让匪盗有了可趁之机。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新朝廷势力一时半会儿还辐射不到的地方,那些贫困的州县更是匪盗猖獗。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前朝那些有功名的秀才、举子们虽然在清朝做了官,但是,他们毕竟是新娘子出嫁头一回,说到做官他们真没有什么经验,这当官和读书到底还是不一样。一些没有能力的官员们,上任后没过多久,就都死的死伤的伤,这朝廷也无处查起。虽然清朝破格启用前朝的人,这也是无奈之举,满清朝廷刚刚入主中原,这各方面都还未来得及完善,朝廷尚未开设科举,所以,这才想出这样一出。于成龙在前朝也算是有功名之人,做官的机会自然少不了。虽然有机会做官,但是,于成龙以及前朝那帮遗臣们必然是汉人,而清朝又是满族当家。刚开始的时候,就算做官也无非是有些上不了台面的芝麻小官,要么是县令,要么是知州或是知府。能坐上知州、知府的位置在前朝那起码也算是小有仕途。做任何事情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于成龙也是从县令做起的。他为官的第一站,正是广西省罗城县,当时的广西还是个省级行政区,罗城县隶属广西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一个边界省份。面向东南亚,西南又与越南毗邻,属于边疆地区。这里来来往往无数商客,甚至不少走私贩毒的,罗城县经历改朝换代的洗礼以后,更是城池被毁,百姓生产资料遭到严重破坏,匪盗也趁机欺压民众、强取豪夺老百姓仅有的财产。针对罗城县当时的状况,也给了于成龙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然,这也跟他的为人,为官之道是密切相关的。不然,在于成龙到任的前几任知县,要么无故死亡,要么无故失踪,除了匪寇手段残忍之外,能不能排除前任县令的无能。于成龙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二十年之久的仕途之路。从而,顺应了地利。
所谓人和者。于成龙出仕的那一年正好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然而,也是顺治朝的最后一年执政期。次年,改元康熙元年(1662),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清世祖顺治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子,八年登基,创下了除鳌拜、平三藩、平定准葛尔叛乱、收复台湾等丰功伟业。康熙皇帝一生政绩卓著并与当时的沙俄皇帝彼得大帝齐名,被后人推崇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并开创了康乾盛世,他也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其文治武功享誉海内外,当时的大清四海称臣,八方来朝,清朝那时的气象正盛,康熙皇帝堪称英明神武之君王。于成龙也顺应了人和,遇上了这样一位千年难得一遇的皇帝。康熙皇帝知人善用,不墨守成规,更不循规蹈矩,任人唯贤,无论你是前朝的还是清朝的,是满人,还是汉人,满汉蒙回,只要能为大清效力的,为天下百姓谋福之人,均能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除此,于成龙为官清廉,加之有上级官员的联名保举,于成龙公正廉洁之名很快就不胫而走,传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于成龙政绩突出,功劳卓著,很快就得到了升迁,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难怪后来会在仕途上取得了如此成就,作为汉人,在满清政权下能做到如此高官,后来的一品大员实属不易。这便顺应了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都挤在一块了,加之于成龙做人之原则,焉能不成功。
二、于成龙其人
于成龙。字,北溟。号,子山。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1616)生于山西省永宁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
北武当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脚下,北武当镇大概也就是以北武当山命名,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邻石家庄市,东北靠山西省城太原。北武当山算的上是吕梁市的一个璀璨明珠,古来素有“三晋第一山”之称,是中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该山集雄、奇、险、秀于一身,堪称北方一灵山。北武当镇又依北武当山而居,此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繁华兴盛、久经不衰,倒是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和国之栋梁。
于成龙于此山下出生,难免会受这圣山的影响,沾染上一些仙风道骨。
传说,这北武当山为真武大帝修炼幻化成仙之地,深受道家推崇,真武大帝当年修炼成仙以后,再次来到北武当山,恰逢此山有妖蟒作祟,此地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真武大帝随即斩杀妖蟒。两年以后,妖蟒复活,再次作怪残杀生灵,而且功力较之以前更是精进不少,真武大帝便第二次羽化,终成正果,最终将妖蟒赶尽杀绝。北武当山舍身崖上记载了当年这段故事。北武当山的来源,相传,十四岁的净乐王太子玄元,由于热衷修道,一心求仙,经过长达四十二年之久的修炼,终于在湖北武当山修成正果,被玉帝封为北方正神,这便是道教尊奉的真武大帝。
玄元成仙以后,决定再在北方寻找一座山作为自己的行宫,为了找寻这样一座仙山,他先后九十九次游历北方,就在第九十九次游历北方的时候,他驾着祥云飞到了吕梁的关帝山区,发现一座奇山位于群山之间,顿时,心中一阵欢喜,并赞道:“好一座奇山秀峰!”
但是,却不是太完美,感觉主峰略低了一些,为了增加高度,于是就用神力将主峰提高了九十九丈。
这样一来,就远远超过了周围诸峰,他欣喜若狂的道:“又一武当山也!”
北武当山从此得名,沿用至今。
北武当山镇,是清代廉臣于成龙的家乡,这里有着非常渊源的历史文化,山西省自古以来孕育出无数英才,包括唐皇室祖籍也在太原,还有唐初名臣尉迟恭等人也都是山西人,当然吕梁更不例外,能人英雄更是数不胜数,于成龙出生在吕梁市北武当山镇,小时候的生活成长环境,大部分是受这里风土人情的影响。他很虔诚好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怀抱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常常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天才、英雄总是与普通人不同,无论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还是天资上都要高出其他小孩很多。他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别的小孩都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要玩偶的时候,他却在勤学苦读,并且这些天才们在成功之前,总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事情,这或许就叫预兆。于成龙小时候,由于出生在北武当山脚下,经常偷偷地溜出去,来到北武当山上听师父们讲经说道,领悟人生的真谛,听道长们传授做人的道理,由此一来,长此以往于成龙是受益匪浅,远见卓识大大超出了家里人的想象。于成龙自幼过着边耕种边读书的生活,由于出生在官宦世家,受到过较为正规的儒家教育。
说到于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明王朝,在明朝中叶时期,朝廷出了一位“大中丞”于坦,从明孝宗弘治到明世宗嘉靖年间,一直担任地方巡抚。这一官职,在明朝属于朝廷特派到地方上的官员,巡抚的职权基本上与一省的总督相同,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一般是由皇帝选派的亲信担任,巡抚和总督算是封疆大吏了,是官但是又管官,权力比省级最高官员布政使还要大一些。所谓“宦久自富”,于坦好歹也做了几十年的大官,积攒了一笔不小的家产,晚年看朝政日衰,仕途不顺,便辞官还乡,回到了永宁故居,享受起了天伦之乐。“大中丞”于坦的嫡裔为于素,于素第四子为于恩,于恩第三子为于采,于采长子为于时煌,于时煌又生二子,次子便是于成龙。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官至“鸿胪寺序班”。这是一种从九品的小京官,名义上是负责朝廷大典宴会上的秩序,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誉职位,由民间富户捐财充任。从明清两代官员的九品十八级来看,从九品算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职了。县令虽说是芝麻官,怎么说也是正七品,从九品官职可想而知。于时煌是个读书人,由于科举仕途不顺,为了面子就捐了个小官,该职是虚职,仅仅只是一个荣誉吧。于成龙的祖父于采、父亲于时煌都在明朝做过官,所以说是官宦世家。于家跟历代清官世家一样,世世代代都是清官,效忠于朝廷,体恤民情。于成龙的祖父、父亲都是明朝时期有名的清官,明朝灭亡以后,于家也跟着衰败,家道中落。于成龙虽然在明朝已有功名,假以时日定能够飞黄腾达,然而,明朝却在这个时候灭亡了。新朝廷又是满族,是鞑虏蛮子,于成龙报国之理想,再次遭到破灭。家道中落的于家,变的贫寒交迫,于父以贩卖豆腐为生。好在于成龙也还争气,勤学苦读,不贪图玩乐。由于于成龙的父亲也是一位大清官,在治家方面,自是与一般的家庭不同,严以治家,对于成龙督导甚严,在对于成龙的教育上未曾有过丝毫的懈怠,于父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对于成龙从来都是很严肃的做派,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于成龙后来在性格上也都慢慢养成了不苟言笑的君子做派。
于成龙勤学苦读,自学成才,苦练一身本领,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明朝末年的崇祯十二年(1639),才被明朝朝廷举为贡生。贡生在古代是通过科举制度产生,挑选各县、州、府生员,也就是相对于秀才,从这些有功名的秀才当中,挑选最为优秀的,成绩最为突出的莘莘学子,升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被称之为贡生。从国子监里出来的学子们,有机会被推荐给皇帝,从而得到报效朝廷的资格和机会。贡生遂分为几大类,明朝的贡生可分为: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贡生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是举人的副榜,做了贡生原则上是可以当官的,不过,于成龙得贡生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朝廷正忙于抵御外敌,哪来的时间去管这些学子们,从当时的情形看,于成龙也未必能够有官做。明朝是灭亡了,清朝皇族虽然是满族,但是好在清初那几位帝王都还算英明神武之君王。所以,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将是一个盛世的到来。
于成龙到底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机,虽然清朝入关不久,江山风雨飘摇,很多汉人并不承认清朝廷在中原的政权和势力,纷纷抗议并不愿到清朝为官。于成龙不顾众人非议,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天下苍生,毅然决然的接受清廷的委任,这样一来他肩负着多大的压力啊。天下人不能理解他,家里人不能原谅他,但是,他依然抱着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远大志向。
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四十四岁了,年已中年,这是他初入仕途,还是个芝麻小官。不过,好在他赶上时势了,遇上了千古一帝。有了康熙皇帝作为他的坚强后盾,从此,于成龙在官场上就如鱼得水了,可以扬其所长,好好发挥其长处,实现为民请命的宏伟志向了。在官场上有了这些基础条件,有了他做官的原则,后面的路就春风得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