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已半百,上京谋官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苦练一生本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于成龙也是一样,虽然出生官宦世家,但是明朝已亡。于家也就跟着遭殃,回到了现实的原点,社会的最底层,成了普通老百姓。
于成龙少有志向,但此时此刻却报国无门。韬光养晦、隐居世外这么多年,论功名在前朝也算是个举人,论出身于家也算是大户人家,论才略寒窗苦读十年,四书五经无不烂熟于胸,尽管如此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于成龙的心里,他想象他的父辈和祖辈们一样,入朝为官,为国效力,为民做主。
不料,他没能赶上时势,当他有资格做官的时候,明朝灭了,于家衰落了。明朝皇室,死的死,伤的伤,能逃的便都逃脱了,皇族很多人流落人间不知下落,崇祯皇帝紫禁城外煤山上吊自尽。国破家亡,各地老百姓生产生活几经瘫痪,老百姓民不聊生,很多地方城池几乎变成了废墟,匪寇趁虚而入,肆意抢夺老百姓财产,屠杀无辜。加之,军阀混战、诸侯纷争,老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虽然,满清皇族已然顺利入关,进驻中原,但是江山初定,各州县依然处于动荡的多事之秋,朝廷刚刚收复的州县再一次遭到攻破,或者已经收复的州县民心未稳,并不支持和认可满清势力。因此,很多名义上打着驱逐鞑虏,复我中华的起义军,却干起了匪盗的勾当,藏匿在深山之中,偶尔也下来打家劫舍。这些匪寇是神出鬼没,经常来无影去无踪,官府也抓不到证据,对这些作恶行凶之匪患是束手无策,很有一些无能的官员为之送命。清朝廷虽然代替明朝入关执政,但是恩科未开,朝廷尚未选才纳士,收复之州县,必须马上选派官员上前赴任,清朝正是用人之际,但是苦于朝廷现在人才匮乏。再加上,很多州县地处祖国的边疆地区,清朝政权尚未辐射到那里,常常有匪寇出没,他们杀人掠财,很多官员都不敢上前赴任,有的死于任上,有的临阵脱逃,做了缩头乌龟。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清朝的局势已基本上稳定,天下的战乱也都慢慢得以平息,老百姓的生活生产也渐渐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虽然还有一少部分余孽拼死顽抗,但也都陆续被镇压下去,这些小股势力是成不了气候的,充其量就是制造点骚乱,唯恐天下不乱,以此来满足自己作恶的欲望。吴三桂降清,闯王李自成不知去向,是死是活还没个准呢。张献忠逃至四川西充县的凤凰山被诛杀。这几个搅得天下鸡犬不宁的诸侯、军阀都相继被清军剿灭。虽然,天下已经没有了战乱,各地社会局势已初步稳定,进入到发展的正常轨迹。但是,各地依然时不时有灾难发生。要么是水患,要么是地震,要么是匪盗等等灾难。
于成龙虽心忧民生疾苦,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多想为老百姓出点力,但是一直一来他都没有这个机会,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老百姓受苦。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已经是年过四旬的不惑年纪了,等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等来朝廷的一官半职。
顺治十一年(1654),于成龙之妻邢氏生下了第三子于廷元,大哥于化龙也在这一年病故,父亲于时煌也都年迈,体力不支,于家的重担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于成龙的身上。由于要管理家务,照顾年迈的父亲,这年乡试于成龙也并没有参加。
又过了四个年头,也就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于成龙的父亲病故身亡了。这一年,大儿子于廷翼由于勤奋好学,最后考上了秀才,这倒让于成龙很是欣慰。他虽然等了这么久,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比一个出色。人的一生就那么匆匆几十年的时候,于成龙已经四十好几了,人生已过去一大半,依然是一事无成。心里有些着急,尽管如此,他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依然没有丝毫的减退,壮志未酬的他还是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平平凡凡的虚度过去,而且学了这么多年,也煎熬了这么多年,就要等到个一官半职好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
当时的于成龙,处在那样的年纪,心中不免焦急,面对现实他是那样的心灰意懒,愤愤不平的他写了一首无言律诗《老女吟》:
妾身已许嫁,梅实过三春。
四德未敢斁,归期何尚迍。
岂为侬貌寝?应是婿家贫。
冰融霜又至,何以采涧滨?
布丝郎可贸,井臼妾所亲。
旭日雁声寂,蛾眉低自颦。
谁家车和马,百两烂其邻。
妾命嗟成薄,桃叶空蓁蓁。
拊心叩昊天,终待结朱陈。
就使穷难嫁,讵将香逐尘。
悲思古贤妇,馈馌敬如宾。
卬友心同否?有生殊不均。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位年龄渐大而未嫁的老剩女,暗中表露了于成龙当时的心迹,他已过不惑之年,而迟迟未能出仕,不满现状,心中所学无处施展,心中苦闷无法释怀。有心报效朝廷,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心中不免一阵悲悯,埋怨命运的捉弄。好在清朝政府人才匮乏,破例大量启用前朝遗臣和举子们入朝为官。
一日,康亲王杰书心急如焚的来到顺治皇帝的御书房,此刻顺治帝正在御书房里批阅奏章,正好三阿哥玄烨也在,玄烨正在顺治帝身边跟着他学习审阅奏章。
面对着顺治帝,康亲王忧心忡忡的道:“启奏皇上,臣刚刚从吏部得知,我朝现在正处于人才匮乏的高度紧张阶段,各州县都缺乏上任官员,而我朝刚入关不久,科举尚未开启,臣不知从何选取,特来禀奏皇上,请皇上定夺。”
顺治帝似乎胸有成竹,便将这个机会留给了小阿哥玄烨,顺治帝摸了摸玄烨的脑勺,有意考问道:“皇儿啊,你说该怎么办?你给皇阿玛出个主意吧!”
玄烨不加思索道:“皇阿玛,儿臣倒觉得可以启用前朝的遗臣和有功名在身的举人进士入我朝为官。”
顺治帝困惑道:“可是他们都是汉人啊,而且是前朝的遗臣,难道不怕他们起来反清嘛?”
小阿哥玄烨,笑了笑道:“皇阿玛,儿臣倒以为可以用,我满清最终入主中原也全赖于汉人的支持,没有汉人就凭我们满族的八旗子弟很难在中原立足,所以,我们不但要用汉人,还要重用,要满汉平等,给予他们重任,由此一来,我大清便可趁此笼络天下人心,何愁我大清不兴,再说了,大清现在科举未开也确实没有可靠的人才充任地方官员。”
顺治帝听完玄烨的这番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深感欣慰的道:“没有想到朕的皇儿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比朝中的有些大臣都更有胸襟和气魄,将来必有帝王之才。”
顺治帝看了看旁边的康亲王杰书,笑着示意道:“康王啊,就按照玄烨的意思办吧,就目前来看,也只能这样了。”
康亲王也随即逢迎道:“我看此法可行,没想到小阿哥既然是一位旷世奇才,年龄这么小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必是国之栋梁。”
小玄烨倒也自谦,连连道:“皇兄,你就别再夸奖我了,我只是代皇阿玛说了他想说的话,这也是皇阿玛的意思。”
康亲王笑了,道:“臣告退,臣这就去张贴告示,昭告天下!”
负责召集前朝举子们入朝选官的提议执行人正是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主持的,杰书是礼亲王代善孙,祜塞第三子,康熙皇帝玄烨的堂兄。顺治十六年(1649),次兄精济离世,爱新觉罗·杰书袭爵封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加封号为康郡王。顺治十六年(1659),因其伯父巽亲王满达海被追论前罪,最终被追夺谥法及碑文,降爵为贝勒。满达海之子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为贝勒,礼亲王一系的爵位由杰书承袭为康亲王。康熙初、中期将领,正白旗督统,奉命大将军,平定耿精忠叛乱,逐郑经回台湾。康熙三十六年(1697)卒,谥号“良”。杰书在清朝诸亲王当中,算是贤王之一,深的康熙皇帝信任。
于成龙来到京城谋官,遇上杰书也算是人和了。
于成龙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春天,来到京城参加选官的。从他的资历来看,早在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就获得了副榜贡生的功名。
于成龙是从老家山西省永宁州千里迢迢来到北京选官的,在古代做官的途径,无外乎就三种: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种是拿钱捐官也就是买官;还有一种当然就是那些出生官宦世家的世家子弟通过家族势力获得。以于成龙当时的情况来看,后面两种基本上都是不具备的,唯一的一种就是靠自己的实力考得一官半职。于成龙在永宁老家闲暇多年,在心里早就按耐不住了。
于成龙对于选官一事,他的看法是,“亲者不以为亲,友者不以为友,行李萧条,自觉面目可憎。”只能再留在北京城,继续等待。
于成龙要想获得官职,从现实的角度讲,没有贵人相助,亲友相协,恐怕会很艰难。在北京城于成龙也不乏大量的亲朋好友,于成龙的这些朋友到真是一些古道热肠的患难之交,他们纷纷书信盛情邀请于成龙来京。有的答应在京城给他提供食宿,有的则同意给他疏通关系、办理手续等等。
于成龙在前朝虽然有举人功名,但是作为举人文化层次也不算高,所以说选择的官职大小非常的有限,而且作为汉人清廷从大局的角度讲,肯定是不会一下子授予多大官职的。作为“副贡”的于成龙,从明清两代的做官底线上看,完全能够胜任州府的副职和县府的正职。从于成龙的族别上,举人功名上看,他也只能是从六品以下的官职做起。由于于成龙在竞选官员的考试当中,成绩突出,而有了做州县官正职的资格。
清朝吏部当时在任命官员上,也开始与考生们玩起了游戏,这个游戏就是抓阄。吏部将相关职缺写在纸条上捏成纸团最后放进密封的桶里,选官的士子们只能是完全靠运气了。是做州官,还是县令,决定权完全在自己的手上。如果运气好,可能会抓到好去处,如果运气不好,将会是一些贫穷落后的州县。
于成龙的运气当然不会是最好的那个,相反却成了最差的那个。他抽到的正是广西省柳州市罗城县的知县。知县在明清官吏制度上已经是正七品了,从清朝的九品十八级的官级上看已经很不错了。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比一县之长的权力还要大,管理一个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一切大权。在县域内,应该说县令的权力最大,可谓大权在握。
罗城县在清初时期,基本上算是蛮荒之地,经济落后,人烟稀少,人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均没有保障,去那样的地方做县令,跟发配、流放也差不多。这些亲友原本以为可以沾沾于成龙的光,顺势攀爬,从中获利。没有想到的是于成龙竟然运气这么背,抽到了罗城县令一职。亲友们妄想走捷径的念头也渐渐都打消了。
二、罗城赴任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这一年于成龙已经是四十四岁的中年人了。于成龙不顾家人的反对,亲朋好友的极力阻拦,不惜抛妻弃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毅然决然的接受满清朝廷的委任,到遥远蛮荒之地广西省罗城县为知县。
于成龙的这一决定,让他背负着多大的压力和痛苦,家人不能原谅他,亲戚、朋友对他失望,天下人更不能体谅他的苦衷,都说他投靠满人,为蛮夷人效力,是汉奸,是汉人的耻辱。
这些都让于成龙的心里难以承受,如同身在风口浪尖上,每天承受着良心的煎熬。尽管如此,但是天下还是汉人占绝大多数,虽说是满人得了天下,只要能为百姓谋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谁做皇帝都是一样的,无论满汉回蒙,对于这点于成龙还是知道的。
这一时期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是英明神武之君王,是难得的好皇帝,于成龙当然愿意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