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孟子传
448900000144

第144章 屺观海 黄河垂钓(4)

归途上,依然是孟子与万章同车,公孙丑驾御。孟子又恢复了他原有的性格,活泼、乐观、健谈,一路上与两个得意弟子有说有笑,有答有辩,不仅像个青年,而且颇有些孩子气。公孙丑见夫子的兴致很浓,也不再像先前那么拘束了,不仅敢于说长道短,而且还敢与夫子争辩。他评论道:“夫子之道,确乎是既高且好,但却高得令人望而生畏,不敢举足攀登。为何不使其变成有希望达到光辉之极顶而令人每日努力攀登呢?”

孟子解释说:“高明之工匠不因拙笨的徒弟而改变或废弃规矩,羿也不因拙劣之射手而变更其拉弓的标准。君子教人,如射手引而不发,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立于正路,有为者便跟随而来。”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曾说道:‘何不归回祖国呢?我那些弟子们,他们志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为何思念鲁之狂放弟子呢?”

孟子答道:“孔子说过,‘得不到中行之士,与之交游,那只好结识狂放者与狷介之士吧。狂放者向前进取,狷介之士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中行之士吗?不得已而求其次呀。”

“请问,怎样的人方称狂放之士呢?”

“如琴张、曾皙、牧皮之类,即孔子所谓狂放之士。”

“为何说他们是狂放之士呢?”

“他们志大而言夸,嘴不离‘古之人,古之人呀’,但考察其行为,却不能与言语相吻。倘连这种狂放之士亦不得交游,则与不屑于做坏事者交友,这便是狷介之士,这自是又次一等。孔子说:‘经我门而不进我室者,我并不觉得遗憾,因为这都是些好好先生。好好先生者,贼害道德之人也。’”

“何谓好好先生呢?”

“好好先生批评狂放者说:‘为何这般志大而言行竟不能相互照应,却又说古之人,古之人呢?’又批评狷介之士说:‘为何要这样落落寡合呢?生于此世,为此世做事,只要过得去就行了。’这些四方讨好,八面玲珑者,便是好好先生。”

“全乡人皆称其为老好人,他自己也到处表现出是个老好人的样子,孔子竟视其为贼害道德者,请问这是为何?”

“这种人,欲指摘却又举不出其大错,欲责骂却又不可责骂,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似乎也忠诚老实,行为仿佛也方正廉洁,自以为是,众皆悦之,但却完全违背尧舜之道,故曰其为贼害道德者。孔子说过,厌恶那种外貌相似而内容全非的东西:厌恶狗尾巴草,恐其乱禾苗;厌恶不正当的才智,恐其乱义,厌恶夸夸其谈,恐其乱信实;厌恶郑国的音乐,恐其乱雅乐;厌恶紫色,恐其乱朱红;厌恶好好先生,恐其乱德。君子使万物反其正道而已。正道不被歪曲,百姓则必兴奋积极;百姓兴奋积极,则无邪恶。”

孟子考虑问题,总是以“百姓”为出发点。

孟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在隔靴搔痒,但细细品味起来,却是在居高临下地从理性上进行指导。

回临淄不久,孟子又抓紧离齐前的这段时间,带领万章、公孙丑等部分弟子去拜谒黄河。

黄河,华夏的母亲,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发源于西北之雍州,历经九曲十八弯,从齐国入海,孟子居齐三十年,竟未拜谒过黄河,作为黄帝的子孙,这应该说是最大的不忠、不孝。

桃红三月,一行三五辆马车出了临淄城,向北而去。一路上和风徐徐,马蹄嗒嗒,草木青青,红花艳艳,当天便过了小清河,第二天傍晚来到了黄河边。第三天,当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孟子师徒登上了黄河大堤。啊,黄河,她的胸怀是那样的宽广,她的规模是那样的宏伟,她的场面是那样的壮阔,她的气势是那样的磅礴。她像腾云的巨龙,下山的猛虎,睡醒的雄狮。她是那样的任性,那样的放荡,那样的肆无忌惮。她怒吼着,汹涌着,奔腾着,无私,无畏,无情,摧枯拉朽,一往无前,奔向大海……

正当桃花春风季节,河里的冰凌小如锅盆,大胜屋宇,在河床里拥挤,碰撞,翻滚,撕斗,奔跑,像沸锅里的水饺,似冲下山林的猛兽。

孟子庄严肃穆,作揖躬身,向着黄河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在忏悔自己的不恭、不敬、不忠、不孝。拜过之后,率弟子们沿河堤漫步,观赏大河的雄姿伟势。不知行了多久,面前出现了一片硕大的湖泊,湖泊与黄河通连,虽是天然形成,但却起到了调节黄河水量的作用——汛期河水流进湖里储存,枯水季节则又返回河中。湖泊中盛产鱼虾和莲藕,湖边则是茂密的芦苇,眼下旧苇收尽,新苇刚萌发出鲜嫩的笋芽来。湖泊周围土地肥沃,旱天农民则以库水灌田。岸边尽是杨柳,间或点缀着几株桃树,正当杨柳吐翠、桃花盛开的季节,真乃万绿丛中一点红,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湖岸并不规则,多有陆地伸进水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三面环水的半岛,正是垂钓的理想去处。接受了莱夷观海的教训,孟子带来了钓竿和诱饵,选择了一处小岛,将诱饵甩进湖里,弟子们众星拱月般地将孟子围于中心,背依垂柳,面对桃红,谈天说地,等候贪嘴的鱼儿上钩。过了约有一顿饭的工夫,有弟子发现,鱼竿变弯,且在不断地颤动,很显然,水中正有上钩的鱼在挣扎。急忙拔出来一看,果然是一条满大的红鲤鱼,一弟子将红鲤鱼捧于手中,另一个则手忙脚乱地摘那挂在嘴里的鱼钩。正当这时,有弟子发现,这鱼与众不同,腮额上有三五个焦点。孟子断定,这尾鲤鱼是刚从黄河上游返回来的,往返疲惫不堪,正在这湖中休息,不意为生存而竟然丧命,岂不可怜。弟子们听了都感新奇,异口同声地问夫子:何以知这鱼是刚从黄河上游返回来的呢?孟子给大家讲了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黄河两岸多桃林,尤其是桃林之寨一带,每当仲春三月,滨水桃花纷纷飘落,似红霞拂面,若红雨万点,落于水,映于潮,滚滚滔滔,向东而逝。水中鲤鱼成群结队,或红或黑,或大或小,千头钻动,万脊腾跃,挨挨挤挤,跌跌撞撞,冲波搏浪,争先恐后,逆桃花春汛而上,搏滚滚激流而前,昼夜不停,风雨无阻,直至龙门山下。龙门山悬瀑千丈,从青空垂挂下来,像一匹平滑的素练,随风飘摆,柔软,细腻,闪光而绉缬,待触到犬牙交错的山岩,便被撕成千丝万缕,像飘散的白发,浮动的马尾云丝。飞瀑从万丈高崖上跌落下来,摔成了尘雾与水沫,顷刻聚成湍湍激流,团团旋涡,一起拥挤着向前奔泻,像千万只冲出牢笼的猛虎和雄狮,咆哮着,张牙舞爪,声若雷鸣,仿佛要毁灭或吞噬这整个世界……然而,这一群群大小不等的、色泽不一的鲤鱼,却毫不畏惧,毫不示弱,争先恐后地向龙门山飞腾而上。一条大红鲤鱼,躬身弯腰,骤然跃起,仿佛生了翅翼,犹若闪电流星一般,凌空直上,几乎到达龙门山缺口河水倾泻的地方,然而终因力量不及,跌落水中,被滚滚激流冲了下来。后边的那些并不因此而胆怯,而却步,依旧勇往直前,一条,二条,三条,四条……腾空跃起,俯冲跌下,幸运者跌于洪涛,随波而去,可怜者跌于岸边或山岩之上,几经翻腾,便一命呜呼了。忽有一道红光腾上龙门山口,擦着耀眼的激流飞瀑而上,摇山撼岳一声霹雳,雷光电火烧在鱼尾上,那鱼陡然变作一条长龙,舞爪张牙,吱吱鸣吟,空而立,四周氤云氲气缭绕,须臾飞身向下,向龙门山点点头,倏而调转身躯,径向东方飞腾而去。河中之鱼,仍旧穿梭般的不住腾跃,跳上龙门的都如前状,化龙而去,但为数寥寥,百不及一。跳不上的便首尾相衔,簇拥着向下流游去,细看那鱼的额上,都有焦点,大约是从高空跌落下来摔伤的。

这个故事看似平常,但却耐人寻味。鲤鱼因跳上龙门而化龙升天,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孟子也许在以此激励弟子们奋发图强,勇敢腾跃,能跳上龙门之鲤毕竟“为数寥寥,百不及一”,孟子也许在告诫弟子们切莫贪欲太大,不要做那不切实际的幻梦,而要干点实实在在的事业。也许二者兼而有之,让弟子们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