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1
4584400000017

第17章 文学之星(4)

(1877~1949)保加利亚作家。1877年7月18日生于巴依洛沃村,1949年12月3日死于索非亚。他出身在富裕中农的家庭。中学时参加学生运动,加入“瓦西尔·列夫斯基”进步文艺小组,并开始文学创作。不久因辍学在故乡当教师。1902~1903年创办抨击资产阶级的刊物《乡村论坛》。后担任幽默杂志《保加利亚人》和儿童刊物《快活人》的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应征入伍。成为政府军刊物的军事记者。1926~1944年任“伊凡·伐佐夫”博物馆馆长。保加利亚解放后任儿童读物编辑。

埃林·彼林写有诗歌、杂文、小说和儿童读物等作品。其中有名的是第一次大战前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土地》。第一次大战后,埃林—彼林因脱离农村和劳动人民,偏离了现实主义的轨道,未能创造出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作品。

埃林·彼林的作品主要以90年代以后的农村生活为题材。他前期的优秀作品无情鞭挞了压榨农民的富农、高利贷者、税吏和宪兵。他的正面人物是备受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濒于破产的小生产者和热爱人民的乡村教师。他善于摄取生活中的典型片断,用极其简练而集中的手法描写人物和事件。他的语言优美、生动、诙谐。对民间风俗和田园景色擅长作独到的描写。因而他的作品别具风格,散发出浓郁的保加利亚农村的乡土气味。

埃林—彼林的短篇代表作有《天灾》(1901)、《在另一个世界里》(1901)、《安得列什科》(1903)、《未收的麦田》、《罪行》(1904)等。《在另一个世界里》借写贫苦老农马特柯死后幸入“天国”的见闻和感受,反衬出充斥税史、高利贷者的人间世界的黑暗。作品对比鲜明,饱含讽刺意味,传神地描写了破产农民的心态。《天灾》中一个进步教师在农村青年的支持下,经过一番斗争,填塞了一口名为禳灾赐福、实则传播疾病的死水井。小说揭露了神甫诈骗乡民的伪善嘴脸,描写天灾人祸及教师的斗争都较真切感人。《安得列什科》写一个法庭执事去农村惩办“漏税者”,反遭青年农民安得列什科作弄与惩罚的故事。小说通过一番看似幽默轻松的对话,谴责了资产阶级政府的搜刮政策,表现了一场严肃的阶级较量,歌颂了农民群众的阶级友爱与沉着机智的斗争精神。作品笔调诙谐,对话生动,两个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跃然纸上。《未收的麦田》则以沉郁的笔触描写青年农妇拉扎琳卡对凌辱、迫压她一家的统治者所进行的沉默无言而又坚强不屈的反抗。《罪行》中,这种反抗采取了激烈的形式:青年农民利波愤怒杀死夺走他幸福的财主。但这种反抗只是单枪匹马的斗争而已。

中篇《格拉克一家》(1911)和《土地》(1912)描写了19世纪末保加利亚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封建宗法制解体的过程。格拉克的长子鲍让用狡黠的手段窃取了老父多年积攒的金币,导致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作品对家庭纠纷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十分细致入微。《土地》中兄弟反目更达到了骨肉相残的地步:叶尼奥为夺占一小块土地竟暗杀了自己的兄长。两部小说都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手段的卑鄙野蛮,谴责了新生资产者的道德沦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夸齐莫多

(1901~1968)意大利诗人。出生于西西里岛的锡腊库扎城的铁路职员家庭。曾入罗马工学院学习,后改学文学。1928年开始诗歌创作。193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水与土》,获得声誉。1939年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任意大利文学教授。他诗歌是典型的“隐逸派”诗歌,如《水与土》、《消逝的笛音》(1932)、《瞬息间是夜晚》(1942)这些诗歌沉浸于自我感受,流露出哀伤、失望的情调,同时又表达了法西斯统治时期中、小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渴求,对乡土和人民的热爱。他在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抛弃了个人情感,创作出“社会诗歌”。如《日复一日》(1947)、《生活不是梦》(1949)等。他除诗歌创作外,还著有文学、电影、绘画、戏剧论文集,先后翻译了荷马、维吉尔、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莫里哀、裴多菲等人的作品。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法捷耶夫(1901~1956)苏联俄罗斯作家。出身于职业革命家家庭。1908年全家迁往远东。在南乌苏里边区度过青少年时代。1912~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期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加入共产党,1919年由党组织派往苏昌游击队工作。1921~1924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1926年在克拉斯诺达尔及顿河罗斯托夫做党的工作,1926年底到莫斯科,成为职业作家。1926~1932年任“拉普”领导人,后任苏作协组织委员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团成员(从1934年起)、作协书记(1939~1944)、作协总书记兼作协主席(1946~1954),作协书记处书记(1954~1956)等职,并兼任许多报刊杂志的编委。战后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56年自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毁灭》(1927)、《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29~1940,计划写6部,完成4部)、《青年近卫军》(1945~1951)。

王任叔

笔名巴人、赵冷、屈轶、碧珊。1901年日诞生于浙江奉化。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1926年9月到广州,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处秘书。次年回宁波,任中学教员,并潜心从事文学创作。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到汉口,任《新民报》编辑和中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上海从事救亡活动和写作,编辑《译报》、《民族公论》等报刊,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1941年去印度尼西亚,从事抗日活动和开展华侨统战工作。1947年10月回到香港,不久进入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艺报》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等职。1953年对旧作《文学读本》作大幅度修订,改名《文学论稿》。1957年在《新港》杂志发表短文《论人情》,于1960年被受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被遣回原籍。1972年7月25日含恨离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监狱》、《破屋》、《在没落中》、《殉》,中篇小说《阿贵流浪记》、《证章》,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等。

1901年文学作品

丹麦作家赫尔曼·邦(1858~1912)发表小说《灰屋》和《白屋》。

奥托·尤利乌斯·比尔鲍姆(1865~1916)诗集《爱情迷宫》出版。

荷兰小说家路易斯·库佩勒斯(1863~1923)发表小说《巴贝尔》。

奥托·恩斯特发表教育喜剧《教育家弗拉赫斯曼》。

弗伦森发表小说《约恩·乌尔》(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

西班牙作家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1843~1920)发表剧本《伊莱克特拉》。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发表剧本《坎道勒斯王》。

德国文学艺术家赫尔曼·格林(1828年生)去世。主要著作《米歇尔·安吉洛的生活》,《歌德》,《荷马的伊利昂纪》。

德国作家汉斯·冯·贡彭贝格(1866~1928)发表《德国诗人和骏马》(讽刺滑稽作品,根据卡巴莱《11个死刑执刑官》写成)。

德国剧作家格·豪普特曼的历史剧《可怜的亨利希》问世。

霍夫曼斯塔尔出版书信集(1890年以来的书信)。

德国作家阿尔诺·霍尔茨的社会文学讽刺作品《白铁工》问世(1924年增订)。

德国女作家里卡达·胡赫出版小说《从胜利巷出来》(生活素描)。

法国诗人弗朗西斯·亚默(1868~1938)发表小说《阿尔梅达》。

英国小说家吉卜林发表取材印度的长篇小说《吉姆》。

隆斯发表《我的绿皮书》(叙述狩猎与动物故事),《我的金皮书》(诗)。

托马斯·曼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小说描写德国吕贝克城一个家庭的故事)。

德国作家威廉·迈耶·弗尔斯特(1862~1934)发表剧本《古海德尔堡》(由189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卡尔·海因里希》改编而成)。

英国爱尔兰小说家乔治·穆尔(1853~1933)发表小说《人世间之爱与神之爱》2部,1898年起出版。

美国作家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发表自然主义小说三部曲《章鱼》。

格奥尔格·冯·奥姆普泰达(1863~1931)发表长篇小说三部曲《1900年前后的德国贵族》(1897年开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