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说家夏尔·路易斯·菲利普(1874~1909)发表小说《蒙帕纳斯的蒲蒲》。
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施尼茨勒发表剧本《柏蕾奈西的面纱》和中篇小说《古斯特少尉》。
英国戏剧家肖伯纳的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问世。
瑞士青年女作家约翰娜·施皮里(1827年生)去世。
托尔斯泰的著作被译成德语(至1911年)。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耶稣受难剧《复活节》和婚姻戏剧《死的舞蹈》问世。
印度作家泰戈尔发表小说《沉船》。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三姊妹》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公演。
菲比希发表长篇小说《面包》。
魏德金德发表剧本《凯特侯爵》。
英国作家威尔斯的幻想小说《月球上的第一个人》出版。
丹麦作家古斯塔夫·维德(1858~1914)发表剧本《性爱》和《女性》。
瑞士作家恩斯特·察恩(1867~1949)发表长篇小说《圣像》。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诗集《银弦》出版。
恩斯特·冯·沃尔措根(1855~1934)的讽刺短剧《于伯布雷特尔》在柏林上演;《11个死刑执刑官》(和弗朗克·魏德金德等作家共同创作)在慕尼黑上演。
法捷耶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那夫(1901~1956),是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1901年12月24日,法捷耶夫出生在加里宁州基姆拉市的一个助理医生家庭。父母都是革命者,他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法捷耶夫到海参崴商业学校读书,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姑母一家来往密切。他的几位表兄都是当时著名的共产党员。不久他又结识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共产党领导人拉佐。这一切对作家未来的生活道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年,17岁的法捷耶夫就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1919~1921年,他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同白匪高尔察克以及日本侵略军英勇作战。1921年,法捷耶夫以远东边区代表身分出席全俄第十次党代表大会,见到革命导师列宁。大会期间,他曾参加镇压喀朗施塔德反革命叛乱并在战斗中负伤。同年秋天,法捷耶夫复员进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后,他受党的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等地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法捷耶夫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活动,曾担任过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通称“拉普”)、全苏作家协会的主要领导工作。
法捷耶夫从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他说过:“作为一个作家,我们的诞生应该归功于这个时代。我来自民间,认识了人民的优秀品质。在三年的时间(指国内战争)内,我跟他们一起走过几千公里的路程,和他们同盖一件军大衣睡觉,共同用一个军用饭盒吃饭。”作家早期的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等,正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把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泛滥》写了十月革命初布尔什维克聂烈京领导一个山村的革命斗争。《逆流》通过描写布尔什维克谢列兹尼奥夫在反对日本干涉军的战争中帮助一个团队克服反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经过,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是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中最早表现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两部作品,尽管共产党人的形象写得还不够鲜明、丰满。
法捷耶夫早期创作的重要成就是他的长篇小说《毁灭》。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战争的壮丽画面:共产党员莱奋生率领一支仅有一百五十人组成的红军游击队,同凶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尔察克展开了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在面临全军毁灭的情况下,由于幸存的十九名红军战士临危不惧,继续战斗,终于杀出了重围。小说精心刻画了无产阶级的先进典型——共产党员莱奋生的光辉形象,比较成功地表现了党的领导作用。此外,小说还描写了莫罗兹卡、美杰里察等各阶层人物,表现出他们在革命洪流中的锻炼、成长。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美契克,他虽身在革命队伍中,但一切“只为了自己”,到决定性考验时竟然出卖自己部队。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成功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反动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在艺术上,长篇较好地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正反两方面的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且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给予这部小说以高度评价,指出:“《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0年代,法捷耶夫同时着手创作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和《黑色冶金业》。前者是写苏联一个曾经处于不开化的落后氏族,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后者是写30年代苏联工业战线的斗争。这两部作品因作者逝世未能写完。
1941年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爆发后,法捷耶夫响应党的号召,到了前线。战争的头几年,他发表了一系列充满战斗激情的政论文章和特写作品,无情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残,热情歌颂苏联军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1944年,他发表了特写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集中描写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为捍卫社会主义祖国同希特勒匪帮进行的顽强斗争。
十九四五年,卫国战争刚刚结束,法捷耶夫便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51年,他又虚心接受党和读者的意见,对小说作了严肃认真的修改。法捷耶夫自己说过:“我是怀着深刻的爱来写克拉斯诺顿的英雄们的,我为这部小说耗费了许多心血”。的确,无论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讲,《青年近卫军》都是战后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了“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业绩,反映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领导的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进发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希特勒法西斯极端残忍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小说首先描写了1942年七月德国侵略者占领克拉斯诺顿后的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暴行,他们一次就活埋了六十余名矿工。但是,在白色恐怖下,英雄的克拉斯诺顿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抵抗和斗争。作者着重刻画奥列格·柯舍沃伊等五个主要英雄形象,突出表现苏联革命青年的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地下党领导下,团结广大青年群众,成立了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发誓“要毫不宽恕地为被破坏的城市和乡村,为我们人民的血,为矿工英雄的死难复仇”。他们机智、灵活地同法西斯禽兽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使敌人不断遭到沉重打击。但是在克拉斯诺顿解放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多数成员被捕,最后壮烈牺牲。小说的故事以“青年近卫军”战士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的壮烈牺牲结束。作者通过对卫国战争中的真实历史事件的描写,为克拉斯诺顿的青年英雄们树立了一座丰碑。另外,小说还成功地塑造了老一辈布尔什维克普罗庆柯和刘季柯夫的形象,表现了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近卫军”斗争的灵魂和他们全部崇高道德的源泉。在艺术手法上,《青年近卫军》成功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再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复杂和重大牺牲的过程,又给人以无穷的鼓舞力量。在塑造人物时,作者善于把全部主要形象安排在广阔的卫国战争历史背景上和错综复杂的对敌斗争环境中,同时,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因而人物性格特别鲜明,个个栩栩如生。小说还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使主题思想表现得既突出又丰满。
法捷耶夫还是苏联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苏共第十八、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他均被选为中央委员,从1939年起,一直担任苏联作协总书记和主席。法捷耶夫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亲自率领苏联文化代表团来我国访问。他的主要作品,如《毁灭》早在1931年由鲁迅先生译成中文出版,《青年近卫军》也在全国解放前就被译成中文大量出版,一直深受我国广大读者喜爱。1956年,法捷耶夫在莫斯科自杀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