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03

第3章 世界历程(3)

顶住美国的压力,对以色列实行全面的武器禁运。1973年9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访问。1974年又带病出访苏联。同年4月1日突然病逝。蓬皮杜长期追随戴高乐,作为戴高乐主义的继承人,在其任内基本保持了其前任内外政策的连续性。认为第五共和国总统的仲裁作用即裁判,国家的根本责任属于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共和国总统应该为法国规定不同部门的任务。在经济上,认为法国经济的主导思想是实现法国的工业化,以此作为法国强大的必要条件。在欧洲政策上,重申法国决心同西欧各国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和苏联的欧洲。在对外政策上,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决心要他国尊重法国独立,决心使法国拥有独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重视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创导召开了首届法非首脑会议。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它已经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于1935年10月与克洛德·卡乌尔结婚,未生育,领养一子。在业余生活中爱好文学,并出版过几本文学作品。对法国诗歌有很深的造诣。喜欢音乐、雕刻、绘画。曾经获得法国荣誉大十字勋章。其主要著作有《论布列塔尼克斯》(1944年)、《现代法国的起点》(1947年)、《安德烈·马尔罗小说选编》(1955年)、《法国诗选》(1961年)。此外还写了一部《回忆录》,其夫人迄今仍未同意出版。

契尔年科

(1911~1985)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4年4月一1985年3月在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4年2月~1985年3月在任。1911年9月24日生于俄罗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新村区大捷西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俄罗斯人。1929~1933年先后任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长、边防军某部党组书记、党的区委部长等职。1931年加入联共(布)。1933年复员回乡。1933~1945年先后任新村区党委和乌雅尔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的教育之家主任,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等职。1945年毕业于苏共中央高级党校。1945~1946年先后任奔萨州党委书记、摩尔达维亚党中央宣传部长。1953年毕业于基什涅夫师范学院。1955年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1956当选为摩尔达维亚党中央委员。1956~1960年任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处长。1960~196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秘书处主任。1965年7月~1976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主管党中央领导人的内务、行政、文书和安全等工作。1966年8月起连续当选为第七至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1966年4月~1971年4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71年4月苏共二十四大起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76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并兼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1977年10月一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8年11月一1984年2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1984年2月13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4年4月11日在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契尔年科在50年代初结识勃列日涅夫,受到勃列日涅夫的赏识。安德罗波夫逝世后,契尔年科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已73岁高龄,成了十月革命以后就任苏共最高领导职务年龄最高的人。契尔年科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要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高效率地发展国家经济;捐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他要求经济干部要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大胆地进行探索。强调要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尽快地将科学技术成就运用到生产中去。执行期间,除继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外,其他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展开。关于苏联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起点论”,认为“苏联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指出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把完善发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基本方针。由于长期从事党务和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在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工作和经济工作方面要始终如一地遵循列宁主义的原则。重视抓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大力呼吁要杜绝资产阶级文化的渗入,主张对中小学的教育进行改革。在对外关系方面,认为国际形势的特点是战争危险急剧增强,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双方政治方针对抗空前紧张,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持强硬态度,主张同东欧国家全面发展关系,加强团结合作。强调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是重要的,但两国关系没有出现更积极的进展。主要著作有:《创造性发展党和国家工作作风的一些问题》、《党和国家机关工作问题》、《契尔年科讲话和文章选集》等。曾于1976、1981、1984年三次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85年3月10日逝世。

日夫科夫

(1911~1998)托多尔·赫里斯托夫·日夫科夫,保加利亚国务委员会主席,1971年7月~1989年11月在任。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1954~1989年11月在任;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1962年11月一1971年7月在任;1911年9月7日生于索非亚州普拉维茨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8岁开始劳动生涯,当过印刷工人。1929年底加入保加利亚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初当选为共青团基层组织的书记。1932年夏加入保加利亚共产党,同年底当选为印刷厂的党组织书记和索非亚市第二区委员会委员。1934年当选为保加利亚共产党索非亚市第三区委员会书记和索非亚州委员会委员。1941年以后积极参加索非亚地区党组织领导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1941年任尤其布纳尔区委书记。1943年10月被派往鲍泰夫格勒地区组织和领导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游击活动。1944年8月任以索非亚为活动中心的第一作战区副司令,直接参加“恰夫达尔”游击大队的指挥工作。在1944年保加利亚“九·九”人民起义中,指挥攻打国防部。起义胜利后,负责组建索非亚市人民警察部队。1944年底当选为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索非亚大区委员会第三书记,负责组织工作。1945年8月当选为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候补委员,1948年起为中央委员。1948~1949年任保加利亚共产党索非亚市委第一书记兼保加利亚祖国阵线索非亚市委员会主席和索非亚市人民委员会主席。1950年1月当选为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书记,先后兼任索非亚市委书记和索非亚州委书记。1950年底当选为保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1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2月一1989年11月一直任保共中央第一书记或总书记。1956年在保共中央四月全会上主持批判原保共总书记契尔文科夫“个人迷信”的错误。1962年11月~1971年7月任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根据1971年通过的保加利亚新宪法设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后,1971年7月~1989年11月任保加利亚国务委员会主席。1989年保加利亚政局发生剧变,11月日夫科夫被解除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职务,同年12月被开除出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保加利亚共产党。1990年春被拘捕、关押,同年7月后改为软禁。1991年2月下旬开始被审讯,其罪名是“利用特权谋私利”。日夫科夫在法庭上辨称自己“没有对人民犯罪”,对其进行的指控是“谎言”。审讯进行两个多月后宣布“无限期中断”。著有《日夫科夫选集》(1—35卷)等。1998年因病逝世。1987年5月访问中国。

克赖斯基

(1911~1990)布鲁诺·克赖斯基,奥地利总理,1970--1983在任。1911年1月22日生于维也纳一犹太工厂主家庭。1926年上中学时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工人青年”,并成为这一青年组织的教育部主任。中学毕业后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国民经济学,后获法学博土学位。1934年2月参与了维也纳社会党工人起义。1935年因系社会党青年组织的领导人而被捕。1936年在“社会党人审判案”中被判处“叛国罪”。同年5月获释,前后被监禁22个月。1937年继续入学深造,1938年通过国家考试。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再度被捕。获释后流亡瑞典,参加反法西斯抵抗组织,并任该组织的报纸编辑。参与并组织奥地利流亡者从事政治活动。曾任斯德哥尔摩供销合作社研究室主任。二次大战期间得到瑞典政府的信任。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受瑞典政府的委托参与组织对奥地利的救援工作。1946年协助建立奥地利驻瑞典外交代办处,为奥地利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建交做准备。同年任奥地利驻瑞典公使馆一等秘书。1919年在总统府经济政策研究室工作。1951~1953年任总统府办公室副主任和奥地利总统柯尔纳的政治顾问。1953~1959年任总统府外交事务国务秘书。1955年作为奥地利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关于签订“国家条约”(即对奥和约的谈判,并提出请苏联作为中立国奥地利的保证人。1956年先后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奥地利社会党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成员。1959年当选为奥地利社会党副主席。1959~1966年任奥地利外交部长。1963年起还兼任奥地利先进科学探索研究所副所长、维也纳发展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特奥多尔科尔纳科学与艺术促进基金会副主席。1966年任下奥地利州社会党主席。1967年当选为奥地利社会党主席。1970年任奥地利政府总理。任职期间,对内采取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对外奉行和平中立政策,致力于东西方之间的政治和军事缓和。1976年11月当选为社会党国际副主席。1983年辞去总理职务。同年10月辞去党的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1987年因对奥地利社会党同人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不满而放弃名誉主席职务。主张奥地利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一种“通过党夺取政权即可完成的社会改革”,而是“一个通向更公正的社会形态的持久过程”,称奥地利社会党人的目标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实现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1990年7月17日于维也纳逝世。著有《我们生活的时代》、《挑战》等。

克立

(1911~1995)克立·巴莫,泰王国政府总理,1975年3月~1976年4月在任。泰国社会行动党主席。1911年4月20日生于信武里府一个王族家庭。其曾祖父是泰国国王拉玛二世的儿子,其父堪洛亲王曾任泰国第一任警察总监,其兄社尼曾任总理。毕业于曼谷玫瑰学校和英国牛津大学女王学院,获政治、哲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回国后曾在财政部税务厅和暹罗商业银行任职。1941年泰法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前线服役。从1942年起在法政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讲授经济学十余年。1946年起多次当选国民议会议员、下议员。曾是进步党领袖,不久加入民主党,任秘书长。1947年11月政变后,出任宽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48年4月~1949年1月任銮披汶政府商业部副部长。脱离民主党后,于1950年创办泰文《沙炎叻报》。1973年12月~1974年10月任全国立法议会议长。1974年7月组建社会行动党,任主席。1977年12月任新宣传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78年2月当选泰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首任《沙炎叻报》报业有限公司、威越植物油实业有限公司、薄湄帕旺房地产有限公司、威戌(百事可乐汽水)有限公司、茵他拉大酒店的董事长以及曼谷商业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2月宣布将于同年4月20日辞去社行党主席职务。任总理期间,主张实行民主制度,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友好。1975年6月曾以总理身分访问中国并签署泰中建交联合公报,与中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多次访问中国,会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对历史有研究,爱好艺术。当过电影演员和泰国古典哑剧演员。会弹钢琴。60年代在美国电影《丑陋的美国人》中饰演过一个国家总理的角色。著作有长篇小说《四个朝代》等作品。1995年10月9日去世。

铃木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