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1
4610300000004

第4章 世界历程(4)

(1911~)铃木善幸,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980年7月~1982年11月在任。1911年1月11日生于岩手县。1935年农林省水产讲习所毕业后从事渔业工会活动,历任全国渔业工会技术员、岩手县渔业工会水产部长、中央水产业会计划部长等。1944年应征入伍。1947年加入社会党,在渔业界支持下当选众议员,以后连续16次当选。1949年退出社会党加入自由党。1955年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为自民党后,历任该党全国组织委员会副委员长、总务会副会长等。1960年任池田内阁邮政相。1964年任佐藤内阁厚生相。1968年任党总务会长,以后至1980年10次连任,其间在1976年出任福田内阁农林相。在党内是大平内阁“大管家”。1980年6月大平首相猝逝后被选为大平派“宏池会”会长,继承该派系,并在举党一致的推举下继任自民党总裁,出任首相组阁。因出身子普通渔民家庭,且为人耿直憨厚,被称为“渔民宰相”。执政后,对内主张削减行政开支,实行合理化以重建财政,提出“摆脱依赖赤字国债体制”等目标,但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和被迫再度增发国债,目标受挫。在防卫问题上强调面对动荡严峻的国际形势,有必要调整充实最低限度的防卫力量,指出日本的防卫应由日本做出自主判断。对外关系上,主张维护日美同盟,调整日美关系,声称和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同时竭力避免经济摩擦发展成为政治问题,自1998年11月开始采取降低关税壁垒等措施。对苏主张归还北方领土,反对苏扩张政策和在北方四岛修建军事设施,同时主张同苏发展经济关系。主张发展日中友好合作关系,曾积极促进日中复交和签订日中航空协定,1979年5月访问中国时表示愿意协助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台后强调两国要“建立牢固的友好合作关系”,把协助中国经济建设作为日本“亚洲外交的支柱”。1982年8月教科书事件发生后,表示要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精神对过去的战争责任进行反省;将以诚意努力修订教科书。同年9月率日本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表示深刻反省日本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认真对待教科书问题,并在经济合作方面提出具体合作项目。同年10月首相任期届满时,鉴于难以摆脱增发赤字国债的困境和日壮大经济摩擦日趋激化,放弃下届竞选,于11于辞职。下野后任自民党最高顾问。1986年该派系“宏池会”由宫泽喜一继承。1990年引建退政界,其次子铃木俊一承袭地盘。

西伦凯维兹

(1911~1989)约瑟夫西伦凯维兹,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1979年12月~1972年3月在任;波兰部长会议主席,1947年2月~1952年12月和1954年3月~1970年12月在任。1911年4月23日生于塔尔努夫一个建筑工程师家庭。毕业于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青年时期起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加入波兰社会党。1935~1939年任波兰社会党克拉科夫区工人委员会书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炮兵军官身分上前线参加战斗,被俘后逃回克拉科夫,并在当地组织反法西斯地下斗争。1941~1945年被监禁于奥斯维辛和茅特豪森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1948年任波兰社会党中央执委会总书记。1946年任波兰民族团结政府不管部长。1947年2月~1952年12月任波兰部长会议主席。1948年12月当选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直到1971年。1952~1954年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4~1970年任再度出任部长会议主席。1957~1969年兼任部长会议经济委员会主席。1970年12月~1972年3月任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1973年起任波兰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1974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83~1989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49~1972年任争取自由民主战士同盟主席。1989年1月20日逝世。1957年4月访问中国。

阿麦尔

(1911~)皮埃尔·阿麦尔,比利时首相,1965~1966年在任。1911年生于布鲁塞尔。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列日大学任教。1946年起任列日市众议员。1950~1954年任国民教育大臣。1958年任司法大臣。1958~1960年任文化事务大臣,1960~1961年任公职大臣。1965~1966出任首相。1966~1972年任外交大臣。1973年获国务大臣荣誉称号。之后当选为参议院议长,直至1977年。1948年创建以其名字命名的弗拉芒和瓦隆两大地区社会、政治和司法问题研究中心。1958年该中心提出一份很厚的报告,建议瓦隆和弗拉芒两大地区应实行文化自治。出任外交大臣时,针对东西方冷战关系,提出“对话加威慑”理论,颇受西方政界重视。任教育大臣期间,极力主张给私人中学每位学生8030比郎的补助,提倡研究战争社会学。著有《公证人的民事责任起源和性质》及关于税法、政治经济学的书和论文。

宋双

(1911~2000)宋双,柬埔寨王国首相,1967年5~12月在任;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总理,1982年7月~1990年在任。早年留学法国,获博土学位。柬埔寨民主党创始人之一。1946~1947年任财政大臣。1949年任副首相。1950年任外交大臣。1955年4月任副首相兼经济和财政事务、计划统筹大臣。1956年9月任西哈努克内阁外交部顾问。1958年7月任西哈努克内阁副首相兼外交大臣。1961年1月任宾努内阁财政和经济国务大臣。1963年5月任柬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私人顾问。1965年5月~1966年10月任康托尔内阁副首相兼经济、财政、计划统筹大臣。1966年1月任柬埔寨国家银行行长。1967年5月任首相兼国民经济大臣。1967年9月兼首相府代表和国民经济大臣。1967年9月任柬埔寨——苏联友好全国委员会主席。1968年1~7月任宾努内阁第一副首相。1968年5~7月兼任计划大臣。1969年被封为亲王。1970年3月朗诺集团政变后,移居法国。1979年1月越南侵占柬埔寨后,在法国组织抗越力量。1979年8月回到柬泰边境,10月成立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阵线,任主席。1982年7月,该阵线与民主柬埔寨方面和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争取柬埔寨独立、中立、和平与合作民族团结阵线组成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出任总理,在柬泰边境地区开展抗越救国斗争。1990年9月,同西哈努克派、金边政权和民柬方面共同达成协议成立柬全国最高委员会,出任委员。1991年10月23日在全面政治解决柬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1993年5月领导高棉佛教自由民主党参加柬第一次全国大选,该党成为柬王国政府第三执政党。同年7月当 选为制宪 会议主席 。2000年12逝世。

奥拉比帕夏

(1839~1911.9.21)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一译阿拉比。生于下埃及宰加济格一农民家庭。13岁入伍,19岁晋中校。曾参加1875~1876年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879年参与创建以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祖国党,成为该党领袖。反对西方势力渗透,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实行议会政治等主张1882年2月入巴鲁迪内阁,任陆军大臣并获“帕夏”称号。7月英国——埃及战争爆发后,率部在亚历山大抗击英军。后被国民大会授予“埃及保卫者”称号,领导全国抗战。由于疏忽东线防御,致使英军于8月攻占苏伊士运河区。9月15日英军进入开罗后被捕,被流放锡兰(今斯里兰卡)。1901年回国。

陈漫远

(1911.12~1986.11.22)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用名陈万源。生于广西蒙山北楼村。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西梧州店员工会中共支部书记。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红1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参谋长,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中央军委第2局代理局长,晋西北军区参谋处处长,晋绥军区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绥军区参谋长,1948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1兵团参谋长,第18兵团参谋长,参与指挥太原战役。1949年5月任第18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进军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政府副主席、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农垦部副部长。1976年调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77~1981年任后勤学院院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1月22日于北京病逝。著有《从南昌起义到渡江战役》(1985)、《第二次世界大战概况》(1984)。

曹亚范

(1911-1940。4.8)又名曹青山。北京人。1928年到吉林和龙任小学教员,在当地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中共东满特委工作,在延吉、汪清等地参加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斗争。

1933年11月任中共和龙县委书记,发展中共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3月任中共东满特委秘书长,5月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2团政治委员,率部在敦化、蛟河一带进行抗日游击活动。1936年3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3师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所部从安图转战至抚松、临江一带,扩大了游击区。同年7月被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1937年春任东北抗联第1军2师师长,后率部转战长白山区,挫败日伪军多次“讨伐”。1938年8月任东北抗联第l路军1方面军指挥,率部在金川、临江、辑安(今集安)、通化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曾取得袭击集安二道阳岔和临江三岔子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4月8日在漾江(今靖宇)龙泉镇西瓮圈被叛徒杀害。

戴鸿宾

(1911.8.18~19683.28)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曾用名高新生。生于辽宁抚顺海浪寨杨木林子村,1919年迁居黑龙江汤原。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汤原反日游击队,曾任小队长、中队长。1934年8月任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总队长、率队挫败日伪军冬季“讨伐”,开辟汤原太平川抗日游击区。1936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2团团长。3月协助李兆麟指挥汤原老钱柜战斗。9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4团团长。1937年2月任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七·七”事变后,曾率第6军主力西征到海伦一带开展游击活动。1938年2月指挥所部在萝北反击日伪军“讨伐”受挫,遂退入苏联境内。1939年7月随赵尚志返回东北坚持斗争。1940年6月任东北抗联第3路军12支队支队长,率部转战在黑嫩平原。9月指挥攻克肇州丰乐镇。后离队脱党。1945年10月15口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三江军区副司令员,合江军区第5支队司令员,第3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吉林省林务局副局长、公路局局长、交通厅副厅长、林业厅经营局局长、吉林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68年3月28日于吉林市病逝。

黄骅

(1911.2,8~1943.6.30)曾用名黄金山、黄为有。生于湖北阳新凤凰乡良上村。1928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春加人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曾随部参加两次攻打长沙,后在红8军任连政治指导员、营党代表、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国剿”。1934年4月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政治指导员。参加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特科营政治委员。到陕北后,任中央教导师第2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派往晋西南组织抗日武装,后任中共晋西特委军事部部长、八路军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副支队长。1940年率部进入山乐后,任鲁西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参加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6月30日在河北新海大赵村主持冀鲁边侦察通信工作会议时遭叛徒行刺牺牲,为纪念黄骅,同年8月将新海县改为黄骅县。

李伯钊

(1911~1985.4.17) 戏剧家。女。曾用名戈丽。四川重庆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同年到上海,在共青团浦东地委任宣传委员。1926年冬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后,留校做翻译工作。1930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闽西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政治教员。后到江西瑞金,任红军学校政治教员、《红色中华》编辑、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工作团团员、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干事。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到红四方面军参与建立随军剧社,后参与建立红二方面军随军剧社。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临汾办事处科长兼学兵队女生队队长、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审委员会主任、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校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兼宣传部科长、中央宣传部科长。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曾创作话剧《母亲》、《老三》、《金花》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任北京市文委书记、文联副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5年4月17日于北京病逝。著有歌剧《长征》、活剧《北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