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美丽王朝:我的人生我的传奇
4677500000023

第23章 团队建设(1)

我认为企业有三个很重要的终生合作伙伴:员工、代理商、消费者。而我所做的努力,我的智慧,几乎也全在为这三个VIP客户服务。高品质的产品体系让安和的员工能自豪地面对客户;高利润的价格机制成为代理商用心经营的动力;高附加值的品牌管理让消费者产生“物超所值”的好感和消费热情。经营企业就象下一盘棋,而“人才”就是里面的棋子。企业没有“救世主”,它的辉煌不是靠一个人建造的,而是要整合一支精英团队。

以人为本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是古话。在安和,我信奉:不管是谋事或成事,都关乎一个核心,那就是“人”。

我认为企业有三个很重要的终生合作伙伴:员工、代理商、消费者。而我所做的努力,我的智慧,几乎也全在为这三个VIP客户服务。高品质的产品体系让安和的员工能自豪地面对客户;高回报的产品销售机制成为代理商用心经营的动力;高附加值的品牌让消费者产生“物超所值”的好感和消费热情。

“以人为本”几个字谁都懂,但真正理解其中含义的企业我看并不多。

化妆品厂开起来后,白广才正儿八经地当了厂长。尽管他以前有工厂管理的经验,但对化妆品这一行,仍是个门外汉。他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与现在的化妆品专业相差甚远。当然,凭他的悟性,现在开始学,我相信他很快就会从“外行变内行”,甚至变为“专家”。但“远水难解近渴”,工厂既然开了,就得运作。

他还是有办法的。一方面他请原来为我们加工产品的工程师作我们的顾问,另一方面再请一位在化妆品行业有多年经验,并且自己已经是一个公司的老板的高级工程师当副厂长。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一个单位或一个企业,没有无能的员工,只有无能的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是一项感情投资,而自己员工的感情只有通过细致的培养才能产生。

新请来的这位工程师在筹建化妆品厂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是真正的技术内行。建厂初期,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投入生产,他功不可抹。然而这位工程师在厂里干了近半年,正处于化妆品厂上升发展的阶段,却突然提出要辞职。这也难怪,美容业这一行员工跳槽率是最高的,何况他本身自己有一个公司,尽管公司开在自己家里,凭老客户平常也能做点生意,要人家全心全意当我们这个副厂长是不可能的。尽管我在这之前曾经提醒过白广才,但他对他新请来的这位副厂长充满了信心。当这位副厂长兼工程师突然离去,他真是猝不及防,心情一度陷入彷徨无助之中。

那是1999年春节后的正月初十,化妆品厂春节假期后正式开工了。

一听工程师要辞职,白广才一下急懵了。因为正月初六,他和办公室主任还专门买了礼物到他家拜年,当时他只字未提辞职的事,也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想要走的迹象,而更要命的是,他竟然还同时带走了化妆品厂的一名车间主任。

平素待他不薄的工程师要走,自然是他找到了报酬更丰厚的接收单位。利益当头要人家“挨义气”好像不大合适,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谁都想攀上高枝变凤凰,这是人性的使然。

技术人才的流失的确叫人头疼,留下的“空缺”更让我伤透了脑筋。接着下来,化妆品厂有整整五天时间处于瘫痪状态。

现在想来,对于当时工程师的离去,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这件事大大地刺激了身为厂长的白广才——在中国做老板必须对你所从事的行业完全了解,你懂得越多,你所受的挫折越少。

他对我说:“我必须走有技术的管理人员之路,如果我懂化妆品的生产技术,就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

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有趣,那段时间工人上班了,没有指挥官(上层没有技术厂长,中层没有车间主任),工人问厂长做什么事,厂长真不知道怎样安排,只能说:“先打扫卫生。”

就在工人对整个厂房一遍又一遍打扫卫生的时候,那几天时间里,白广才把全副身心投入到研究化妆品生产流程上。他一边翻阅以往的生产纪录,一边对着从书店和朋友手里弄来的书籍大量地阅读。然后就在工厂的实验室捣鼓捣鼓,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不懂就打电话请教别人。我笑他“脸皮够厚”,经常是半夜在看书或在做化妆品配方试验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拿起电话:“…对不起,睡了吗?不好意思,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就是……”不管是谁,只要他认识的甚至有些人还是第一次见面,只要是从事化妆品生产开发的,就打电话问,有时甚至一问就一两个小时。试验不合格被他倒掉的化妆品可能有几吨!

然而一个星期后,工厂正常生产,产品品质达到原来的水平。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工人们天天“搞卫生”,到如今安和生产部门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了产品品质。

半年后,他的化妆品专业知识和生产管理能力也“突飞猛进”了,虽算不上“专家”,至少可以称作“行家”了。

几个月后,一位新的车间主任上任了,是一位医学院毕业,对药品生产具有一定经验的生产管理者。紧接着,一个新的工程师上任了,是一位化妆品学的硕士,对化妆品的研究开发有丰富的经验。从那以后,这位硕士工程师与白广才的工厂管理互相配合,同时整合了一批高素质的生产技术人员,让安和的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位新任的工程师上任起到现在,安和产品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提升上了一个档次,同时在与国外的原料供应商的合作下,安和保证每个季度有不少于三个新产品的问世,成为中国化妆品行业开发新产品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

说到这个工程师,他们的认识也真是一种缘分。其实白广才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工程师,但见过很多个,要么心态问题、要么技术问题,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直到在一次广州召开的化妆品原料学术研讨会上,两人相识,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知是缘分还是他“慧眼识英雄”,当白广才诚挚邀请这位工程师到安和来,为安和效力,他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我们知道,由于这个工程师是个“实力派”的专业人才,当时有四家大的化妆品企业同时向他发出了邀请。而他只选中了我们这家最小、历史最短的工厂。“我早就从别的地方听说过安和,安和的企业氛围很好,老板是内行,这就好沟通了。”

事实上,由于化妆品企业的生产技术人才紧缺,有些化妆品企业怕他的员工“跳槽”,于是对他们实行相对“软禁”,尽量减少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比如技术人员的办公室不装电话,上街理发也派人悄悄跟踪。

我的想法正好相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些全国性、区域性的行业会议,就派这些技术人员参加,与国外的原料供应商谈技术合作,老板和技术人员一起谈判。

我的用人之道是:人分为两种,善的和恶的。对于善的,你只管对他好就行了,你对他越好,他对你就越好,甚至不忍心做出伤害你的事情。而对于恶人,不管你对他多好,反正他不会跟你讲人情,而你对他有丁点疏忽,他会对你怀恨在心,这种恶人不是我们合作的对象,不管他有多大能耐,让他开开心心地离开就行了,以后尽量少打交道。所谓“志同道合”,“志同”才能“道合”嘛。

对员工的尊重换来了员工的自重,也增进了相互的信任。也正因如此,换来了企业整体的向心力。记得在2001年申请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时候,这些工程师和生产管理干部们,白天安排车间各条生产线正常生产,晚上下班后用自己的私人时间学习,学习管理条例、学习专业知识,培训工人质量意识、岗位工作能力,完善一项又一项细致的管理流程纪录和各种管理文件。在安和,你的级别越高,你的责任就越大,工作中占用你私人时间的机会就越多。安和有一条不成文的制度:普通工人有加班工资,管理人员没有加班工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广才为了进一步地充实自己,以更高的标准提高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2002年,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报读清华大学EMBA课程,每个月要花几天时间飞往北京上课。

有一次我跟白广才讨论一个问题:企业一方面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以确保工作质量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希望不断有新的人才加入,以便刺激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些所谓的“老员工”是不是阻碍了新人才的加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我认为,企业“以人为本”不是要给员工多少奖金多少福利,而是如何针对每一个员工制定自己个人发展的计划。如果一个企业等到这些老员工的知识已经老化,不能再用了,然后抛弃他们,让他们下岗,那是很不负责任的。企业给员工最大的福利是让员工不断学习,与企业同步发展。

讨论的结论:让“老员工”不断参与学习。人员可以稳定,知识必须更新!

企业必须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员工是这样,老板更应该这样,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人才知识不老化!

团队培育

安和的团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用真情、激情、豪情建立起来的。

安和市场部最基层的是营业代表/美容师,然后是美容导师、美容讲师、区域经理、品牌经理、营销总监。企业的培训体系,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人,给予不同的培训。这些培训有些是在公司内部的培训体系完成,有些则是把员工派往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这是大前提,为了加强团结合作精神,“交叉”学习了解彼此工作的内容,也是我们不可疏忽的项目。安和的新老员工都会完成四个方面的培训:企业的基础培训(基础素质、心态、公司政策)、一般业务培训(专业知识、产品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手法、演讲才能)、综合能力培训(管理水平、沟通能力等)。企业培训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其收益则是利益共同体对企业任务的了解和劳动率的快速提高。

在安和内部,每一个员工都会受到平等对待,公司内尽可能形成上下沟通的开放环境,调动个人为公司经营出谋划策的积极性,而且他们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一直致力于建立公司与员工的合作关系,并使安和总部几百名员工团结起来,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共同推动安和向前发展。

在工作中我对员工的要求很严厉,越是级别高的我对他们的要求越严,但是工作之余我热衷于寻找乐趣,使大家在娱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学习、工作,达到激励土气的效果。

我常常听到有人称赞安和公司的氛围相当有特色。这是一种热情愉快的氛围。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国家,既是旅游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或者学习,每次外出我都会有新的感想和发现,把这些感想和发现总结出来,有一些把它们运用在工作之中,取得非常不错的成就。当发现走出本土的见识会产生一些难能想像的乐趣与收获时,我决定把这种美好的心情与员工分享。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接受世界文化的洗礼。这是一种“昂贵”的人才培育方法。

“年轻时,走遍中国的万水千山,并争取机会认识世界,然后成为安和的合作伙伴”这是我给安和营销系统的孩子们制定的一个目标,并正为这个目标实实在在地努力着。

由于中国化妆品的特殊性,营销系统的人们必须到全国各地工作在第一线,配合各地代理商和加盟店做技术指导、推广活动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文风貌,不同的自然风光,他们在工作中增广见闻、增长知识、广交朋友,用青春谱写中国美容文化的历史。

我们努力达成每年的销售效益,创造机会出国学习。2001年底在制定来年新目标的时候,我向营销体系的员工发出一个目标:创造销售效益,走遍世界各国。从次年起,每年年底,安和都会选出优秀员工,让他们走出国门,认识这个世界,把国外的见闻、体验、灵感、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中。他们愉快的身影曾是马来西亚大街上的美丽风景;新加坡文化的执著与坚毅,国家的富饶和自然保护意识鼓舞着他们;他们体验印度尼西亚的香料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自然活力spa,体验现代都市的香薰spa服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把培育员工当作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们与安和共同成长。

除此以外,把员工送到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让他们学习目前最新的知识,更新思维,然后把这种新的理念带回安和,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不断给安和文化注入新时代的血液,我认为这也是安和不断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历史故事早就告诉了我们人才的重要和难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故事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个企业如果长期埋没人才或者不能人尽其用、量才适用,势必造成人心涣散,人才流失。很多企业求贤若渴,花重金招聘外来人才打造出类拔萃的企业。但任何一流的人才都需要在一个团队里通过整合,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战斗力。我认为企业一定要有“求贤若渴”的心态,但是在外“才”不可遇的前提下,我更愿意尝试发现和培养内“秀”。

小红是个湖南妹子,原是安和的学生,她是因为婚姻的不幸“逃”出来的,几乎身无分文,投奔在珠海工作的阿姨家里暂住。她希望在珠海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进入安和学习美容,为了省钱,跨级上了导师班,然后用空余时间再把基础班的内容补回来,学习是辛苦的,然而她非常努力。我注意到她,只是因为她那小巧玲珑的身影总是最早一个到达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她眼神忧郁,有点不苟言笑,但学校的义务工作她总是第一个上来争着做。

我试探着问她的授课老师:“这个女生很可爱,她很有空吗?”

老师说:“目前她的唯一寄托就是学习,她的目标是进入安和,成为一个出色的安和导师”

我笑着说:“安和的老师是要有个“阳光”形象的哦。她有前途,但你要调整调整她,把阳光洒到她的身上。”

那是2001年春季的广州美博会,与厉届一样,我们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当临时工作人员,一方面让这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更多地认识美容行业,参与这个行业的工作,投入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对她们个人的考验:考验她们工作的主动性、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便以后定位培养。

美博会后她被安和录用了,在广东跟着她的指导老师下店促销、推广演示。辛苦,但充实。

她第一次被派出去独立工作的地方是天府之国的四川,那是我们的重点市场,也是最辛苦的市场。四川地大人多,美容业竞争白热化,作为一个厂家的老师,要求必须“八面玲珑”,不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过硬,沟通能力常被排在第一位。除此以外因为地大,可谓“望山跑死马”,光在路上的奔波就已经够辛苦了。因为竞争激烈,美容院客户自然就是“皇帝的女儿”随时会向这些“赚她们钱”同时也必须“帮她们赚钱”的化妆品厂家们发发“公主脾气”,美容导师受委屈要比其他地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