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4690000000012

第12章 第4种方式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1)

教育孩子有一个关键——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因为“人人都需要真正的朋友”,孩子也不例外,而父母正是孩子需要的最好的朋友。所以,父母完全有必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朋友式的和谐家庭中生活,孩子会感到幸福与快乐,这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与父母像朋友似的交心,也便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

试着与孩子交朋友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对优秀父母曾这样说:“只有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做好称职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当然,也走过一些弯路。

从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帮孩子分析事物,帮他明辨是非;鼓励孩子对家庭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与孩子的谈话都录下来;他们还保留了孩子的涂鸦画,把孩子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照年龄的变化绘制成图;从小就教孩子游泳、唱歌、演奏乐器;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观看展览,看教育影片;还抽出时间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从不以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说一不二,或显示出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把自己当成给孩子知识和欢乐的最可信赖、最知心的朋友。他们经常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还定期组织家庭音乐会,并录制下来。因为家庭的气氛十分和谐,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的。

这样,孩子有事就跟他们讲,从不憋在心里;而且出门对父母说“再见”,进门给父母问好;做饭时给父母当帮手,吃饭时给父母端碗盛饭,吃完饭后洗碗擦桌子;平时给父母拿报纸、捶背……

他们常对孩子说:“我们是父子,母子,也是知心的好朋友,我们有义务教育你,培养你,也应该得到你的帮助。你长大以后,会发现我们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会发现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你,这十分正常。所以,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帮助,彼此谅解。”

在这个家庭,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一律和谐相处。每当孩子提出看法时,父母都会认真思考,如果有道理,就会接受;而父母有什么想法也都与孩子讲,一起商讨。就这样,孩子能真正感觉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够受到重视,所以也就更加关心家庭,更加关心父母。

身为父母,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着孩子快乐地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分享点点滴滴的快乐,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遗憾的是,这种父母真的很少。

对于忙碌的父母来说,与孩子相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为很多父母只能在晚上回家后才能与孩子相处,有些父母甚至连晚上都没时间与孩子相处。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跟孩子说说话,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找到做孩子知心朋友的方法。

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这对很多父母来说,的确是一个问题,孩子到底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呢?其实,很简单,与孩子交朋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家庭中,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孩子把父母当成朋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会顺畅,孩子往往也就不需要父母的督促而会自动自发地学习。一旦父母与孩子形成了朋友式的沟通,父母与孩子就都会意识到,沟通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相反,如果父母没有与孩子建立知心朋友式的关系,亲子关系一般就会比较紧张,孩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反抗心理,影响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亲子沟通小贴士

作家彭见明曾说:“朋友之所以会成为朋友,皆因彼此之间是默契的、心照不宣的、平等的、没有框架和设定的、不会有相互的约束更不会有居高临下和勉为其难。我选择了和女儿做朋友,放弃了当教官和做尊长。”教育孩子,就应该要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以训导者的身份来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否则,只会换来孩子的逃避和欺骗。

不把你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据报载,在高考前7天,西部某市发生了一幕悲剧:高三男生陈宸,为了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将亲生母亲杀死。事件发生后,社会为之震动。在记者采访时,陈宸说:“如果这辈子见不着我妈了,下辈子我一定还做她的好儿子。”

悲剧发生后,最难过的就是陈宸的父亲,他说:“陈宸是个好孩子。”父亲一直以儿子为骄傲,但现在,他的心都快碎了。他说,以前陈宸的成绩一直很好,在班上处于前三名。上高三以前,陈宸一直都很自信。然而进入高三后,陈宸的压力越来越大,成绩也开始下滑。高考前,陈宸问父母:“如果考不上怎么办?”父亲不想让儿子的压力太大,拍拍陈宸的肩膀说:“考不上没事!”但是,他的母亲却要求他必须考上。陈宸哭着说:“你们对我这么好,如果考不上,我就对不起你们,你们还是再生一个吧!”

高考前,陈宸经常会在半夜醒来痛哭。

父亲说,陈宸的母亲很要强,早在求学时,就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参加工作后成绩也很突出,短短几年就被提升为经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事业,提前办了内退。“其实陈宸与母亲的感情很好好,就连平时逛街都会挽着母亲的手。”父亲这样说。

陈宸所在的中学,老师和同学也证实了父亲的说法。老师说,陈宸很乖,对老师很有礼貌。他的同学都说,陈宸爱打篮球,脾气很好,不像能实施暴力行为的人。

父亲沉痛地说:“陈宸走上这条路主要是因为压力太大了。现在想一想,孩子也是人,要与孩子多沟通,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我想通过媒体告诉广大的家长,望子成龙时,不要把孩子当成个人财产,更不能把家长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空间。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孩子在没有自主选择的意识前,父母在某些方面替他做选择是必要的。但这并等于父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明智的父母会考虑孩子的心理要求,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尊重他的选择,而决不会让孩子按父母的意志行事。

父母要知道,孩子即使还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应该学会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交流时应以商量、引导的语气,要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千万不能把意志强加给孩子。

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很好,但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却加重了,有些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考虑,而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征求孩子的意愿,就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殊不知,这就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的假日。这样的做法实在不足取。

现在,有很多孩子呼吁,希望父母不要把意志强加给他们。其实,孩子的呼声应该得到理解。因为,现在很多父母太喜欢包办孩子的事,在操办完后,还给孩子“卖”一下自己的委屈:“我什么事情都给你想到了,能做的也替你做了,难道我容易吗?”

这些父母可能不知道,就是这样的“替”孩子做事的行为,孩子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宁愿固守自己意志,也不愿意让父母安排好他们的一切。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尊重他的意愿,是父母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了他。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一位教育家曾说:“一块有裂缝的石头,雕刻家在雕刻时将裂缝雕成了一条蛇,栩栩如生,引来人们赞赏。”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每位父母都应该学会做“雕塑”孩子的艺术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一定要研究孩子究竟适合学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

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在他10岁时,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给他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愤恨又恼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对孩子来说,当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是大喜大悲,或是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冲动发怒。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情绪是什么,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情绪等。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并不是他多么缺少机会的眷顾,也不是他多么的青涩年幼,而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

不可否认,缺乏对情绪的控制是今天孩子最具普遍性的弱点之一。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说了几句他不希望听到的话,如果他缺乏自控能力,就会立即与父母针锋相对,用话语进行反击。虽然孩子可能知道,这样做会使父母伤心,可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他还是会选择放任自己的情绪,而控制情绪总是被留到未来的日子。

对孩子来说,当接近沸腾的血液在心中奔涌时,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作为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一旦成为情绪的奴隶,那将是非常可悲的!这就意味着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无法完全主宰自己。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孩子虽然不能一下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在父母的帮助下,他就能主动去学习,并通过一些行为来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

孩子如果学会控制情绪,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头脑清晰、语言流畅地表达自我的情感,而且也能敏感地回应他人的感觉,情绪一定不会失控。相反,如果孩子不能控制情绪,就容易冲动和后悔,总会被情绪左右,不能让自己获得快乐。

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他才能逐步纠正发火、冲动等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需要父母帮他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告诉父母或朋友,以缓解心中的压抑和不快;教孩子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应该默念“1、2、3”;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让心情平静下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亲子沟通小贴士

要让孩子明白,他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情绪是孩子内在的力量,也是衡量孩子是否强大的准则。一个能够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正如著名教育家蔡礼旭老师所说:“只有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所以,要想让孩子在充满变数的社会立足,就要让他勇敢地当好自己的卫兵,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握住人生大门的钥匙。

把握好与孩子谈话的方式

方明对妈妈说:“妈妈,陈老师很偏心!张雨把我的鞋子踢到了桌子底下,我让他捡回来,他不捡,我就把他的裤子扔到了床底下。陈老师知道这件事后不批评张雨只批评我,还把我叫到了办公室,非得让我承认错误。妈妈,他为什么护着张雨呢?”

妈妈说:“明明,你在学校又淘气了!我对你说了多少次了?老师批评你时,你一定要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你没有犯一点错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老师会批评你吗?你看对门的玲玲,人家多听话呀!你看她什么时候被老师批评了?我再问你一次,老师为什么只批评你,为什么不批评别的同学?为什么?”

“妈妈!你怎么老是帮着别人说话呢?我不听啦!”方明有些不耐烦了。

“你不听我也得说呀!我这可是为你好!你快告诉我呀,老师为什么只批评你呀?”妈妈仍然像以前一样不停地说。

“妈妈,你好啰嗦啊,我不跟你说了。”

方明越来越不愿意跟妈妈说话了,他感觉与妈妈说话总是以扫兴收场。一次,他对好朋友说:“我以后什么事情也不告诉妈妈了,只要是我一开口跟她说,她就会一直说下去,停都停不了,太麻烦了。”

现在,很多父母都对一个问题感到头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谓苦口婆心,可孩子却不以为然,常常会把父母的教导看做没有意义的唠叨,有的孩子甚至拒绝与父母谈话。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父母的谈话方式出了问题!

实际上,父母与孩子谈话的时候,之有一副热心肠还不够,还必须把握好谈话的方式。如果谈话的方式不能让孩子接受,甚至还让孩子感到厌烦,那么即使你说得字字珠玑,可孩子并不“买账”。就像上面的例子,方明只希望妈妈理解他的委屈,可他却又被妈妈批评了一通,这样的谈话方式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不会让自己的谈话方式出问题呢?

第一,把握与孩子谈话的时机。

与孩子的谈话可以随时进行,但不一定都能达到效果。所以,父母还应该把握一下谈话时机。一般来说,孩子在比较空闲时,或一种活动完成要转到另一种活动时,他才比较愿意和父母谈话。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全家一起吃饭时,或孩子取得好成绩,或他遇到困难时,这都是谈话的好时机。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还需要父母不断总结。

第二,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与孩子的谈话之所以不得法,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因为父母在谈话时往往不会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当然也就不愿意接受这种谈话方式。所以,要想成功与孩子交谈,必须维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第三,对孩子体贴入微地理解。

当父母认为孩子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劝告、教诲,更不要急于训斥,应该体贴入微地理解孩子,这才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事。因为只有理解孩子,孩子也才会接受父母的谈话。所以,孩子遇到问题时,应该暂时化解孩子的委屈,然后再引导孩子认识错误,这样的交谈才真正有效。

亲子沟通小贴士

法国著名作家巴威尔曾说:“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和尊长谈话中获得的。”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不能把这种“最好的教育”方法发挥到极致。要想改变这种不如意的谈话,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与孩子的谈话方式。

学会与孩子倾心交谈

陶铸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特别善于教育孩子。

当年,女儿陶斯亮刚大学毕业就去看望正在广东开会的父亲陶铸。一见到父亲,陶斯亮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电影、戏剧、文学等。父亲越听越不高兴,最后脸色阴沉地问:“你怎么不谈谈医学,说说自己的学业呢?毕业后打算做什么?”

“我毕业总考核的成绩平均都有95分呢!”女儿陶斯亮得意地说。

“考核成绩并不能代表你的真才实学,当然更不能说明你将来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医生。”父亲严厉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