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放开封(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4760100000019

第19章 一语定乾坤(7)

当时,苏中的兵力十分孤单和薄弱。新四军3师远赴东北,2师、4师、7师等主力开赴山东,留在苏中的部队只有1师、6师和几支地方部队共3万多人。这其中还有很多是刚刚从地方升级为主力的,战斗经验和武器装备都不如原主力部队。

领导力量也嫌不足。陈毅去山东组织华东局,留在苏中、苏北的是华中分局,驻在淮安、淮阴。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张鼎丞,副司令员是粟裕。战场指挥重担压到粟裕身上。

当时,中央军委要求各野战军跳出根据地的小圈子,到国统区进行外线作战。粟裕从苏中实际出发,认为应该利用内线根据地的优势,多打几个胜仗,消灭一部分敌人的有生力量后,再进行外线作战较有利。他给中央军委和陈毅分别拍了电报,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中央军委十分重视粟裕的建议,经过慎重研究,同意了他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要求。

在选择战役实施地点时,粟裕别具一格地提出在苏中根据地南部前沿——江都、如皋一线与敌作战。这是对我军一贯作战原则的大胆创造和合理运用。过去我军的内线作战总是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这一次,粟裕却选择在根据地前沿作战,他的理由是:苏中解放区是全体军民浴血苦战创立的,不战而放敌人进来,对民心士气都极为不利,若能打几个胜仗,则可以极大地鼓舞民心士气,为长期作战提供保障。再者,解放区内部的准备工作尚未完全就绪,贸然放敌深入,会使军民措手不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另外,敌人气焰嚣张,狂妄至极,我军对他们的战略意图、战斗力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战略侦察,为长期的战斗、为其他解放区的战斗积累经验。

作战地区确定之后,就是选择打击目标和确定反击时机了。

7月10日,粟裕确悉蒋军将在三四天内分四路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我军究竟是等待当面的敌人向我发起进攻后再打,还是先机制敌,进攻敌人的出发地更为有利?粟裕考虑:敌军四路人马向我分进合击,他们在各个进攻出发地的时候,彼此间隔还比较大,越接近如皋和海安就越靠拢,相互策应越便捷。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军就很难将他们分割、包围,歼灭其一路,就会在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临战,甚至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我主动进攻敌人的出发地,可以打乱其部署,寻歼其一路,造成有利于我军机动的局面。

另外,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必须准备在短期内连续作战,第一次战斗要为后来的作战创造条件。这一地区在停战期间,不断遭到敌人的蚕食,战场已比较狭窄,先在适当地区打一仗,歼敌一部,可以为后来的作战开拓战场。

对于敌人的几个进攻出发地,粟裕作了分析和比较:

泰州之敌,离我海安较近,踞我侧背,对我威胁较大。但泰州是中等城市,难以迅速攻克。若围攻其前出据点,求歼援敌,这一带地形又不利。打这一路如不能速决,南通、靖江方向的敌人将乘虚而入,占我如皋、海安。

东南方向的南通、白蒲之敌,距离较远,如我远出寻歼该敌,泰州、泰兴、靖江的敌人必然会三路并进,可能很快突破我阻击阵地,威胁我海安、如皋。

只有打宣家堡、泰兴这一路最为有利。

打掉了这一路敌人,西北路泰州之敌和东南路南通之敌的间隔就扩大了,我军可以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局面。

这一路敌人是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的前出部队,只有两个团,比较孤立、分散,利于我军分别歼灭。

定下决心后,粟裕集中了第1师、第6师、第7纵队于宣、泰地区,只用第1军分区的部队监视和阻击可能由白蒲北犯之敌和由泰州东犯之敌。宣家堡、泰兴两地各驻敌军一个团,粟裕各用6个团的兵力去打,形成了六比一的优势。

战斗进程基本上和预期的一致,我军做到了出敌不意。蒋军事先毫无所知。战斗打响后,宣、泰之敌慌乱失措,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莫测我军虚实,急令已开抵白蒲准备北犯的第49师主力于14日缩回平潮,以保南通。至15日才判明我军主力在宣、泰,又急令第49师再次北进。这一缩一伸,白送给我军两天时间。而到15日晨,我军经一夜激战,已基本歼灭宣家堡之敌和泰兴之敌。这一仗,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消灭蒋军整编第83师第9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63旅1个营,共3000余人。

这是苏中战役的首战,也是华中我军在解放战争迎击蒋军大举进攻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我军的作战对象是由美国教官训练的、经过整编的美械化蒋军。对于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而胜之、攻而歼之,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未经实践证明的问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对此极为关注。战斗刚结束,毛泽东便亲拟电文询问:

“打的是否即整编第83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粟裕回答:消灭三千。

在宣泰战斗的进程中,粟裕就开始筹划下一步转用兵力的方向。

宣泰之战,蒋军虽遭到我军打击,但自恃其兵力雄厚,又估计我军经宣泰一仗伤亡必大,便急调江南沿岸的整编第65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的第99旅增援泰兴,并进犯黄桥,以拖住我军的主力;其第49师星夜疾进,企图乘虚夺取如皋城。

这时候,我军有两个作战方向可供选择:

一个是打前来增援宣泰的第65师和第99旅。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就近转用兵力,部队不会太疲劳,时间也比较充裕。缺点是这批敌人是来增援的,警觉性必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围;或者打得相持不下,敌49师得以乘机攻占如皋,使我军的侧后和后方受到很大的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迅速转移兵力,以主力作远距离机动,直插进犯如皋的第49师侧后攻击之。此案的缺点是要强行军100多里,但优点是明显的,主要是这一行动必然大出敌人的意料。此时,敌人以为我主力在西边,第49师将放心大胆地向我如皋挺进,我军来一个长途奔袭,歼敌于运动之中。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军必须打得、饿得、跑得,能够连续地打仗、行军、打仗,而这正是我军的特长。

粟裕决心采取第二方案,选敌第49师为歼击目标。

7月15日晚,粟裕命令第1师全部和第6师大部转兵东指,并用汽艇急运第7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回如皋,协同第1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给敌人以我主力确实还在西边的错觉,引诱敌人放胆向如皋进犯。

16日上午,敌第49师分左右两路北犯。17日,其右路到达如皋以东的鬼头街、田肚里;左路到达如皋以南的宋家桥、杨花桥,准备次日会攻如皋。蒋军万万没料到,我东移之主力已抵达黄桥、如皋之间的分界、加力地区,准备在其侧背猛插一刀,阻击向黄桥进犯之敌。

18日晚,蒋军还没来得及动手,我军先在其背后发起攻击。

突然猛烈的打击使蒋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到19日,49师大部被歼。如南战斗连同在阻击战中消灭的敌人,达1万余人。达到了预期的歼敌目的。

如南战斗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又拍来电报:

“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经过宣泰、如南两仗,进攻苏中解放区的蒋军被歼两个半旅,这使得蒋军十分恼火,又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路由如皋、姜埝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

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是我军长期经营的战略后方。守还是不守,粟裕陷入思考。

固守海安,在海安与敌人决战,正中敌人的毒计。因为敌人有强大的第二梯队,我军与之决战,势必付出很大的代价。胜了,敌人仍可继续调集兵力,保持其进攻的态势;败了,我军主力将会溃散。

若是不守呢?蒋军就可以完成泰州至海安的封锁线,使我军的行动大受束缚。我军由于连打了两个胜仗,部队求战情绪高昂,一些官兵认为敌人没什么可怕的,不打它一顿就走,对不起群众,前面的胜仗也白打了。

怎么办?粟裕想来想去,决定先以小部队实施运动防御,杀伤和消耗敌人,赢得时间保证主力部队休整,然后撤出海安,给敌人以我军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使敌人重新骄傲起来,然后寻找战机歼灭敌人。

拿定主意后,粟裕立即赶赴淮安,向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请示。从海安到淮安约300里路程,须经东台穿过水网地区,粟裕开始骑摩托车,以后乘了一段黄包车(人力车),接着又骑自行车、乘船,当时能够搞到的交通工具全部用上了,一天一夜赶到了淮安。

华中分局立即召开了常委会议,郑重地讨论粟裕的意见、问题,决定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而后主动撤离,创造新的战机。对于同志们的疑虑,除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外,主要靠打胜仗的实践来解决。华中分局把这一决定上报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得到了同意。

粟裕吃了定心丸,星夜赶回海安,调整兵力部署,将主力第1师、第6师集中在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歼敌;第7纵队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海安运动防御战从7月30日打到8月3日。第7纵队在4天的战斗中,只用了3000多兵力,却英勇抗击了5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杀伤敌军3000余人,自己伤亡仅200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比1的纪录。

8月3日,海安运动防御战任务完成,第7纵队主动撤出海安。

我军撤出海安后,蒋军拥入海安,各部纷纷“报捷”,极度夸张吹嘘战果,最终统计竟消灭了“共军3万人”。因而宣告“苏北共军大势已去”。

而真正存在的“3万共军”此时就在海安东北10多里的农村里,随时准备给进攻之敌以突然的打击。

蒋军占领海安后,粟裕估计敌军必将分兵东进,完成其东西封锁线,然后再北攻东台。

果然,8月6日,蒋军第65师及第105旅由海安东进,连占西场、丁家所,准备继续东犯。粟裕立即电报华中分局和中央军委,说歼敌良机即将成熟。

次日即获中央军委的复电,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华中军区根据这一指示,决定将淮南第5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调给粟裕使用。

8月7日,国民党军进占李堡,8日进占角斜。9日,其整编第65师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第25师和99旅的防务,10日新7旅又去接替第105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蒋军频繁的调动,给了我零以趁其运动或立足未稳加以歼灭的大好时机。

粟裕当机立断,决心集中兵力,首先寻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中。

他作了如下的部署:以第1师攻歼李堡、角斜的第105旅主力;以第6师攻歼丁家所守敌第105旅一部;以第7纵队及第18旅分别位于贲家巷东南和西场南北地区,合力求歼可能由海安东援之敌新7旅,并阻击可能由如皋东援之故。

战斗于8月10日20时发起。我第1师乘敌人混乱之际猛扑李堡。此时的李堡,正有敌人的两个旅部各率一个团在交接防务,兵力虽多,但队伍混杂,工事也未筑好。我军突然发起攻击,蒋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当时的蒋军105旅电话电台均已拆除,而新7旅的电话电台尚未安装,双方都无法向海安告急,像无头苍蝇乱跑乱撞,任由我军捕捉。

李堡之战,前后20个小时,歼敌一个半旅共9000余人,我军又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至此,粟裕指挥苏中部队已取得四战四捷。

就在苏中战场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蒋军以重兵向淮南解放区大举进攻。淮南解放军独力难支,陈毅从保卫淮南解放区考虑,向中央建议:粟裕带领部队迅速西调,切断津浦、陇海线,并相机夺取徐州。中央军委随后给粟裕发来电文,说:“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

8月内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方案。”

中央军委要粟裕就以上两个方案发表意见。

究竟是率部外线出击还是继续在内线歼敌?粟裕再度陷入思索之中。他认为,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各战区之间要有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的配合;如果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的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兵力对比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我们是难以有胜利把握的。在战争初期,我军兵力应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我解放区纵深发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歼敌2个旅,逐步集中兵力发展到一次歼敌几个旅,这样比较有利。

从实际情况看,在苏中打歼灭战的条件也比淮南更为有利,苏中敌军已遭我几次打击,与淮南之敌比较是弱军,有利于我继续歼击。而淮南解放区地狭人少,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从苏中赴淮南,一路上要冲破敌人数道封锁线,势必损兵折将。蒋军已在淮南集结重兵,与其作战,一时难以取胜。而我军主力一旦被拖在淮南,则苏中解放区也将沦入敌手。

反复考虑过后,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要求缓出淮南,继续在苏中地区消灭蒋军有生力量。

中央军委和陈毅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8月13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电指示:苏中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

当时粟裕设想两个作战方案,一个方案是从正面进攻海安和如皋,另一方案是避开正面,攻其侧翼或后方,吸引敌人来援,寻歼敌人于运动中。

从当时敌人的部署来看,南通、如皋一线是其暴露的侧翼,兵力比较薄弱。驻守在这一带的蒋军除已受我严重打击的第26旅残剩的一个营外,还有新调来的整编第21师和交通警察总队。这两支部队战斗力不强,缺乏正规作战经验。如果从这里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必将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打乱敌人的部署,造成歼敌之良机。

此时蒋介石正筹备于8月25日在庐山开会,粟裕初拟进攻南通市,吸引如皋、海安之敌南下增援,歼灭其一两个旅,扩大我军影响。8月19日上报中央军委后,毛泽东亲拟电报指示:同意你们南下作战,但不必强攻城市。”

粟裕当即接受毛泽东的意见,改攻黄桥,从丁堰、林梓打开缺口,钻到敌人侧后。

这“敌后”实际上是我军的老根据地,老马熟路,军民都习以为常。我军16个团3万多人夜行军,连家犬惊吠之声也难听见,蒋军竟无从知晓。

8月21日深夜,丁堰、林梓战斗打响。这又是一次出敌不意的攻击,进展甚快。到22日上午,丁堰蒋军交警第11总队被我军围歼大部。林梓的守敌被全歼。东陈之敌在我军围攻下,大部逃入如皋,东陈亦被我攻占。

丁、林战斗,歼敌交通警察5个大队及第26旅一个营,共3000余人,缴获甚多。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五个胜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