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墨迹
4768900000021

第21章 走进华尔街:华尔街的磁力

离开北京以前,“投资银行”这个词从来没有在我的世界里出现过。其实,即便听说过,估计我也弄不清楚它和商业银行的差别,以为只要冠上了“银行”这两个字,不过就是存钱和取钱的地方。

直到在达特茅斯念书,我才第一次对头顶无限光环的投资银行有了模糊的概念,因为高年级的同学总是一批一批前仆后继,削尖脑袋费尽周折,希望能在那里占据一席之地。仿佛摇身一变成了投资银行家,身份就会高人一等,财富就会滚滚而来,生活就会充满阳光,连丑小鸭都会变成白天鹅。

后来,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Barbarians at the Gate(野蛮人到了门口)》,讲述的是80年代末期KKR以250亿美元收购了RJR Nabisco,不仅创下当时华尔街收购规模的最高纪录,还演绎了一场直到今天也算得上最经典的杠杆收购案例。电影中,银行家们服饰优雅,谈吐非凡,乘坐着专机飞来飞去,举手投足便能左右金融市场的涨跌起落。

渐渐地,我也开始对投资银行心生向往。就像高中毕业那年选择了国际金融,既然最优秀的人们都奔赴了华尔街,以我的性格,又怎么能够甘于落后呢?

大三那年,我决定结束自己每逢假期便溜回北京的懒散生活,而要利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让自己的简历锦上添花,尽善尽美。

然而10多年前,在投资银行找工作难,找暑期工更难,找提供给本科生的暑期工则是难上加难。

每年,华尔街几家最着名的投资银行都会主动到一流的大学和商学院去招聘毕业生。此外,他们还会在每年夏天专门雇佣少量的MBA做暑期工。但在当时,本科生的暑期分析员工作却需求不定,无章可循。

我始终相信,有的机会是从天而降的,有的机会则是需要亲手创造的。

于是,不论关系远近,也不论职位高低和资历深浅,我那些屈指可数的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我执着的“骚扰”。终于,我把几家主要投行的中国业务主管和人力资源主管姓甚名谁、电话地址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发出去的求职信绝大部分石沉大海,在他们语音信箱里的留言,也都杳无音信。

“做过暑期工的不过是凤毛麟角,那么多没有暑期工作经验的人毕业后不也一样进了投资银行?”我只能像阿Q一样安慰着自己。

然而,奇迹真的就这么发生了。

两个月以后,柳暗花明:我竟然接到来自美林(Merrill Lynch)的电话,请我到纽约去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