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大战役,彻底扭转了英资在香港的优势,是香港经济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李嘉诚、包玉刚二人因此也名声大振,引起了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某位资深经济评论家说:“不必把商业行为太往政治上扯,别忘了他们(包玉刚、李嘉诚)是商人,当然是出色的商人。”
现在我们暂且不说外界给予二人的评论,让我们先听一听包玉刚、李嘉诚二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的。
早在1981年5月12日,包玉刚在香港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
“我想你们其中必然会有人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注:指收购九龙仓)感兴趣。让我告诉你,我参与地产活动,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
李嘉诚未正面评价“舆论有关他收购英资洋行的报道”。他只是在很多场合说:“收购不像买古董,非买不可。”有人认为,买与不买,李嘉诚都是从商业利益上考虑的,他并不把对方当作不共戴天的敌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后快。李嘉诚还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玄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等到西门·凯瑟克在港灯售购协议书上签了字之后,擦擦汗长舒一口气说:
“从此置地不再处于被动了!”几天后置地便宣布投资7.5亿港元,兴建将胎死腹中的交易广场第三期工程。其后,李嘉诚把29亿港元的巨额现金支票交给西门,西门高高兴兴地将港灯交给长实系和黄。
那位评论家说:“李嘉诚真正发迹,是从收购和黄开始的,李氏的发迹史无疑是一部吞并史。他并非像某些传闻说的‘为民族而战’,他是‘为自己而战,为缔造他的商业王国而战’。在两次浩大的收购中,李嘉诚头脑异常冷静,从未情绪化——这就是他出色商人的头脑。
“如果说,李嘉诚收购英资是‘民族气概’的体现,那么,这之前和这之后,他都收购过华资,这不意味他是‘民族的叛逆’吗?”
众口议说纷纭。李嘉诚、包玉刚收购英资企业的业绩,世界传媒对他们的评述是汗牛充栋。但这正好表明,收购本身的空前反响及其它的非凡意义。
李嘉诚控制了港灯后,委派港灯的控股分公司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出任港灯董事局主席一职。
在:1987年3月2日,和黄将港灯非电力业务分拆上市——即嘉宏国际集团公司。嘉宏从和黄的手中购入了港灯的23.5%股权。成为了港灯集团的控股母公司。马世民出任嘉宏董事局主席。
重整后的长实系股权结构是这样的:李嘉诚控有长江实业33.4%持有股权,长江实业控有36.55%和记黄埔和42.9%的青洲英泥,和记黄埔控有53.8%的嘉宏国际,嘉宏国际控有23.5%港灯集团。各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孙公司高峰期达百余间之多。
马世民负责和黄系的电讯、能源、货柜码头、零售及港灯与嘉宏的业务。现分述如下:
电讯:1986年底,和黄设立一间全资附属公司——和记通讯有限公司,统辖原有的和记电话、和记专线电视、和记传讯、和记资讯传通等4家公司。和记电话公司主要从事流动无线电话业务。客户拥有率占全港的55%;和记传讯公司原已收购了24家传呼公司,是香港最大的传呼机构,市场占有率占5成;和记专线电视合作拥有亚洲卫星一号的权益,并开办了亚洲卫星电视台;和记资讯传通主要开发电脑联网资讯服务,业务在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货柜码头:葵涌码头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货柜(集装箱)码头,到1985年,和黄属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处理的货柜量占葵涌的45%以上。之后,和黄先后投资近百亿港元。到1990年底公司拥有10个泊泣、89公顷码头设施(占总设施的63%),货柜吞吐量占市场的70%。和黄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是同业的垄断性企业。另外,公司还拥有楼面600万平方英尺的亚洲最大的货物分发中心。货柜码头业务是和黄的主要盈利来源,1986年盈利4.5亿港元,90年代盈利已逾10亿港元。
零售:零售业务是老和记洋行的传统业务。和黄拥有两大零售系统——百佳超级商场和屈臣氏连锁店,另外有屈臣氏制造业和多种消费机构。百佳与怡和系的惠康是香港最大的两家超市集团。到1990年4月止,百佳超级市场已达135间,另有10余间在海外。屈臣氏属下的连锁店有220多间。90年代妆和黄零售业年营业额达50亿港元的水平。
港灯:1984年,为怡和置地所控的港灯集团,拥有香港电灯公司和丰泽、嘉云等9家全资附属公司及国际城市等5家联营公司。业务包括电力、地产、工程、工业、贸易、零售、售险等多方面。该年税后盈利8.22亿港元。1985年,长实系和黄收购港灯后,年盈利12.8亿港元,增幅56%,港灯集团有史以来首次突破年盈利10亿港元。1986年又突破了15亿港元。
嘉宏:1987年,港灯非电力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始有嘉宏国际。嘉宏除控有23.5%的港灯股权外,全资拥有希尔顿酒店,控有50%联信公司股权。1987年财政年度(注:财政年度通常不以12月31日为截止期),嘉宏盈利6.8亿港元;1988年度增至9.5亿港元;1989年盈利突破10亿港元大关。
能源:主要是投资海外石油业,为长实系海外投资的重点。
至1986年1月止,和黄集团市值从收购时的1979年的62亿港元,上升到314.5亿港元。同一时期,控股母公司长江的市值达到77亿港元,和黄近两倍于长实,成为长实系的主力舰。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手中以7.1港元一股购入22%和黄股权,共支付6亿多港元,到1989年和黄的纯利达30.3亿港元,非正常性盈利为305亿港元,共获利为60.8亿港元,相当于购价时的10倍。
看到和黄取得了如此惊人数目的实绩,首先应该归功于李嘉诚的正确抉择,其次还归功于马世民的管理有方。马世民也同时由于创下了如此巨大的功绩而名声大噪,成为了香港大班中风头最强劲的人物。
1990年,香港《资本》杂志第二期,列出1979—1989年香港十大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它们的排行序与10年盈利总和是:
一、汇丰银行
292.72亿港元
二、太古洋行
154,81亿港元
三、和记黄埔
139.22亿港元
四、中华电力
132.49亿港元
五、香港电讯
130.57亿港元
六、国泰航空
121.46亿港元
七、长江实业
112.40亿港元
八、港灯集团
107.69亿港元
九、恒生银行
99.92亿港元
十、新鸿基地产
89.50亿港元
就在这场港灯收购战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嘉诚表现出的商界王者气度。
“文武文道,一张一弛。”李嘉诚披沥开来,滴水不漏。他冷静而又理智地避开置地誓死必胜的锋芒,以避免两败俱伤。保存了实力。然后以足够的耐性,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李嘉诚基于对形势的准确预测,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
武林至尊,杀敌于无形;商海至尊,不战而屈人。二者异曲同工。李嘉诚的经商之道,仔细探究,不难从中发现其超人的商谋韬略,回顾其收购港灯的案例,就可得到“王者李嘉诚”的印证。
一、汇丰银行
292.72亿港元
二、太古洋行
154,81亿港元
三、和记黄埔
139.22亿港元
四、中华电力
132.49亿港元
五、香港电讯
130.57亿港元
六、国泰航空
121.46亿港元
七、长江实业
112.40亿港元
八、港灯集团
107.69亿港元
九、恒生银行
99.92亿港元
十、新鸿基地产
89.50亿港元
就在这场港灯收购战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嘉诚表现出的商界王者气度。
“文武文道,一张一弛。”李嘉诚披沥开来,滴水不漏。他冷静而又理智地避开置地誓死必胜的锋芒,以避免两败俱伤。保存了实力。然后以足够的耐性,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李嘉诚基于对形势的准确预测,牢牢地掌握了主动权。
武林至尊,杀敌于无形;商海至尊,不战而屈人。二者异曲同工。李嘉诚的经商之道,仔细探究,不难从中发现其超人的商谋韬略,回顾其收购港灯的案例,就可得到“王者李嘉诚”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