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前三年大全集
4808900000065

第65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

邓国顺如何用原创发明专利掘真金

“我是技术员出身,所以,无论是搞发明还是做企业,都严格遵循一条原则:按规则坚持到底。”邓国顺说。

邓国顺甚至认为,“闪盘之父”赋予他更多的是一种民族使命感。按说第一台VCD是诞生于中国万燕,但现在万燕何在?中国DVD企业还要集体向国外上缴专利使用费!邓国顺常常在想,假如万燕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假如万燕及时申请了专利,并果断地拿起法律武器对付蜂拥而至的仿制品,那么今天的万燕或许已经是中国家电企业中的“巨无霸”,或许万燕可以向国外巨头说“不”,或许中国企业可以跟自己人讨价还价……

从小就不服输

邓国顺1967年出生于石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懂事开始,他就知道只有努力读书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他从小便有一种永不服输的个性。

1985年,邓国顺如愿以偿考上中山大学,攻读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大学毕业后,当时赫赫有名的万宝冰箱厂录用了他。正当其他同学对他羡慕不已的时候,他放弃了这份工作,来到中科院读硕士研究生。

1993年,邓国顺硕士毕业后来到新加坡,先后在三家软件公司任职,后来还进了世界名企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在国外打工期间,他对企业的运转和流程等方面的知识作了详尽的了解。他觉得这些知识今后一定能派得上用场。1998年,邓国顺在好几次出差时发现,他带去的软盘因不小心弄坏了,导致存储的资料无法读取。他当时就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全新的产品可以替代软盘?

1999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新加坡认识了湖南老乡成晓华。两个人一见如故,谈到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整个计算机从主版、CPU到鼠标键盘都在不断更新换代,惟有软驱多年顽固不变,始终都是标准配置。能不能抛弃软驱,做一款小巧、稳定、且容量比一般软盘大许多倍的移动存储器呢?他们为这一想法兴奋不已!

回国创业成功

说干就干!邓国顺和成晓华放弃国外诱人的待遇毅然回国,在深圳市罗湖区租了一套房子,在没有任何现成产品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开始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进攻了。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一个名为“优盘”的闪存盘终于在他们手中诞生了。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邓国顺把一支比钥匙稍大的“优盘”样品挂在脖子上展示时,马上得到了多家公司的青睐。新加坡上市公司特克2000国际有限公司(Trek2000Intemational Ltd.)和他们共同投资888万元成立了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从读书到创业,邓国顺心无旁骛。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个镜框,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成为移动存储和无线数据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先者。这就是他的目标和信念。

1999年,邓国顺和成晓华回国。“我们是第一个做,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即便做成功了,成本将如何,我们没有概念;将来如何推向市场,我们更没有太多经验……

两个人只单纯地想着,这个东西做出来以后将多好多好,那种心态就像小孩子在沙地上堆积木,梦想着那将是一座皇宫。”

邓国顺曾经一连几次给微软的高级顾问发电子信函咨询,对方的回答都是:

“不,现在我们也没有这个东西,不能给你们任何意见。”

闪存盘雏形出来以后,为了证明它的稳定性,要用测试系统几十个小时地对它进行测试。两个人经常是两眼一直瞪着电脑屏幕,一瞪就是好几个小时。最折磨人的是,经常在快接近测试时间范围的时候,卡壳了,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那种煎熬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可是我们没想过放弃。即便是累得快趴下、钱快花光的时候,我们也是想:没钱了,再回新加坡打工,赚了钱又继续搞。”邓国顺说自己当时和成晓华简直就像铁了心的愚公一样。

不久,邓国顺和成晓华的第一款闪存盘终于“冒”出来了,他们高兴地给这个“新生儿”取名优盘,还开心地许愿,将来“生”出来的其他“孩子”就叫“优系列”。

小鱼变大鱼

接下来,邓国顺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寻求投资之路。美国硅谷有名的风险投资乐园——沙丘大道的一家公司愿意投资,但是要求公司必须开在硅谷,邓国顺断然拒绝了:“优盘是属于中国人的,而只有在中国国内才能控制低成本,朗科只能开在中国。”

“坚持很重要,到最后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你智商有多高,而是你能否坚持下去。”2000年初,邓国顺终于盼来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一个新加坡芯片商人投资、300万元人民币。

邓国顺说,朗科当时就像一条鱼,而且是一条很小的鱼,获得投资,仅仅意味着它有了一小片可以游弋的水面而已。优盘出来后,邓国顺找当时和朗科一样的小代理商联盟,“那时侯,我们是一群小鱼,组成一条中鱼,就不容易被人吃掉。”

之后,邓国顺又想到了零售市场和PC品牌捆绑销售并重的战略。好东西永远有人欣赏。IBM率先打开大门,在产品的全球销售中推荐使用优盘;2001年3月,联想将其列为V系列笔记本标准配置;2001年8月,东芝笔记本将其列为无线办公解决方案惟一推荐存储产品;2002年,DELL、长城、实达、七喜……纷纷与优盘实现战略捆绑销售。

2001年,朗科实现了销售上亿元,2002年这个数字又变成了2.5亿元,优卡、优信通等八大优系列100余款产品相继在两年间陆续推出。如今,朗科和与它一起成长的代理商们,合成了一条大鱼,在瞬息万变的IT世界轻快而自如地游动着。

“谁也不能破坏规则”

要么拥有专利,要么迎接死亡。邓国顺将这句IT业界的训诫牢记在心。在优盘呱呱坠地时起,他就把荷包里剩下的几乎每一分钱都用来申请商标、专利和聘请法律顾问。

专利申请到批准按惯例有一个技术方案公示期,即征求异议期。令邓国顺始料未及的是,技术方案公布不到3个月,市场上就一下子冒出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闪存盘厂家,“很明显,这是对朗科的严重侵权行为”。

2002年,朗科对北京宏基、北京华旗、深圳富光辉等5家公司同时提起专利侵权,这是国内第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IT知识产权诉讼案。

一旦朗科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诉讼中获胜,将意味着之前所有侵权的厂商将按销售的闪存盘片数向朗科支付专利费用。2002年底,诉讼尚无结果,一个所谓的“闪存盘联盟”突然凭空而起,公然将朗科置之于外、与之对抗,甚至召开工作会议对朗科专利提出质疑。

从一开始打官司起,邓国顺就未曾退缩过,“有专利在手,我就要和他们斗到底!”他很快将此事上报给中国电子商会。不久,这个联盟就散了。

2003年,朗科发表声明:宣布与北京宏基达成和解:ACER(宏基)充分尊重并承认朗科的知识产权,承诺全面停止销售USB闪存盘系列产品,同时双方有进一步合作意向。

维护知识产权之战初战告捷。“市场那么大,朗科不可能也不会一家独吞,只要承认和尊重朗科的知识产权,并有利于这个行业的规范成长,我们一律欢迎。”

从法制健全的新加坡回来的他,对中国也充满信心,正是这种信心驱使他每一步都严格按照规章办事。

2003年,接连几个福布斯富豪落马,引起众多带有“原罪”的所谓富豪们的恐慌。邓国顺心里很坦然也很庆幸,因为,这正好说明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在走向成熟,游戏规则将为越来越多人所遵守了,而他无疑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

施正荣是怎样从科学家到新科首富的

施正荣,尚德电力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5年12月,尚德电力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由此成就了施正荣新科首富的地位。施正荣从科学家成为首富,用了不过短短4年的时间。

归国博士创业遭遇资金瓶颈

施正荣的履历表显示,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实验室里默默钻研。1988年,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求学,师从国际太阳能权威、选择性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格林,进行了10多年晶体硅薄膜电池的研究,获得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

从实验室里埋头研究的学者,到率领企业成功上市的企业家,施正荣走过的道路耐人寻味。他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

多方融资

2005年9月18日晚上,施正荣化好妆,与67名员工一起,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无锡市万众一心跟党走”职工歌会合唱比赛。当唱完《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施正荣终于下定决心,带着自己的招股说明书去纽交所上市。

这时,离施正荣回国创业只有5年的时间。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国,带着几十万美元现金,开始创业。“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当时要什么没有什么,风险真的很大。”

彷徨之时,一个偶然的机遇,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发现了施正荣的项目。他认为,太阳能发电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施正荣。

两人经过一番计议,决定共同成立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张的带领和劝说下,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当地知名企业纷纷出手,融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出任总裁,张维国担任副总裁。

艰难创业

“当时大家都沉不下心来做好生产,也没心思搞企业文化。”施正荣说,在创业初期的那段日子,说什么的都有,人员流动很大,就连他带回来的一个博士也另投他门。

让他更感窝囊的是,因为2万元的合同,连清洗公司员工都冲进他的办公室耀武扬威,要搬走设备抵债。在设备抵达尚德前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一个星期可能发生好几起,气得施正荣直想打架。要强的施正荣暗暗发誓:“哪怕做死在无锡,也不能给这帮人丢脸。”

在设备到达后的两个月里,施正荣从早到晚,天天和设备滚打在一起。“当时我觉得走路连脚后跟都痛。”

施正荣说,当第一台设备在众人的怀疑声中顺利生产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别人信任的眼神。为了寻找市场,他在国外一呆就是几个月,当大把大把的订单从海外飘向尚德时,施正荣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2003年的扩产,对尚德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当时的投资,他们就不可能抓住2004年的黄金市场。

2004年年初,施正荣又一次果断提出,继续扩产。

没钱?再动脑筋,当时一家纳斯达克企业退市,施正荣就联系他们,以半价买下他们的设备,省了1000多万元。

“当时真是一环扣一环,哪里出错了都不行,很惊险。”

交所“示好”

公司规模壮大后,施正荣开始考虑上市。他先是考虑了香港证券交易所,考虑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考虑了纳斯达克,唯独没有想到纽交所。

一直到他接到一个电话。“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其实去那里上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摩根斯坦利的克劳福德(Crawford)给他的电话。摩根斯坦利是尚德上市的主承销商。

施正荣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向董事会汇报。面对董事会的连连发问,施正荣有点招架不住。“没想到那么麻烦,他们问我情况,我一时也说不全,后来一想不就是融资嘛,在哪都一样。”

更令施正荣意外的是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的突然造访。“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

当时才下飞机的马度语速飞快,一脸急切。马度的诚意感动了施正荣。他开始连夜准备上市资料,做好一切说服董事会的准备。

2005年12月1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按照当天收盘价计算,施正荣身价跃升至14.416亿美元,一举超过陈天桥。

这一天,纽交所总经理约瑟夫·冯(Joseph Fung)破例批准,尚德的庆祝聚会可以在交易大厅举行。那里的交易员说,好久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了,像一壶翻腾的沸水。施正荣感慨万千:“这一路经历了很多风雨,我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感恩。”

对于这段传奇经历,施正荣总结说:“纽交所找我们,第一因为他们对尚德有信心;第二,纽交所希望借此进入中国市场,吸引更多企业去那里上市。”施正荣已经有两年没过好春节了,眼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过个年。“不过,春节还是不能放假。潜在的对手随时存在,不能掉以轻心。”

科技创业理念最重要

施正荣谈到他当时只带了一个脑袋和几十万美金到国内创业,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会成功?他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能这就是中国人最机智的表述。作为一个科技创业者,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很强的商业意识,或者是市场意识。作为一个技术型学者创办企业,一定要有商业意识和市场意识。

施正荣认为,一个人具备了理念的创新就成功了一半。没有一个创新的理念,你永远都不能超前。你没有创新的理念,就很难有一个创新的战略,或一个创新的执行力。所以很幸运,尚德公司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同时这个团队也有很好的执行力。

夏炜如何在欧洲打响民族品牌

从打零工到创办公司

1991年,夏炜刚来深圳时两手空空,唯一本钱是吃苦耐劳的品格。此前,他从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工厂做了两年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