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工作和解
4810800000040

第40章 因为放弃,我与成功失之交臂

文/都灵

为什么资质、禀赋等各方面条件相近的人,在相似的环境下做相同的事,有的能够成功,有的却败得很惨呢?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偏偏却无法企及?

最形象的一种解释莫过于那幅“挖井图”。挖井人眼看就要挖到水源,只要再挖一锹土,便可以喝到甘甜的泉水。然而这时候他怀疑了,失望了,放弃了,“这儿肯定没有水!”他立刻选取了另外一个地方去挖,但是还没等挖到同第一个一样的深度,他又产生了怀疑,于是又重新选取了一个地点……就这样,他在很多地方都做过挖井的尝试,然而不幸的是,他越来越没有耐心,井挖得一次比一次浅,他离渴望中的水源也越来越远……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精力,就是这样消耗在无休止地转移目标的过程中。他在很多地方都试图钻出一口能喷涌出清冽甘泉的深井,糟糕的是,由于朝三暮四,游移不定,他很多次都与唾手可得的成功失之交臂。启示录一:放弃.因为面对困境我已疲惫不堪大学毕业之后,张明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了两年策划,他不满于再给别人做“打工仔”,决定自己来做老板。他作了精密的市场分析,最后瞄准了图书市场,一方面因为在他工作的这个城市,目前还没有一家叫得响的书店,读者没有形成固定的购买倾向,在竞争起点上比较平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大学生人数翻了几倍,有比较庞大而集中的购买群体。张明把父母留给自己结婚用的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开始运作他的“新世纪书店”。

书店开张了,可并没有张明想象的那样火爆,而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一天卖不出去几本书。张明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他采取了一系列销售手段,可销售额还是上不去。资金周转不灵,银行贷款到月不能还清,房东也来催房租,雇来的工作人员因拿不到工资而提出辞职……这一切闹得张明内外交困,坐立难安。最后,他实在疲惫不堪,就把书店转让给了大学同学刘思平。

每当问起书店的事,张明就是一肚子苦水:“书店地角不好,太偏,学生一般走不到。”“现在卖书利润太低,运作成本太高,划不来。”“整天税务的、物管的、检查的,乱七八糟,没法干!”张明这样抱怨时,心理才感到稍稍有些平衡,好像强调了这些困难,干不好就成了可以理解的了。

症状诊断

张明的这种心态是一种普遍现象,知难而退是人们面对困境的常见反应,因为坚持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而寻找理由和借口来逃避却是如此容易。人是最会宽慰、麻醉自己的,当我们面临困境选择放弃时,往往要列举出一大串不得不放弃的理由,其实事情本身可能并没有任何倾向,既然可以找到放弃的理由,也一样可以找到坚持的理由,只是我们看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刘思平,他接手张明的书店后,那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照样存在,他也是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刘思平明白张明已经把前期工作做得很完备,只要调整一下经营思路,熬过这一段时间,很快便可以赢利。他把原来的综合性书店调整为专卖法律书籍的专业性书店,有了明确而固定的读者群,很快便扭亏为盈,把书店办得红红火火。这时候,张明又在一家公司打工呢。

很多人大概都知道丘吉尔的著名演讲,他只讲了几个字:“绝不,绝不,绝不,绝不放弃!”很多人也都知道在二战中,当德国飞机轰炸伦敦时,丘吉尔如何以他坚定的信念拯救了这座城市。他在夜里冲着所向披靡的德国轰炸机挥舞着拳头喊道:“你们不能战胜我。我绝不放弃,绝不,绝不,绝不!”这是他一生积累的全部智慧——即使面对最严峻的考验,也绝不放弃!

对症下药

1.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困境,困境是人生的试金石,能把通向成功的必备素质磨得更加锋利,巨大的成功往往紧跟在巨大的困难后面,二者常常成正比例关系。明白这一点,也许就能以坦然的心态对待困境。

2.磨炼顽强的意志力,意志是成功的重要素质,古往今来凡做出超人的业绩者,无不具有超人意志力。困境可以磨炼意志,而意志又反过来可帮助你渡过困难时期。

3.一旦决定,不要轻易怀疑动摇,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启示录二:放弃.因为找要追求更好的东西

楚天是个很好强的人,做事总想做得最好,成为别人的表率和楷模。他读的是热能工程系的研究生。一开始,他见导师以前的弟子在热泵技术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研究,毕业后名利双收,便请求导师让自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不能说楚天不用功,他做得很投入,虽然还没有什么实质性发现,但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无疑他也会做得很出色。但他后来改变了主意,放弃了热泵课题研究,转而研究与空调有关的课题,因为他的另一位师兄毕业后,进了某大型家电企业的空调研发部,工资待遇各方面好得惊人。楚天觉得做空调将来前途更光明一些,所以恳求导师让他调换了研究课题。

后来,楚天陪导师参加了一次有关环保的高层研讨会,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阐述了环保与热工技术相结合的广阔前景。楚天听得热血沸腾,认为这才是自己最能做出成绩、发挥才能的地方。他又请求导师同意他转换课题,遭到了导师的严厉呵斥。楚天很绝望,觉得美好未来被导师堵了块“此路不通”的牌子。他也没有心思好好对待自己的研究课题,结果连毕业论文都没有通过……

症状诊断

楚天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的、极端的,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都陷入了这样的心理怪圈。他们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手里拿的蛋糕不如别人手里的硕大香甜,因此常常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手头的东西,去追求他们认为更好的东西。

这种心态的误区,一方面在于忽视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浮光掠影,见异思迁,结果就会像那个“黑瞎子掰棒子”的故事所讲的,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拿在手里的说不定是最小的一穗,或者当他掩面哭泣,悲叹以前失去的好机会时,这唯一的一穗玉米也会失去,收获的只有空虚。

另一方面,“更好”只是一个相对的东西,永远会有更好的东西在诱惑着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而不断放弃已有的,就永远也不能定下心来,踏踏实实从事自己的事业。

对症下药

1.珍惜已有的,脚踏实地从现实做起,切勿好高骛远,这是每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

2.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更好”的事情,因为只有找到“适合”,才有可能做到“更好”。启示录三:放弃.因为兴趣已经转移田晓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秘,每天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被搞得烦躁不堪,于是决定报考研究生。最初她打算报考古代文学专业,因为她很喜欢唐诗宋词,所以想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复习一段时间后,她的兴趣慢慢转移到了心理学上面,她放弃初衷,改学心理学。可是没两个月,由于工作中接触到一些法律事务,她忽然又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机立断停止复习心理学,买来一摞法律方面的参考资料。然而时间不长,她又对新闻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打算改考新闻学的研究生。

就这样,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游移不定中过去了,原本一起备考的朋友已经去了向往的大学,田晓璐还没有最终确定应该学哪个专业。

症状诊断

这是个典型的兴趣广泛、用心不专的案例,这种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前述楚天的事例虽有相似之处,但实质并不一致,一个更多的是在追随外界的评价标准,希望得到更好的、能为别人所羡慕的东西,一个则由于放纵自己的兴趣不加约束,出现了“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最初的火虽已燃起,但后面不再添柴,火自然就会熄灭。

照说田晓璐的做法并不错,她是想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毕竟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更有可能做好。但是她忽略了,兴趣必须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催开成功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否则匆匆忙忙地变来变去,浅尝辄止,又怎能奢望成功前来眷顾呢?

对症下药

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沉下心来,埋下头来,就在自己的这片领域里往深处开掘。记住:针尖能够穿透厚厚的纸,是因为它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一点上。一个人如果一生全力以赴只做一件事情,他在这件事情上才会取得满意的成就。启示录四:放弃,因为我对现状感到满意姚远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的,本想留在省城一家大型财经日报做记者,可惜当时“后门”走动厉害,姚远无奈回到家乡——一个地级市,做了当地日报财经版的记者。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凭自己的能力去那家财经日报做记者,找机会再去北京或广东,毕竟小池塘养不了大鱼。由于他腿脚快,脑子活,交际能力强,常能挖到一些重要的新闻线索,他的深度报道和财经分析也做得很漂亮,慢慢也就成了报社内有名气的“笔杆子”。

一开始,姚远还坚持原来的想法,可时日一长,对目前的境况十分满意,也就逐渐打消了走出去的念头。这里虽然比省城、首都有差距,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安心在这里待着算了。

相反,他的同学顾诚与他的境况也差不多,去了一个县级电视台,做得也很出色。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追求更大的目标,后来,他到省城电视台做了记者,采写拍摄的专题纪录片多次在国内获奖,成为台里的顶梁柱,现在已被广东一家电视台高薪“挖”走。

姚远听到了这个消息,心里酸酸的怪不是滋味。

症状诊断

就其本职工作而言,姚远不可谓不成功,但相比他当初的奋斗目标来说,他却是失败了。在安逸舒适的环境里,他慢慢松懈了斗志,没有了咬定目标、继续前进的勇气和毅力。

身陷困境的人倘若意志不坚,可能就会无奈放弃,但人们常常忽视,其实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人的意志力,身处顺境的人有时更易于放弃以前的豪情壮志。因为困境时时在折磨人的心灵和肉体,让人能感到它的存在和压力,但顺境却以一种无声无息的浸透,慢慢把懈怠注入人的体内。这是个渐进的过程,等人发觉时,已经四肢乏力,欲动不能了。

所以,有很多人在困境面前可能一直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从未放弃对目标的追求,而一旦身处顺境,志得意满,却常常为眼前的所得沾沾自喜,固于现状而不再进取。

对症下药

1.身处顺境时,为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头脑软化,不妨有意给自己设置一些“参照物”或“对手”,如和自己身边的起点一样的成功者做对比,利用酸溜溜的嫉妒心理来刺激自己的进取欲。

2.把自己对美好前景的设想详细地写下来或画下来,每天看一看,有了明确的蓝图,做事情就更有信心和动力。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人们之所以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始终如一地咬定目标,而是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放弃。当然,由于看问题的立场、观点、角度和处境不同,得出的结论或采取的行动可能会大相径庭。比如放弃,换一种角度看,它可能就是成功的某种前提。因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最佳坐标系”,如何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常常要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放弃,有助于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最佳位置。只是,千万不要忘记,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有过多次放弃,但这只是为了寻找自己最合适、最易于成功的位置,最终他必定“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某一点或某个领域内做持之以恒的努力。因为放弃可能是成功的某种契机,但坚持永远是孕育成功的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