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的难点
4810900000022

第22章 名人用才策略,难在把握精髓(3)

蒙哥马利从英国来到北非带兵,他这个驻沙漠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长官却没有沙漠作战经验。因此,他急需一位熟悉沙漠生活方式的副官。他打听到,不久前落难的戈特将军从第十一骑兵团中挑选了一名叫做约翰·波斯顿的青年军官做副官。刚到开罗,他就找来这位仍然沉浸在戈特将军的悲哀之中的年轻人,想要重用这个戈特将军看重的人。戈特在整个中东五人不晓,是所有青年军官衷心向往的英雄;而蒙哥马利则名不见经传,人们对他几乎是一无所知,怎么说服波斯顿跟随自己呢?蒙哥马利决定以诚取信。他和气地对波斯顿说:“我叫蒙哥马利,今天早晨刚从英国来到这儿,明早要赶往沙漠去指挥第八集团军。以前我从未到过沙漠,所以需要一名副官跟我在一起,经常帮助我,你愿意到我这儿来当副官吗?”波斯顿怔住了,因为蒙哥马利讲了这个高度机密的消息。他本来悲哀而漠然的神情立刻被紧张和困惑所代替,蒙哥马利却缄默。他只是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等着波斯顿的回答,几分钟过去了,波斯顿仿佛从沉睡中醒转一样,那双灰眼睛闪烁出稳重而坚毅的神采,他为蒙哥马利这种坦率真诚和充分的信任所感动,点点头说:“好吧,将军,我很乐意和你在一起。”战争期间,也许再没有哪个选择比这一个对蒙哥马利本人更有益处了。而后从阿拉曼直到易北河,波斯顿都不离左右,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进沙漠,约翰·波斯顿就成了年逾50,又无夫人随军照料的蒙哥马利将军的“保姆”。什么时候吃饭,一日三餐如何配置,什么时候该添寒衣,外出该带什么用品,何时吃药打针,何时出席会议,事无巨细,都落到了波斯顿身上。而且蒙哥马利习惯在前线与将士们在一起,波斯顿又增加了一份对蒙哥马利安全的担心。二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在昼夜相处的日子里,蒙哥马利更好地认识到了波斯顿的才能。他决定不顾自己需要,提升波斯顿为联络军官,以期他的聪明智慧与细心周到发挥到全部军事事业中去。联络军官是蒙哥马利自行设计的一套选拔和提升青年军官的做法。他首先把得意的青年派去做联络军官,担任这一最困难的任务,意在树立他们的威信。蒙哥马利发出命令,让这些人到前线去找营长、旅长和师长们交谈;回来时又需向蒙哥马利本人报告前线实际发生的事件。通过这种方法,一个无形而又非常有价值的情报网又建立了起来。

被任命为联络军官的波斯顿对于情报工作像照顾蒙哥马利的日常起居时一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经常孤身一人深入到前沿阵地去观察敌情,就在敌军大溃败前的一天,波斯顿再度亲临阵地观察敌情,不幸被飞来的子弹击中,蒙哥马利顿足捶胸,痛惜这个正要展露出无限才智的部下。

8.举人才不避亲仇

爱亲人,恨仇人,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凡爱其人,必将多见其长处,以至夸大之,而往往忽视其短处;凡恨其人,必将多见其短处,以至夸大之,而往往忽视其长处。如将这种爱恨用于知人、用人,这就有可能影响到知人、用人。历史上不少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正因此而“用人唯亲”,不知人,用不得其人,致遭失败。古代英明之主,因其举大事不计恩仇,不论亲疏,凡贤才皆用之,故能知人,用得其人成就大业;有的贤臣因其心公而量雅,故能知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其所举皆贤才,大有利于国于民。可见,能知人、用人,有公心是关键。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能称霸,实赖于不记射钩之仇而用管仲。其事迹见《史记·管仲列传》、《国语·齐语》等史书。齐桓公,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因襄公乱政,其群弟恐祸及己,逃奔国外。公子纠逃到鲁国,管仲、召忽等事之;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鲍叔牙事之。襄公被杀,鲁、莒两国分别派兵护送公子纠、小白返国争继王位。管仲率兵先埋伏于小白从莒回国的途中,小白到,张弓射之,小白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被射死,便派人急报公于纠,故护送公子纠的鲁兵不再急于赶路,六日后才到齐境。这时,先到的小白已被立为齐君;是为齐桓公。原来管仲只射中小白束腰皮带上金属钩,小白佯死倒地,及管仲兵撤走,便迅速兼程返齐;故能提前得立。

鲁兵到,桓公立即起兵相拒,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桓公致书鲁君说:“子纠兄弟,弗忍杀,请鲁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配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惊,就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本意欲杀管仲,鲍权牙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奚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桓公信任叔牙,又有志于称霸,急需大才辅佐,便听从叔牙。桓公恐鲁杀管仲,使人告知鲁要活的管仲亲杀之以泄恨,鲁囚送管仲到齐,叔牙在堂阜迎接管仲,释其国具。管仲到齐郊,桓公已在相候。桓公任管仲为大夫。管仲能为桓公所用,首先是叔牙能知其贤,而叔牙本人就是贤人,故能荐贤。他之所以推举管,是他和管仲少时便相交,深知其贤。管仲曾谈他与叔牙之交并说叔牙最体谅他,尤其感激叔牙的推荐而被重用,他说“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因此,他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的推荐固然重要,而齐桓公能举大事不计私仇是管仲能得用的决定性因素。桓公起用管仲后,管仲向他献治国、称霸之策,桓公深佩管仲之才,委之以国政。管仲为相后,就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改革是以人民的爱憎而定兴废,做到“仓禀实”,“衣食足”;将士、农、工、商分处,使其业精,备尽所能;寓兵于民,充分发挥人民的战斗力;及国富兵强,就开始图霸:先与四邻结好,然后讨伐不顾命之国,虽以武力为后盾,但主要是以信义服人,终被诸侯奉为霸主,所,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由上可见,鲍叔牙知贤而荐管仲,桓公能释仇始能用管仲,而管仲不以兵车能助桓公称霸;这足以证明叔牙确能知人,桓公确能用人。

9.管仲用人的十二条准则

一个领导者应该注意一些少言寡语的人,因为他们的声音往往最有参考价值。

用人要成功而有效,这是每个领导者都想做到的。在这方面,“先哲”的言论对我们很有借鉴。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有一位功不可没的宰相管仲。管仲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时间就提出了用人的十二条准则:

(1)妒忌心强的人不能委以大任。一般的人,难免都会妒忌别人,这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因为有时候这种妒忌可以直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能说妒忌就一定是消极的。但是如果妒忌心太强了,就容易产生怨恨,觉得他人是自己前进的最大障碍,到了这种地步,往往就会做一些过激的事情来,甚至于愤而谋叛也毫不为奇。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人气量太小,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因此不能委以重任。三国时的周瑜不能不说是一位帅才,可就是因为妒忌心太强而栽了跟头。

(2)目光远大的人可以共谋大事。所谓有抱负的人也就是目光相当长远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这种人目光短浅,虽然会暂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做事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如果领导者本身是目光远大的人,对自己的公司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且需要助手,那么这种人倒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类人最适合于被领导者指挥运用,以发挥他的长处。而一个能共谋大事的合作者则往往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提出卓有成效的见地,这样的人是领导者的“宰相”和“谋士”,而不仅仅是助手,如果领导者能找到这样的人,那么对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3)前瞻后顾的人能担重任。前瞻后顾的人往往思维比较缜密,能居安思危,能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和结果,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人往往也很有责任感,会自我反省,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他的工作一般是越做越好,因为他总能看到每一次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于日后改进。如此精益求精,成绩自然突出。虽然有时候这类人会表现得优柔寡断,但这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大可放心地把一些重任交给他。

(4)千万不要亲近性格急躁的人。这种人往往受不了挫折,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的失败而暴跳如雷,自怨自艾。这样的人做事往往毫无计划,贸然采取行动,等到事情失败又怨天尤人,从不去想失败的原因,也很少能够成功。如果领导者遇到这样的人,那么就该远离他,以免受到他的牵累而后悔。

(5)决不可以重用偏激的人。过犹不及,太过偏激的人往往缺乏理智,容易冲动,也就容易把事情搞砸。这正如太偏食的人过于挑嘴,身体就不会健康一样,思想如果过于偏激,就不会成大事。他总是使事情走向某一个极端,等到受阻或失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永远也到达不了最佳状态。这正如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往往是瑰丽的,不断引发人们去追求,但是如果缺少对现实的依据,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相反,如果满脑子考虑的都是琐碎的现实,那么终会被淹没在现实的海洋里而不能自拔,最终陷入迷茫之中,所以凡是要成大事,都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善于做大事的人一定能受到别人的尊敬。一个协调的公司就像一支球队一样,有相互合作,也有明确的分工。有的人对于本职工作干得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是领导者却不能因此而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领导者必须明白的:有些人只能做一些小事而不能期望他们做大事情。因为这些人往往偏重于某一技术长处,却缺乏一种统御全局的才能,所以决不能因为小事办得出色而把大事也交给他来做。善于做大事的人作风果断而犀利,安排各种工作游刃有余,能起到核心作用,也就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善于做大事的人不一定能做小事,而小事做得出色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大事,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辨这两类人,让他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7)一定要耐心期待大器晚成的人。有的人有些小聪明,往往能想出一些小点子把事情点缀得更完美,这类人看上去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也的确讨人喜欢;但是也有另一些人,表面上看并不聪明,甚至有点傻的样子,却往往能大器晚成。对于这类大智若愚的人,领导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决不能由于一时的无为而冷落他甚至遗弃他,因为这类人往往能预测未来,注重追求长远的利益。既然是长远的利益,也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信任他并给予重任,而不能让这类宝贵的人才流失。

(8)轻易就断定没有一点问题的人是极不牢靠的。无论大事小事,一定存在着各种问题,做事情说到底也就是解决这样或那样问题。如果一个人轻易就断定没有任何问题,这至少表明他对这件事看得还不够深入。这种草率作风是极不牢靠的一种表现。如果让他来做一些重大的事情,那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失望的结果,所以这种人不可轻易相信他,否则上当的只能是自己。

(9)只立了些小功劳的人中也有杰出者。领导者也许会很重视一些为公司做出巨大成绩的人,而忽视一些只有小成绩的人。其实在这些人当中,也是有不同区别的。这其中的有些人的确是只能解决一些小问题,一旦碰到大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但是另一部分人,他们做出的贡献看似比较小,然而实质上解决的问题都比较重要,如果这些小问题一旦变成大问题,那么就会对整个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这些人的功劳实际上并不小,而且这也说明这些人具有比较长远的眼光,做事情比较讲究策略,领导者如果能把这些人从中挑选出来并委以大任的话,那么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也说不定。

(10)拘泥于小节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做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利益上有大也有小,要想取得一定的利益,必然要舍弃一部分小利,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些小节上争争吵吵,不愿放弃的话,那也就终难成大业。就如做广告。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公司越大则广告也做得越大,现在很多跨国集团所创的世界名牌,都是长年累月广告效应的成果。有的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几个亿,但是他们的利润却比这高出好多倍。某种意义上,这种小节不拘得越多,所能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所以说拘泥于小节的人很难成就大事业。

(11)轻易就许诺的人一般是不可靠的,万不可信任。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一般人对任何事不可能许下承诺,因为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人并不一定会常常许诺。相反,正是由于他的责任心,使他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虑,他才不会轻易许诺,这样的人才是可靠的,不要因为他们没有承诺而不委以重任,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情多半就会成功。

而相反有一类人,随口就答应,表现得很自信,到头来却不能完成使命。而且这种人也常常为自己轻易打下的保票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诿塞责,对于这种轻诺又寡信的人,千万不可信任。

(12)说话很少但说的话很有分量的人定能担当大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未必就是能担当大任的人,而且这种人常常并没有什么真才实能。他们只能通过口头的表演来取信别人,抬高自己。真正有能力的人,只讲一些必要的言语,而且一开口就常常切中问题的要害,这种人往往谨慎小心,没有草率的作风,观察问题也比较深入细致,客观全面,做出的决定也实际可靠,获得的成果也就实实在在。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个领导者应该注意一些少言寡语的人,因为他们的声音往往最有参考价值。切不可被一些天花乱坠的言语所迷惑,这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鉴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