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的难点
4810900000021

第21章 名人用才策略,难在把握精髓(2)

创业之初主要靠自己,发展阶段就要靠集体。要集众人之智慧和才华,企业方可成功。纵观李嘉诚的创业之路和用人之道不难发现,他在用人上有三个原则:第一,重视引进或起用新人,不是一味只用元老重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人人都清楚,人才流动也是如此。不断引进或起用新人,可以使新思想、新观念冲击旧有的管理模式,使之不至于陷入一潭死水的局面,由于引才能保证企业常新,不断发展。第二是大胆起用“洋人”,“洋为中用”。起用“洋人”不仅仅是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因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起用“洋人”可以“洋为中用”,把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引人进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有利于企业的规范化和国际化,给企业一个较高的起点,第三是大胆起用年轻人才。年轻人才通常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精力充沛,适应高强度、大负荷的工作;二是思想解放,不墨守成规,易于冲破传统的束缚,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大胆起用年轻有为之士,可以使企业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紧贴时代的脉搏,使企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正是这种中外兼顾、老中青相结合的领导集体,才使得李氏集团在现代经营活动中如鱼得水,长盛不衰。

5.礼贤下士,广揽贤才

刘备善于四方招徕人才,他具有大政治家的宽广胸怀,能够虚心纳贤;他敬重人才,敬重知识,不摆架子,不吝财物,乐于助人;故能吸引到人才为之效力。

据史记载,刘备“少孤”,家贫寒。曾就学于大儒卢植门下,掌握了治国经世用人之术。他与汉高祖一样,“不甚乐读”死书,而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为人稳重,“善下人”,“好交结”,“豪侠少争附之,”在地方上有相当威望和号召力。故黄由起义后能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的资助,在家乡“纠合徒众”,与关羽、张飞、简雍等人组织起一支队伍,镇压起义,立下军功,打下了事业的基础。

董卓之乱后,刘备任平原相,当时因战乱,“人民饥馑,屯聚抄暴。”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盟而食,无所简择”。于是,各地士人和百姓纷纷来奔,“众多归焉”。

兴平元年,刘备率军援徐州牧陶谦,“谦表失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由于刘备“弘雅有信义,得州中士民拥护。谦死,刘备取得徐州,更招揽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如糜兰、糜芳、陈登、孙乾等。陈登宇元龙,才华出众,刘备甚敬重其人。后刘备失去徐州,归顺曹操。多年后,刘备仍怀念他,称赞论“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后客寓荆州,刘备又礼贤下士,广揽贤才。曾访士于襄阳隐士司马德操,德操说:“儒生俗士,登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并指出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时诸葛亮之友徐庶自荐于刘备,受到重用后,也推荐了诸葛亮。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宣校枉驾顾之。”于是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亲自向27岁的孔明请教国家大计,其谦虚热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答应出山助刘备打天下,并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横跨荆益,两路分兵,先取关中再统一天下的《隆中对策》。刘备十分敬重诸葛亮,言听计从,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愿诸君勿复言。”此后,在《隆中对策》战略方针指导下。刘备军事集团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五郡,由于其为一代英主,又重才爱贤,故“荆楚群士从之阳云”,先后又招揽到庞统、黄忠、马良、廖化、马谡等贤才,连远在蜀中的法正、张松等也归心投诚于他。

到建安十九年,刘备击败刘璋取得益州后,又起用了马超、刘巴、许靖、李严、董和、黄权、孟达、吴壹、费观等人,其中“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璋之婚亲也;彭漾,璋之所摈弃也;刘巴,宿昔之所嫉恨也”,刘备“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以上可知,能广纳贤才是刘备在用人上的一大优点,也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刘备在用人上的另一大优点是能团结现有人才。这不仅因为他爱护部下,待人诚恳,而且还在于他胸襟开阔,不记旧怨,不嫉贤妒能;对人才不求全责备,置大节而不计小过,能容忍其性格上的缺点,故能团结一切人共同奋斗。这从用刘巴一事,可得明证。刘巴,字子初,为荆州名士。曹操征荆,刘备南奔,士人多从之,而刘巴“北诣曹公”,被派招纳南三郡。后刘备略取三郡,巴不得返。诸葛亮劝巴归备,巴坚决不从,远走交趾。刘备得知“深以为恨”。后巴复投靠刘璋。璋欲迎备,刘巴谏曰:“备雄人也,人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归于山林也!”璋不听。后刘备破成都,令军中曰:“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后得巴甚喜。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并加以重用,刘巴才能很高,连诸葛亮也佩服之,说:“运筹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柠鼓于军门,使百姓善勇,当与人议之耳。”但刘巴性格高傲,张飞敬之,“尚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荐”。诸葛亮劝巴“宜少降意”。刘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刘备知后,并不怪罪于巴,只是感慨地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苦难独任也!”法正死后,刘备任巴为尚书今,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从待刘巴即可知,刘备不像曹操那样对“故人旧怨”斩尽杀绝,也无文人相忌的恶习,故在容人方面其已超过曹操。

刘备用黄权事也是其团结人才的典型例子。黄权长于文才武略,原为刘璋主簿,也曾反对刘备入川,说:“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刘璋不听,出权为广汉长。刘备攻打刘璋,黄权又闭城坚守。但刘备并不怪罪,反重用之。后来黄权在平定三巴及争夺汉中之战中屡建其策并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治中从事。

此外,如张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故曹操也“不甚礼之”!法正被“谤无行”,“不以德素称”;庞统任县令时,因“在县不治,免官”。但均以其才干,成为刘备心腹,惟备能爱人,容人,故得士也多。

6.因人授任,破格用人

能否使人们的才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是人才得失去留的又一个原因。在蒙古历史上,许多人之所以纷纷投靠成吉思汗,是因为他打破了旧贵族用人的狭隘界限,能够不分等级、阶级,不分氏族和民族,因才授任,破格用人。

成吉思汗曾说:“智勇兼备者,使之典兵,活泼矫捷者,使之看守轴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又说:“什人之长不尽职者去之,即于此什人中选择为长。”能治家者即能治国,能辖十人者即能辖于人万人,能理己事即能理国事,为国御敌。在这里,成吉思汗强调的是人们的特长和才能,没有附加其他条件。十人长从战士中选择,能做十人长的即能做千人长、万人长,这样就取消了各级将领的等级界限,为破格提拔人提供了理论根据。这是一条不问出身,不问等级、资历,只看实际才能、因才授任的用人路线。成吉思汗就是按这条路线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因此在成吉思汗的将领中,有出身低微的牧马者、牧羊者和木匠等,有出身于氏族奴隶和“门户奴隶”的木华黎、者勒蔑等,还有从敌人营盘中抬来的孩子们。这样就打破了旧贵族根据出身和族望用人的路线,打破了各部贵族对政治的垄断,用封贤授职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各部贵族世袭政治权力的制度,用统一的君主集权代替了各部贵族的分部而治,把那些原来不被重视、被淹没了的下层人物、破格提拔为各级文才武将,从而大大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成吉思汗还打破了氏族和民族的界限。在成吉思汗的88功臣中,只有两个人属于成吉思汗所出身的氏族,其他八十六个功臣,分别出身于三十一二个氏族或部落。其中16个氏族属于蒙古族,他们与乞颜氏的关系有远有近。另外16个都是蒙古部以外的氏族和部落。在以后的南征和西征中,成吉思汗进一步收集了各族大量有用的人才,据说在当时大蒙古国的朝廷,服装五颜六色,语言多种多样,真是人才济济,五湖四海。

成吉思汗重视人们的实际才能,但也并不是只重才不重德。成吉思汗所强调的“德”一是维护当时的主奴关系,不允许奴隶和居民背叛本主。他认为只有忠于本主的人才能忠于新的主人,因此实质上还是要求人们绝对忠于自己。二是要求人们忠诚老实,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三是要求部下在困难中不动摇、不背叛,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成吉思汗所重用的五大门户——纳牙胡、博尔术、木华黎、豁儿赤和忽难等,就是因为他们忠于所事、忠于职守,与成吉思汗“共履艰危”,“不肯随歹人”,而与成吉思汗同甘苦、共命运,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同饮班朱尼河水的19人,则成为蒙古史上著名的功臣。

7.蒙哥马利识才不徇私

英国著名的军事家蒙哥马利像熟悉自己的十指那样,对军中每位指挥官的性格、才干和优点分析得头头是道:他具有一双识才的慧眼,网罗到了从伦敦到北非各地的优秀人才;他更能公正地择优汰劣,他的指挥班子经过调整,刷掉了许多不合格的人选,而德·甘岗这样全备的人才、比尔·威廉斯这样得力的干将都得以在指挥部中一层风流;而蒙哥马利识才而不谋私,能够把悉心周到的波斯顿安排到他更适合的岗位上去,则更是值得称道的大家风范了。

在伦敦的英王龙骑兵禁卫军中,蒙哥马利发现了一位名叫威廉斯的少校,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才华横溢却苦于无识才的伯乐。蒙哥马利费尽周折,总算把威廉斯要到自己身边来了。全面考察其能力后,蒙哥马利决定把司令部的情报参谋处处长一职交给威廉斯,因为他擅长神机妙算。蒙哥马利甚至公开宣称,就智力而言,比尔·威廉斯远胜过自己,而且胜过参谋班子中的任何一个人。蒙哥马利还欣赏威廉斯另一个重要的品质——谦虚,尽管威廉斯观察敌情时能够既全面又准确地从成堆的情报中分析出重要的部分,但他却从不表白自己,为自己争功。随着时间的流逝,威廉斯迅速与蒙哥马利的风格磨合,乃至水乳交融了。他能在10分钟内准确地告诉蒙哥马他最想知道的东西!一旦司令和他的情报长官有了如此紧密的合作,他们就很难被什么力量分开了。从北非到柏林,威廉斯都紧紧随着蒙哥马利。在修改阿拉曼作战计划期间,威廉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向蒙哥马利指出德意部队是交叉部署的,即在整个前线上,隆美尔把他的德国步兵和伞兵部署在了意大利部队的中间或后面的某些地方,因为担心意大利部队在激战中靠不住,继而,威廉斯又建议说:“如果把德、意部队分割开来,我们就可以不费力气地打垮由意大利部队防守的战线了。”蒙哥马利立即采纳了这一高明的建议,因为这种“粉碎性”的作战行动完全符合总体战的特点,它为阿拉曼和北非战场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正如蒙哥马利所说,他把三分之一都用于人员的考虑上了。的确,司令官一大部分的战斗都是关于用人的战斗;因为这将直接决定战争全局的成败。蒙哥马利亲自掌握了包括营团级在内的指挥官的任用权,他择人的标准就是过去的成绩、领导才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在所有指挥人员的择选上严格把关并施以严格训练。这使他的新班子洋溢着一股年轻向上、朝气蓬勃的气氛,所有人都精干、忠诚,非常适合蒙哥马利要求的那种高效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