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这个话题,始终不一,我们说科学,没有一个说法是可以说中国科学、美国科学、德国科学的,但是,文学恰好可以,与之相效,哲学史学都可以。我们熟悉中国古典文学、俄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阿拉伯文学等等,也正是因为文学是具有主观性的,所以,阅读与文学我想主要是一个审美价值的介入。俗语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文学是主观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其次道明每个人的审美观往往与阅读是脱不开干系的。一部作品往往能铺陈开来,你会发现你的阅读实际是在阅读别人的阅读,只是别人的阅读浓缩成了一部个人化的作品,你的阅读成为了考量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阅读的经历其实与人生的经历该是一个殊途同归,这个比喻可能对现世主义或者功利主义不太恰当,但是,王蒙曾说过“我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他不仅拥有一个现实存在的世界,还有一个精神寄托的世界。”这个是阅读带来的益处,但是,博学可耻,有一点学问假装博学的人可恨,没有学问装博学的人可怜。要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有大量的哲学背景而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这才是一种文学大家的风范。知识与学问应该要使人通达、使人平静,我却得点知识,张牙舞爪,日夜不得安宁。综上所述,我属于可恨之人。
文学是否能帮助人解决问题呢?我想,文学往往是制造问题,或批判或歌颂,或神话或滥情,不难发现,有些文学作品看了是会使人难受的,而有些则是会使人欢喜的,更有些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决定。有人阅读文学,被书中伟大思想所禁锢,凡伟大思想都是有毒的,而不一定有害,你能抗毒说明你自身涵养高,而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得开,书呆子(我虽然挺喜欢书呆子的)往往被困在精神世界,靠阿Q精神支撑,便活着,这种人经常是被看不起的,这难道不算是文学制造的问题吗?再回顾历史,一战二战的那些法西斯叫嚣者,那可都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的阅读学识都是渊博的,而正是这些渊博的精英,利用纸笔推动政治独裁,为党派服务,这难道不算是文学制造的问题吗?
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更多趋向于电子阅读,而我因循守旧,始终放不下书本阅读,而这无关紧要,但是,为什么更便捷更广泛的阅读,反而造成了文学的匮乏,远不如纸质时代那样出现高水平级别的文学家呢?有人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因为我们不再满足单一的审美价值单一的认知维度,我们是需要多元化的。这能解释得了吗,文学的匮乏仅仅是因为审美能力的要求高而匮乏,那我想,这个时代简直太狗血了,这就像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写一篇论某某的文学,结果,勃兰兑斯的欣赏水平高出某某的文学创作水平,所以我们说这是文学匮乏的原因。这不是有病么,合着互联网时代集体犯楞,选择归罪于审美观的提升。这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啊!换言之,这不科学啊?
此外,我想分享一列文学家的名单,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作家德莱塞、海明威、杰克·伦敦,英国作家狄更斯、哈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这是一张神圣的名单,我将这些人视为忘年之交,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等我,而我还没有完全有勇气跑过去,只能默默的走,走到他们面前。笨拙的我,早先也敢情好意思写点文字,自圆其说命名为小说,可我现在翻看那些东西,承蒙当初老师厚待,没有将这纸捅破,而我却要毫不留情的说,你丫的当年写的那点东西,还好意思说是小说,真是见鬼了!那时候估计是没有空间发挥,写写诗勉强能看,而小说全部是低端伪劣,现在,思考起来,唯一的原因是当时没有房间,因为每一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它让你躲进去,给你庇护,让你安静,而我当时却不是,没有房间能躲,稀里糊涂瞎想便弄了点东西出来。所以,阅读是文学的必修课,不然底子薄,空话套话就连篇累牍。
文学是什么,它和阅读之间的感觉是怎样的,我们的选择是什么?进步与否,退步又当如何。种种争议,议论纷纷,置于大时代,我们再回顾小时代,每个时代无论和平亦是战乱。文学与阅读始终是世界的瑰宝,需倍加珍存,心怀感激的阅读文学,刚正不阿的脱离文学,毅然决然的审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