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曹操是忠臣,恐怕很多人都不会赞成。在三国时期,曹操若只是忠臣第二,那么谁也不敢当忠臣第一。曹操被后世骂作奸臣、枭雄已经多年,无非是因为曹操在皇帝面前过于强势,最后又当了魏王,更重要的是他的儿子曹丕篡汉。在封建纲常伦理的禁锢下,忠臣孝子们认为,曹操的行为不可饶恕。曹**后,他的儿子篡汉,也表示曹操有不臣之心,这或许是所谓的“株连九族”吧。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汉室衰微,诸侯割据。在当时,无论是有实力的当权派,还是没实力的野心派,大多都有过把皇帝瘾的想法。只不过碍于局势,有的选择隐忍不发,有的选择恣意妄为。隐忍的如袁绍、孙坚等,恣意的有袁术。就连号称汉室宗亲的刘“皇叔”也有这个梦想。《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明确阐述了刘备从小就有的皇帝梦:“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此外就是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取名“禅”也可以说是一个佐证。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皇叔都有这样的雄心抱负,何况其他有权有势有地有兵的诸侯呢?或许有人会反驳:诸葛亮不能称为第一忠臣吗?我说不能,因为诸葛亮是表面上忠于汉室实际上是忠于刘备的。
然而,曹操丝毫没有称帝的欲望,无论从《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都没看出丝毫蛛丝马迹。《三国志》记载曹操的原话是这样的:“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曹操为什么要专权?为什么不急流勇退?曹操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从这些文字看来,曹操自始至终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他的野心就是建功立业,为汉室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整个三国史,有哪位诸侯对已经衰微的汉室还有如此赤子心肠?就连暗地里诽谤抹黑曹操的《三国演义》也有这样的描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第四十八回)罗贯中老先生还杜撰了一段暗讽曹操的故事,就是孙权来书劝曹操称帝时,曹操与下属的对话:“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侍中陈群等奏曰:“汉室久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生灵仰望。今孙权称臣归命,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应天顺人,早正大位。”操笑曰:“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及民,然位至于王,名爵已极,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什么人?受商纣王迫害却至死未反商朝的诸侯。周文王的儿子灭了商朝,并不代表周文王一定有灭商的想法。因此,这段话很多人上了罗老先生的当,误解曹操真对汉室有什么不臣之心了。那么,也正是这段话深刻地表明了曹操对当皇帝压根没兴趣。
也许又有人说曹操太专权,汉献帝成了他的傀儡。试问,曹操迁都许都时,汉献帝有多大?汉献帝又有多少直属军队及臣属?若不是曹操,汉献帝还在流浪逃亡,甚至被废被杀。另外,汉献帝与曹操相比,谁的眼光更远、能力更强、更得人心?汉室已经衰微至此,再经不起任何折腾了!此外,乱世之中,不专权不强势如何生存?曹操若败,献帝又成了诸侯们争夺的猎物。我们都在称赞伊尹、霍光,无非是这二人的后代没有进行政权更迭,我们可曾知道,这两位彪炳千秋的圣贤也有过废掉皇帝的举动。如果说伊尹、霍光的行为是为了国家,那么曹操何尝不是为了汉室的稳定和复兴呢?何况曹操一生都没有过废掉皇帝的行为。最后,如果说专权就是乱臣贼子,那么诸葛亮是否专了后主刘禅的权呢?刘备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那么我可以说是时代将汉献帝托付给了曹操!
还有的说曹操当魏王就代表有野心,应当坚辞不受。曹操连当皇帝都不感兴趣,难道还稀罕一个魏王的虚名?在当时,曹操是丞相领冀州牧,本来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比尊荣。若是他想当皇帝,直接就把献帝拉下宝座了,这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惜的是,后人却总是以庸俗、愚蠢的想法来看待曹操从魏公进位魏王,总以为曹操当魏王就是为了当皇帝,恰如要想当处长先要当科长一般。历史证明,曹操不是普通人,他是非常之人。以普通人的想法去猜测非常之人,不是很可笑也很不靠谱吗?丞相是实权,魏公也好魏王也罢,都是爵位,是荣誉,决不能以此来说曹操有称帝的野心。因为如果这样,那么汉朝的霍光就不应当被后世所敬仰称颂了。对于曹操的功劳和忠诚,汉献帝是很清楚的。《三国志》里记载了献帝加封曹操为魏公的诏书非常详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我不再赘述。
因此,曹操绝对是三国时期东汉王朝的第一忠臣,无论有多少后代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那么,这位英雄的遗憾又是什么呢?没当皇帝?显然不是;没有享受够犬马声色?这也浅薄;舍不得亲眷家属?留恋人世?人之常情,称不得遗憾。细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我认为曹操的最大遗憾是未能扫平四海、兴复汉室,没能看到天下太平的理想局面。为什么这么说?我列举《三国志》及《三国演义》里的文字加以证明。正史《三国志》记载: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这就是曹操的理想:一是为天下除暴乱,一是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演义》中与这段话相对应的是::“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第48回)三国时期,何人有如此远大高尚的理想?唯有曹操!然而,曹操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毕竟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天不假年,当伏枥的老骥生命即将燃尽之时,壮志未酬,岂不遗憾?然而这种遗憾一直不被后代人所体谅、理解,反而将无穷尽的污渍泼洒到曹操这位历史英雄身上,岂非可叹?
附: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